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7960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4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包括浮体,中间开设有中空腔,中空腔中安装有钢丝网框架,钢丝网框架上安装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驱动端与转动杆相连,转动杆上固定连接有输送叶轮,浮体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螺旋输送机和蓄电池组,螺旋输送机输入端装有进料斗,螺旋输送机的输出端位于钢丝网框架正上方;钢丝网框架下方固定连接输送筒的一端,输送筒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半球形底座,半球形底座表面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外源污染主要是工业

生活污水的排放;内源污染主要是水体本身不断衍生死亡的生物群落积累而成的有机物,以及水中底泥释放的污染物

虽然水体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当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超过了其自净容量时,水体则不能自行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0003]因此,底泥的修复成效与水质改善有着密切的作用,开发有效的修复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水体及底泥的有效方法

利用污染河道底泥中的土著微生物或外源投加微生物原位修复污染水体具有效果好

成本低及环境友好的优势

[0004]然而目前针对底泥的生物修复通常还需要人工对河底的底泥进行投加微生物,并使微生物融入到底泥中,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并且工作效率也比较低下

或者如专利号为:
CN201621444140.9
所公开的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其主要是通过载体层隔绝底泥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再植生层或活性层对底泥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

但是对于相对面积比较大的河道,需要铺设大面积的生态毯进行修复,导致成本大大增加,并且在进行铺设时,还需要人工进行铺设搭接;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通过控制水体流动,以将固定化碳源和微生物缓释颗粒向下输出到污泥中,并且也通过水体流动作用,以带动通孔周围的污泥吹起,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固定化碳源和微生物缓释颗粒能够混合到污泥中,从而使得缓释的微生物扩散的水环境中,进一步使得水体中的生态系统会遂步自动重建,水体自净能力遂渐增强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包括浮体,所述浮体中间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中空腔,所述浮体的上端通过铰链安装有顶盖,所述中空腔中安装有钢丝网框架,所述钢丝网框架上表面中间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驱动端穿过钢丝网框架且与转动杆传动连接,所述转动杆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输送叶轮,所述输送叶轮位于水位线以下,所述浮体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螺旋输送机和蓄电池组,所述蓄电池组通过控制电路分别与螺旋输送机和转动电机电性连接,所述螺旋输送机的输入端固定安装有进料斗,所述螺旋输送机的输出端位于钢丝网框架正上方;
[0008]所述钢丝网框架下方固定连接输送筒的一端,所述输送筒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半球形底座,所述半球形底座表面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

[0009]优选地,所述钢丝网框架的高度大于中空腔的高度,所述钢丝网框架的上表面与浮体的上表面相平齐

[0010]优选地,所述钢丝网框架内腔下方设置有环形腔,所述环形腔内填充有鹅卵石

[0011]优选地,所述输送筒设置为折叠波纹筒

[0012]优选地,若干所述通孔以半球形底座的轴心为对称中心呈喇叭状结构设置

[0013]优选地,所述浮体两侧均安装有驱动叶轮,所述驱动叶轮的驱动电机端通过电路与蓄电池组电性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进料斗中填充有固定化碳源和微生物缓释颗粒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

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螺旋输送机将固定化碳源和微生物缓释颗粒匀速输送到钢丝网框架内腔的水体中,再通过转动电机带动输送叶轮进行转动,以对钢丝网框架和输送筒内部的水进行向下输送,从而使混合有固定化碳源和微生物缓释颗粒的水体向下流动,并通过半球形底座表面的通孔向外输出,继而可将固定化碳源和微生物缓释颗粒向下输出到污泥中,并且也通过水体流动作用,以带动通孔周围的污泥吹起,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固定化碳源和微生物缓释颗粒能够混合到污泥中,从而使得缓释的微生物扩散的水环境中,进一步使得水体中的生态系统会遂步自动重建,水体自净能力遂渐增强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7]图
1 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
2 本技术中钢丝网框架和输送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标号说明:
[0020]1、
浮体;
2、
中空腔;
3、
顶盖;
4、
钢丝网框架;
5、
转动电机;
6、
转动杆;
7、
输送叶轮;
8、
螺旋输送机;
9、
蓄电池组;
10、
进料斗;
11、
输送筒;
12、
半球形底座;
13、
通孔;
15、
环形腔;
16、
鹅卵石;
17、
驱动叶轮

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0022]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包括浮体1,浮体1中间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中空腔2,浮体1的上端通过铰链安装有顶盖3,中空腔2中安装有钢丝网框架4,钢丝网框架4上表面中间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5,转动电机5的驱动端穿过钢丝网框架4且与转动杆6传动连接,转动杆6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输送叶轮7,输送叶轮7位于水位线以下,浮体1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螺旋输送机8和蓄电池组9,蓄电池组9通过控制电路分别与螺旋输送机8和转动电机5电性连接,螺旋输送机8的输入端固定安装有进料斗
10
,螺旋输送机8的输出端位于钢丝网框架4正上方;进料斗
10
中填充有固定化碳源和微生物缓释颗粒

[0023]钢丝网框架4下方固定连接输送筒
11
的一端,输送筒
11
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半球形底座
12
,半球形底座
12
表面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
13。
[0024]工作原理:
[0025]在使用前,先打开顶盖3,在进料斗
10
中填充混合均匀的固定化碳源和微生物缓释
颗粒,再将整个浮体1放置到需要修复的河道中,并通过半球形底座
12
的重力作用,使半球形底座
12
的圆弧底面贴近河床底泥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体(1),所述浮体(1)中间开设有上下贯通的中空腔(2),所述浮体(1)的上端通过铰链安装有顶盖(3),所述中空腔(2)中安装有钢丝网框架(4),所述钢丝网框架(4)上表面中间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5),所述转动电机(5)的驱动端穿过钢丝网框架(4)且与转动杆(6)传动连接,所述转动杆(6)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输送叶轮(7),所述输送叶轮(7)位于水位线以下,所述浮体(1)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螺旋输送机(8)和蓄电池组(9),所述蓄电池组(9)通过控制电路分别与螺旋输送机(8)和转动电机(5)电性连接,所述螺旋输送机(8)的输入端固定安装有进料斗(
10
),所述螺旋输送机(8)的输出端位于钢丝网框架(4)正上方;所述钢丝网框架(4)下方固定连接输送筒(
11
)的一端,所述输送筒(
11
)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半球形底座(
12
),所述半球形底座(
12
)表面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
1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网框架(4)的高度大于中空腔(2)的高度,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迟冉吴朝伟刘涛田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源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