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脱硝烟气温度可调的高燃烧效率抗积灰锅炉,该锅炉内具有后拱膜式壁以及第一和第二隔烟膜式壁,三个壁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硝烟气温度可调的高燃烧效率抗积灰锅炉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热交换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硝烟气温度可调的高燃烧效率抗积灰锅炉
。
技术背景
[0002]燃煤锅炉有降碳
、
低硝
、
低尘排放的要求,为此,一是在燃烧上要高效充分燃烬,使燃料热能物尽其用,二是在热能利用上要最大化提高热交换效率,使热尽其能;三是要最佳化降低有害物硝
、
硫
、
尘初始及终端排放
。
[0003]现有的燃煤锅炉中,飞灰中的碳往往不能充分燃烬,尤其在燃烧劣质煤时,飞灰中大量的“灰包碳”现象,导致未燃碳随灰被排掉
、
废弃,造成能源浪费
。
[0004]此外,烟气在脱硝时温度经常并非处于最佳温度
。
[0005]另外,在热交换方面,受热面上容易产生积灰,因此导致热交换效率下降
。
[0006]最后,在锅炉低负荷运行时,低温段受热面上容易形成结露,这与积灰一起会形成酸腐及粘结的固化灰,这会恶化传热热阻,使换热效率直线下降,轻则浪费能源,重则堵塞烟道,被迫停炉
。
[0007]因此本领域存在对改进技术的需求
。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致力于提供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之一的锅炉
。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为了改善燃烧效率,本专利技术首先提出在烟道中设置槽型分离器,将较大的“灰包碳”飞尘捕集,从复燃落灰口返回炉膛
。
在复燃落灰口下面设置有水冷风管,其向炉内鼓风补氧,同时这种鼓风也能使得通常多采用低温燃烧
(
出于降
NO
X
目的
)
的还原烟气中的未燃气体
H、CO2、CH4补氧再燃,达到充分燃烬目的
。
[0010]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燃烧效率,还通过由下行高温烟道
、
上行高温烟道对烟气
U
型折返惯性力捕集的含碳灰由设置在后拱上的再燃落灰口撒落在炉床的“底火”上以无限着火方式再燃
、
燃烬,从而达到高效燃烧降碳的目的
。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前述
U
型折返的方案中,为了实现用于催化脱硝的最佳烟气温度,还设置有调温烟门
。
具体地,所述调温烟门设置在下行烟道和上行烟道之间的间隔壁的上部,该间隔壁限定了上行烟道的前侧,可以称作是“第一间隔壁”,上行烟道的后侧还具有第二间隔壁,该第二间隔壁的上部为光管部,从而提供进烟口,上行烟道的烟气经该进烟口往下游移动
。
当烟气由于
U
型折返导致烟气温度过低从而不利于下游的脱硝处理时,上述调温烟门可以打开且开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从而使得至少部分烟气不经
U
型路径而是直接穿过烟门进入上述第二间隔壁上的进烟口,由此确保较高的烟气温度
。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中,与上述进烟口紧邻的下游的烟道由隔烟板与周围的锅炉烟墙构成
。
隔烟板的上游端气密地连接至所述第二间隔壁的进烟口的下端
。
虽然水平的隔烟板也是可行的,但是在一个优选的方案中,隔烟板从上游端开始依序包括斜向上延伸段
、
竖直向上延伸段以及水平延伸段,由此使得烟气在水平移动之前,要沿着换热管束竖直移动一段距离
。
烟气的该竖直移动将有助于清除换热管束上的积灰
。
[0013]在如上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调温烟门还可以布置成与所述进烟口的上部对齐,由此使得经由调温烟门进入所述进烟口的烟气不用沿着换热管束竖直移动而进行热交换,由此确保烟气的温度
。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脱硝室下游的烟道也可以进行特定设计,以便于清除积灰,并且可以适应不同的负荷而避免烟气温度过低造成结露
。
[0015]为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脱硝室下游的烟道由多个半幅式水平隔烟板及其周围的锅炉烟墙
(
包括左
、
右
、
后烟墙
)
和第二间隔壁限定
。
所谓“半幅”,是指这些隔烟板并不延伸覆盖第二间隔壁和后烟墙之间的整个区域,而是仅覆盖一部分
(
并非一定要“一半”)。
这些半幅式水平隔烟板从上至下分别交替地从后烟墙和第二间隔壁上延伸,由此构成
S
形或者蛇形烟气路径
。
用作受热面的换热管束与后烟墙之间具有间隔,从后烟墙上延伸的隔烟板上设有烟门,所述烟门位于所述间隔区域内
。
所述间隔实际限定了一“低温烟道”,下文详述
。
[0016]当所述烟门全部关闭时,烟气沿着
S
形或蛇形烟气路径来回穿过换热管束,由此进行最大程度的热交换
。
当锅炉以低负荷运行时,如果烟气仍以上述
S
形或蛇形烟气路径进行最大程度的热交换,则下游烟气温度会过低而容易导致结露
。
此时,可以通过适当地打开若干烟门,直至全部打开,以调整换热路径,适应负载
。
当烟门全部打开时,所述烟气则竖直地径直穿过烟门所在区域,而不穿过换热管束,因此自上而下的烟门实际上限定了前述的“低温烟道”。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别优选的方案,各半幅式水平隔烟板之间的竖直间隔并非恒定,而是自上而下,即由高温端向低温端,逐级缩小,由此来确保低温受热面段的烟气流速不会过低,从而减少积灰,保证换热效率
。
附图说明
[0018]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专利技术锅炉的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的整体的主剖视图
。
[0019]图2示意性地示出图1中
A
‑
A
横切剖面图
。
[0020]图3示意性地示出图1中
B
‑
B
阶梯剖视图
。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附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锅炉的示意图
。
[0022]如图所示,所述锅炉包括由锅炉前膜式壁
1、
锅炉后膜式壁
2、
锅炉左膜式壁
3(
参见图
2)、
锅炉右膜式壁4以及锅炉顶膜式壁5围成的炉墙
。
如众所周知的那样,膜式壁由多根平行且间隔的换热水管以及气密地覆盖各管间隔的钢板
(
也称肋片
)
构成
。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竖向延伸的锅炉前膜式壁1和锅炉后膜式壁2之间还设置有同样大体竖向延伸且彼此间隔的后拱膜式壁
6、
第一隔烟膜式壁
9、
第二隔烟膜式壁
10。
[0024]后拱膜式壁6顾名思义是形成后拱
61
的膜式壁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该锅炉内具有大致竖向延伸的
、
彼此相邻且间隔开的后拱膜式壁
、
第一隔烟膜式壁以及第二隔烟膜式壁,所述后拱膜式壁
、
第一隔烟膜式壁以及第二隔烟膜式壁构成
U
型烟道,其中后拱膜式壁和第一隔烟膜式壁限定下行烟道,第一隔烟膜式壁和第二隔烟膜式壁限定上行烟道,其中,第一隔烟膜式壁在靠近锅炉后拱的下部区域包括没有肋片的光管部,由此提供允许烟气通过的下进烟口,下行烟道的烟气可经该下进烟口流向所述上行烟道,第二隔烟膜式壁的上部包括光管部,从而提供上进烟口,上行烟道的烟气经该上进烟口往下游移动,第二隔烟膜式壁的下部气密地连接至后拱膜式壁,所述后拱膜式壁的与第二隔烟膜式壁相邻的部位为光管结构,由此提供落灰口,且对应设置了落灰门,所述落灰门可以根据需要打开以使得颗粒物撒落在炉床上再次燃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成果,
申请(专利权)人:马成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