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丝漂练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真丝漂练
,具体是一种真丝漂练工艺
。
技术介绍
[0002]真丝面料是相对于仿真丝绸面料而言的天然丝质面料,包括桑蚕丝
、
柞蚕丝
、
蓖麻蚕丝
、
木薯蚕丝等,它作为一种高档且昂贵的面料,广泛用于服饰和家居装饰领域中,以兼具舒适透气而又不易打理等特性而闻名,它的亲肤性是所有其他面料都无法比拟的
。
真丝面料根据织物组织
、
经纬线组合
、
加工工艺
、
绸面表现形状和厚度等因素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但是无论那种类型的真丝面料在加工过程中都需经过漂练工艺的处理,用以实现脱胶
、
去除织物上的天然杂质
、
浆料或其他污垢,达到织物清洁以及提升织物渗透性的目的
。
[0003]长久以来,真丝漂练工艺通常采用练箱及星型架练桶两种设备,星型架练桶使用底部加热结构,具体结构形式如下:靠近练桶的桶壁中部位置设置一环形直接加热管,称之为边汽加热管,管子斜向下间隔开设有一圈小孔,蒸汽通过小孔释放到桶内实现对桶内漂练液的加热及保温;练桶底部装有密闭式弯曲的盘管,称为底汽加热管,蒸汽通过底汽加热管对漂练液进行间接加热
。
练桶通过这两种加热方式,加热漂练液达到工艺温度(一般为
85
‑
95℃
)后,以底汽加热管加热为主提供漂练过程中的保温热能,边汽加热管为辅促进漂练液循环r/>。
通过漂练液由下向上循环对织物进行漂练,但是这种方式会使得蒸汽直接作用到织物上,此外织物之间互相摩擦也较为严重,极易造成织物出现灰伤或硬块等漂练不匀的缺陷
。
此外,现有技术中织物是悬挂在直杆状的织物架上,再进入练桶进行漂练作业,但是由于水流的冲击使得织物容易从织物架上脱落,因此为保证固定牢固,织物架上还会设置夹持或绑定装置
。
然而,在针对质地精柔的真丝面料进行夹持固定时,难免留下破坏组织匀度的卡痕,对织物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
[0004]为了使得织物漂练更加均匀,提高丝绸的漂练质量,因此提供了一种真丝漂练工艺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达到使得织物漂练更加均匀,提高丝绸的漂练质量的目的,提供一种真丝漂练工艺
。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真丝漂练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配置漂练液;步骤二:将配置好的漂练液加入到漂练设备的桶体中,启动桶体中的电加热装置及出水装置,使得桶体内的漂练液循环加热,直至到达预设漂练温度;步骤三:在织物架上悬挂待处理的真丝织物,然后启动漂练设备的摆动机构和转动机构,令织物在由上而下循环流动的漂练液的恒温漂练作用下,清除真丝织物上的天然杂质
、
浆料及油污;在漂练过程中,摆动机构和转动机构做间歇式复合升降和旋转动作;步骤四:完成漂练后,将真丝织物从织物架上取下即可;
所述漂练设备包括桶体和支撑架,在桶体的桶壁内开设夹层空间,在夹层空间内设置电加热装置;在桶体内部上端和底端侧壁上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桶体的一侧,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下方位于所述桶体的内腔设置有织物架,织物架呈环形,所述织物架用于对织物进行吊挂,所述桶体通过出水机构对挂在所述织物架上的织物进行漂练,所述织物架通过摆动机构进行上下摆动,所述织物架通过转动机构进行自动的旋转
。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水机构包括第一圆管,所述第一圆管设置于所述桶体的顶端,所述桶体的内壁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圆管,所述第一圆管与所述第二圆管之间通过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上安装有抽水泵和电磁阀,所述抽水泵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圆管内的漂练液通过所述连接管进入所述第一圆管内,所述第一圆管的外壁开设有斜向桶中部的出水孔,所述第一圆管内的漂练液通过出水孔排出与织物接触,所述第二圆管的外壁开设有进水孔,所述桶体内的漂练液通过所述进水孔进入所述第二圆管内
。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摆动机构包括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开设于所述支撑架的内部,所述活动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延伸至所述支撑架下方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底端转动连接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底端与所述织物架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在所述活动槽内上下滑动,并通过所述连接柱和所述转动柱带动所述织物架进行上下摆动,所述支撑架的外壁安装有电机,所述活动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动盘,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转动盘相连接,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盘进行转动,所述转动盘的外壁偏心固定连接有固定轴,所述活动块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固定轴和所述连接轴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转动盘转动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活动块在所述活动槽内进行上下移动
。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柱的顶端并延伸进入所述连接柱的内部,所述转动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连接柱的内部位于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外壁转动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传动轮,所述连接柱的内部位于所述转动传动轮的外壁滑动连接有活动架,所述活动架的一端延伸进入所述活动块的内部并延伸出所述活动块,所述活动架与所述活动块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活动架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齿板,所述齿板与所述活动架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
