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80892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包括同轴且曲度匹配的外套管和内芯,所述外套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内芯套设于外套管的内部并能够在外套管内进行滑动;所述外套管的前端开设缺口,所述缺口能够卡合引流管的膨大末端及引流管尾段;所述内芯的前端为稍钝锥形,锥形后部呈椭圆形,前推内芯与外管前部内腔共同配合的形成稍钝锥形的前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同轴式曲管型结构沿头皮下穿刺建立潜行隧道,后撤同轴内芯将引流管的膨大末端卡入外套管前端内卡腔固定,从而在外套管固定下牵引引流管经潜行隧道引出,一次性牵拉实现引流管在头皮下潜行留置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0003]目前,颅骨钻孔留置引流管术是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目前最广泛应用的

通用的颅脑留置引流管的方法

适用于脑内血肿

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慢性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积液

脑内脓肿

其他某些脑内张力性囊肿等病变

无论是
Dandy
氏钻孔还是借助细孔钻颅方法留置引流管的方法,因其具有微创

便捷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因引流管留置方式存在缺陷影响了临床效果

[0004]最常采用的细孔钻颅置管法为切开头皮或者以颅钻钻头垂直刺穿头皮后依次钻透颅骨

硬脑膜,用导针引导引流管垂直穿过头皮

颅骨骨孔

硬脑膜直至目标区域,退出导针留下引流管,调节好深度

固定

包扎

结果所留置的引流管仅垂直穿过头皮,无皮下潜行距离;若采用
Dandy
氏法钻孔置管法,依次做头皮小切口

颅骨钻孔

切开硬脑膜

置入引流管

缝合头皮,此方法留置的引流管虽然在头皮内有一定倾斜度,同样无皮下潜行距离

因缺乏足够的潜行距离所留置的引流管稳定性差,软组织屏障距离不足,结果造成引流管易发生松动

易发生管周渗液

易造成逆行感染,结果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0005]目前对于上述情况,为改善颅脑引流管留置,延长留置时间,部分学者试图改进置管方式:在直接穿刺法或者
Dandy
氏钻孔法颅内置管成功后,在原皮肤穿刺孔
/
或切口旁开一定距离做第二个皮肤切口,经此用血管钳打通至原穿刺孔
/
或切口的皮下隧道,将血管钳从原穿刺孔
/
或切口处戳出夹住引流管尾段并牵引其通过皮下隧道经第二个切口引出,这样引流管出颅后在原皮肤穿刺孔
/
或切口与第二个皮肤切口间潜行了一段距离,改善了引流管的留置状态

[0006]但因血管钳本身结构原因,势必造成局部头皮剥离,需做较大的切口才能将引流管经皮下隧道引出,潜行距离越远切口越大,有时需多次撑开血管钳造成头皮较大剥离

牵拉,结果失血多

创面大

头皮损伤重

患者难以耐受局麻下手术

费时费力;中国专利技术专利
CN111228629B
,公开了一种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装置,通过锥芯和外锥形成的一端半包裹式结构,拆卸后露出卡槽容纳引流管末端,牵引引流管穿过潜行隧道,实现引流管的潜行置入,但是这种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
由于锥芯和外锥是半嵌套结构,形成的潜行隧道与引流管不是完全贴合;
2、
锥芯脱离外锥沟槽后,外锥上设置的翼板

沟槽壁面容易对潜行隧道的创面造成二次损伤;
3、
外锥牵拉引流管时,引流管内的引流液会从引流管流出,容易对创面造成污染;
4、
因引流管膨大尾端处于半暴露状态,回撤时容易受软组织阻挡而被卡顿,操作不方便,操作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该装置可解决在头皮下方建立潜行隧道将引流管潜行置入的问题

通过同轴式曲管型结构沿头皮下穿刺建立潜行隧道,后撤同轴内芯将引流管的膨大末端卡入外套管前端内卡腔固定,从而在外套管固定下牵引引流管经潜行隧道引出,一次性牵拉实现引流管在头皮下潜行留置目的

[000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包括同轴且曲度匹配的外套管和内芯,所述外套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内芯套设于外套管的内部并能够在外套管内进行滑动;所述外套管的前端开设缺口,所述缺口能够卡合引流管的膨大末端及引流管尾段;所述内芯的前端为稍钝锥形,锥形后部呈椭圆形,前推内芯与外管前部内腔共同配合的形成稍钝锥形的前端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套管和内芯呈与颅骨曲面相适应的弧形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芯前端的稍钝锥形能够对引流管的膨大末端内的管孔进行有效封堵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套管与内芯为非完全等弧度弧形,或者,外套管后端内孔径比内芯的前端膨大外径小,内芯不能从外套管内完全退出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套管前端的侧壁缺口为烧瓶状,与引流管的膨大末端相适应,引流管末端能够经该缺口卡入后向前拉固定住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芯在外套管内的滑动距离能够满足建立隧道时的推进

引流管末端卡入

封闭

固定引流管的需要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芯的长度大于外套管的长度,内芯套设于外套管的内部时,能使内芯的稍钝锥形的前端从外套管露出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套管的后端设置第一把手,所述内芯的后端设置第二把手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把手上开设圆孔,能使内芯穿过第一把手进入外套管内,第二把手对内芯在外套管内的滑动起到限位作用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均横向设置

[0019]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1)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引导装置,通过外套管和内芯形成同轴式曲管型结构,刺入头皮并沿头皮下穿刺建立潜行隧道,所建立的潜行隧道与引流管的适配度高,贴合度高,并且引导装置的外部为光滑的曲面,在建立潜行隧道时,避免了剥离临近头皮,创伤小,在引流管牵拉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小牵拉阻力

[0021](2)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引导装置,通过在外套管的前端设置烧瓶状缺口,能够将引流管的膨大末端卡合在缺口处向前牵拉嵌入外套管前端内腔固定,从而在外力作用下牵引引流管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且曲度匹配的外套管和内芯,所述外套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内芯套设于外套管的内部并能够在外套管内进行滑动;所述外套管的前端开设缺口,所述缺口能够卡合引流管的膨大末端及引流管尾段;所述内芯的前端为稍钝锥形,锥形后部呈椭圆形,前推内芯与外管前部内腔共同配合的形成稍钝锥形的前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和内芯呈与颅骨曲面相适应的弧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前端的稍钝锥形尖端能够对引流管的膨大末端内的管孔进行有效封堵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与内芯为非完全等弧度弧形,或者,外套管后端内孔径比内芯的前端膨大外径小,内芯不能从外套管内完全退出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式颅脑引流管潜行置入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前端的侧壁缺口为烧瓶状,与引流管的膨大末端相适应,引流管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荆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