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特低渗透储层井网改造
‑
补能一体化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采油
,特别涉及一种特低渗透储层井网改造
‑
补能一体化设计方法
。
技术介绍
[0002]对于特低渗透储层(
k≤5mD
)采出程度低且油井长关
‑
低产比例高的区块,目前普遍适用的治理方式是单井缝网压裂改造,但单井缝网压裂改造仅优选厚度大
、
含水低的油井开展治理,治理后区块仍存在大量的剩余可采储量没有动用,并且对于不同井网形式,单井缝网压裂改造技术的针对性差,没有将井网
、
缝控砂体和能量补充统一考虑,并且缺少切实有效的能量补充手段,产量递减快,累增油量少,无法规模有效动用特低渗储层(
k≤5mD
)的剩余可采储量,现有技术适应性差
。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动用特低渗储层(
k≤5mD
)的剩余可采储量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
一种特低渗透储层井网改造
‑
补能一体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
、
根据储层脆塑性分类标准及主力油层筛选标准,明确储层脆塑性特征及主力油层;步骤(2)
、
基于明确的储层脆塑性特征和主力油层,进行整体治理潜力区筛选,优选出整体治理潜力区;对整体治理潜力区内所有油水井均要进行井网改造
‑
补能一体化设计;步骤(3),基于优选的整体治理潜力区,优选不同井距井网储层改造设计及工艺;所述不同井距井网储层改造包括脆性储层不同井距井网储层改造
、
脆塑性储层不同井距井网储层改造;步骤(4),基于优选的不同井距井网的储层改造设计及工艺,优选不同排距的能量补充设计和工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特低渗透储层井网改造
‑
补能一体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储层脆塑性分类标准包括:
①
脆性指数
45%
以上为脆性储层;
②
脆性指数
30
‑
45%
为脆塑性储层;以及
/
或,所述步骤(1)主力油层筛选标准包括:
①
地层系数
KH
>
6mD.m
;
②
含油饱和度>
47%
;
③
有效厚度>
2m
;
④
砂体宽度>
300m。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特低渗透储层井网改造
‑
补能一体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整体治理潜力区筛选标准包括:
①
开采油层为特低渗透储层,渗透率
k≤5mD
;
②
区块或井区采出程度
<8%
,采油速度
<0.5%
;
③
平均单井有效厚度
>10m
;
④
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油
>1t/d
;
⑤
全区综合含水
<60%。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特低渗透储层井网改造
‑
补能一体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脆性储层不同井距井网储层改造方法,包括:当井距
L≤420m
时
:
储层改造设计为隔井缝网压裂,通过脉冲加砂实现缝网有效支撑,施工井加液强度为
280m3/m
~
420m3/m
,加砂强度
10m3/m
以上;当井距
L>420m
时
:
储层改造设计为所有井缝网压裂施工,通过脉冲加砂和选用低密度支撑剂实现缝网有效支撑,施工井加液强度为
280m3/m
~
420m3/m
,加砂强度8~
15m3/m。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特低渗透储层井网改造
‑
补能一体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加砂的方法:特低渗储层压开裂缝后因支撑剂密度大,在裂缝内发生沉降,为了对纵向裂缝进行有效支撑,对泵注流程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泵注程序:先泵注滑溜水
+
清水
+
滑溜水人造复杂缝网体系,泵注黏度>
35mPa
·
s
改性胍胶压裂液,保证主缝延伸,加砂过程中,纤维阶梯加入,按照砂比
7%
‑
10%
‑
13%
‑
16%
‑
19%
‑
22%
‑
25%
‑
28%
‑
30%
‑
32%
,脉冲频率
30
‑
40
次,分段砂量
0.8
‑
1.0m3之间进行泵入纤维携砂液;通过开展脉冲方式泵入纤维携砂液,使被纤维捆绑的支撑剂在裂缝中形成低密度团状充满在裂缝中,实现主裂缝全支撑,并形成高导流能力通道,减缓压后产量递减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特低渗透储层井网改造
‑
补能一体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脆塑性储层不同井距井网储层改造方法,包括:当
150m≤
井距
L≤250m
时
:
储层改造设计为邻井错层或扩容,优选表活剂缝网改造,施工井加液强度为
450m3/m
~
530m3/m
,加砂强度为
10m3/m
~
15m3/m
;
当
250m<
技术研发人员:祖琳,王云龙,付志国,郑宪宝,迟博,徐粤州,张福玲,苗志国,吴宝峰,刘春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