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杂环境地基基础多重体系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74069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杂环境地基基础多重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待施工的地基基础处基坑和支护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测量放线:施工两个异形基坑处的高压旋喷桩和复合地基;进行基坑开挖;进行各个单体施工,采用本方法保证了基坑的安全开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杂环境地基基础多重体系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开挖支护方法
,
尤其涉及水厂地下室的一种复杂环境地基基础多重体系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出现越来越多的深基坑设计和施工新技术

新工艺

深基坑设计和施工,必须确保周围边坡稳定及施工安全,处理好和周围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关系,并保证在地下水位之上进行施工作业

做好排水降水等措施,为施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在工程场地内地下水位较高,且环境复杂;基坑开挖范围内有大量中

强透水层,透水性及赋水性好,场地周边为道路,大面积的降水可能造成路面沉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为防止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过程中出现流砂

突涌等导致基坑失稳

威胁施工人员及周边建(构)筑物安全,所以做好基坑安全开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0003]申请公布号为
>CN116537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复杂环境地基基础多重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

对待施工的地基基础处基坑和支护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测量放线;步骤二

施工两个异形封闭基坑处的高压旋喷桩和复合地基;步骤三

进行基坑开挖;步骤四

进行各个单体施工,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分别进行清水池

送水泵房

配电间的施工:第二步,进行吸水井的施工:第三步,分别进行储泥池及其抽泥室和污泥浓缩池施工:第四步,在开挖完的回收水池及排泥池基坑内完成回收水池及排泥池的施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环境地基基础多重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一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所述的待施工的地基基础处基坑包括两个独立的异形封闭基坑,第二个异形封闭基坑放线位于第一个异形封闭基坑放线的右上方;第一个异形封闭基坑放线
EFGJKBCDE 的左侧壁放线
GJKB
以及右侧壁放线
FEDC
均为折线,其中
GJ
段侧壁放线
、KB
段侧壁放线
、FE
段侧壁放线以及
DC
段侧壁放线均为直线段,
JK
段侧壁放线以及
DE
段侧壁放线为向左侧倾斜的基坑侧壁放线,
KBCD
段侧壁放线以及
EFGJ
段侧壁放线分别形成矩形;在
EFGJ
段放线围成的基坑放线区域内设置有长方形清水池
(106)
放线区域;在
KBCD
段放线围成的基坑放线区域内的后侧右转角处设置有直角在右侧的
L
形配电间
(109)
放线区域;所述的
L
形配电间放线区域与
CB
段放线平行的水平段端部与长方形送水泵房
(108)
放线区域的右端通过侧壁连接,在
L
形配电间放线区域和长方形送水泵房放线区域围成的区域内设置有长方形吸水井
(107)
放线区域
K1A1MLK1;第二个异形封闭基坑
ONN1S1SRR1QQ1PO
中的
NN1S1SRR1QQ1段基坑侧壁放线为七边形,
SR
段基坑侧壁放线与
CD
段基坑侧壁放线平行且相对,
R1Q
段基坑侧壁放线以及
S1N1段基坑侧壁放线与
BC
段基坑侧壁放线平行,
S1SRR1为第一等腰梯形结构且
SR
为上底,
Q Q
1 段基坑侧壁放线和 N1N
段基坑侧壁放线为扩径段且尾端与长方形
Q1PON
段基坑侧壁放线的首端分别连接;其中在
Q1PON
围成的基坑放线区域内设置有长方形回收水池及排泥池
(111)
放线区域;在前后侧壁分别为
S1N1、R1Q
的基坑放线区域内设置有两个圆形污泥浓缩池
(112)
放线区域;在左侧的
SR
基坑侧壁放线和两个圆形污泥浓缩池放线区域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长方形储泥池及其抽泥室
(113)
放线区域;第二步,对第一个异形封闭基坑处待施工的高压旋喷桩的位置进行测量放线,具体步骤为:步骤 201
,以
D
的内侧为起点,环绕
DEFGJKBCD
内侧顺次测量放线第一组闭合高压旋喷桩的位置,其中第一组闭合高压旋喷桩中的第一排闭合高压旋喷桩
(1)
的放线位于
EF
段放线的内侧,第二排高压旋喷桩
(19)
的放线位于
GJ
段放线的右侧,第三排高压旋喷桩
(2)
的放线为第二等腰梯形结构,第二等腰梯形结构的上底
K2A2中的
A2点位于
K
点和
B
点之间,
K2J
为第二等腰梯形结构的一条腰边,第二等腰梯结构的另一条腰边
A2A4与
BA
放线处相交,
A

KB
段上
,
沿着
L
形配电间放线以及长方形送水泵房放线的内侧进行第四排高压旋喷桩
(36)
的测量放线;
步骤
202
,沿着
A1ML
放线内侧顺次对吸水井处高压旋喷桩
(32)
位置进行测量放线;步骤
203
,在
JG
放线的左侧进行阀门井基坑的第五排高压旋喷桩
(17)
的位置测量放线,第五排高压旋喷桩的放线为第三等腰梯形结构,第三等腰梯形结构的上底
H1J1段与
JG
边线平行,第三等腰梯形结构的两条腰边分别为
H1H、J1J2;
H 点位于
JG
边上;步骤
204
,在第二等腰梯形结构的上底
K2A2左侧且沿平行于
K2A2方向进行一字型第六排高压旋喷桩
(25)
位置的测量放线,然后在转角
J
点附近处的内侧进行第七排高压旋喷桩
(3)
的测量放线,在转角
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梅齐春晓张金顺朱子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