。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水孔和所述进水孔均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出水孔圆周等距分布在所述第一圆管的外壁,所述进水孔圆周等距分布在所述第二圆管的外壁,所述第一圆管和所述第二圆管的形状均呈圆环状
。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槽的内壁与所述活动块的外壁相贴合,所述活动块的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
。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杆的两端均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壁与所述固定轴和所述连接轴均贴合
。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转动传动轮之间通过安装轴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架的形状呈
C
字形,所述活动架的一端延伸进入所述活动槽的内腔;所述活动架的内部开设有供所述齿板进行滑动的位移槽
。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齿板的外壁设置有棘齿,所述转动传动轮为棘轮,所述棘齿与所述转动传动轮啮合传动
。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齿板的外壁设置有齿条,所述转动传动轮为直齿轮,所述齿条与所述转动传动轮啮合传动
。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真丝漂练工艺,通过专用的漂练设备进行作业,所述漂练设备通过设置出水机构,桶体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
一种真丝漂练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配置漂练液;步骤二:将配置好的漂练液加入到漂练设备的桶体中,启动桶体中的电加热装置及出水装置,使得桶体内的漂练液循环加热,直至到达预设漂练温度;步骤三:在织物架(3)上悬挂待处理的真丝织物,然后启动漂练设备的摆动机构(5)和转动机构(6),令织物在由上而下循环流动的漂练液的恒温漂练作用下,清除真丝织物上的天然杂质
、
浆料及油污;在漂练过程中,摆动机构(5)和转动机构(6)做间歇式复合升降和旋转动作;步骤四:完成漂练后,将真丝织物从织物架(3)上取下即可;所述漂练设备包括桶体(1)和支撑架(2),在桶体(1)的桶壁内开设夹层空间(7),在夹层空间内设置电加热装置(8);在桶体(1)内部上端和底端侧壁上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所述支撑架(2)设置于所述桶体(1)的一侧,所述支撑架(2)的一端下方位于所述桶体(1)的内腔设置有织物架(3),织物架(3)呈环形,所述织物架(3)用于对织物进行吊挂;所述桶体(1)通过出水机构(4)对挂在所述织物架(3)上的织物进行漂练,所述织物架(3)通过摆动机构(5)进行上下摆动,所述织物架(3)通过转动机构(6)进行自动的旋转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丝漂练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机构(4)包括第一圆管(
401
),所述第一圆管(
401
)设置于所述桶体(1)的顶端,所述桶体(1)的内壁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圆管(
402
),所述第一圆管(
401
)与所述第二圆管(
402
)之间通过连接管(
403
)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
403
)上安装有抽水泵(
404
)和电磁阀(
405
),所述抽水泵(
404
)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圆管(
402
)内的漂练液通过所述连接管(
403
)进入所述第一圆管(
401
)内,所述第一圆管(
401
)的外壁开设有斜向桶中部的出水孔(
406
),所述第一圆管(
401
)内的漂练液通过出水孔(
406
)排出与织物接触,所述第二圆管(
402
)的外壁开设有进水孔(
407
),所述桶体(1)内的漂练液通过所述进水孔(
407
)进入所述第二圆管(
402
)内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真丝漂练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机构(5)包括活动槽(
501
),所述活动槽(
501
)开设于所述支撑架(2)的内部,所述活动槽(
501
)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活动块(
502
),所述活动块(
502
)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延伸至所述支撑架(2)下方的连接柱(
503
),所述连接柱(
503
)的底端转动连接有转动柱(
504
),所述转动柱(
504
)的底端与所述织物架(3)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
502
)在所述活动槽(
501
)内上下滑动,并通过所述连接柱(
503
)和所述转动柱(
504
)带动所述织物架(3)进行上下摆动,所述支撑架(2)的外壁安装有电机(
505
),所述活动槽(
501
)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动盘(
506
),所述电机(
505
)的输出端与所述转动盘(
506
)相连接,所述电机(
505
)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盘(
506
)进行转动,所述转动盘(
506
)的外壁偏心固定连接有固定轴(
507
),所述活动块(
502
)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
508
),所述固定轴(
507
)和所述连接轴(
508
)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连杆(
509
技术研发人员:李涛,于兴建,苏振雷,李杲,许鹏,吕丕富,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