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仿射特征的二维岩体粗糙离散裂隙网络生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73737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自仿射特征的二维岩体粗糙离散裂隙网络生成方法,利用蒙特卡洛法生成二维随机的离散裂隙网络,统计分析获得裂隙面的自仿射特性参数,读取已生成的裂隙网络二维几何图形,将读入的二维几何图像二值化为一个二维矩阵,根据自仿射特性参数对裂隙面附近的元素重新赋值,使裂隙的开度和裂隙面起伏具有自仿射特征,并可在此基础上改变裂隙的开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自仿射特征的二维岩体粗糙离散裂隙网络生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岩土
,特别是一种基于自仿射特征的二维岩体粗糙离散裂隙网络生成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岩体是非常复杂的地质体,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历经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施工影响,无论是几何结构还是物理性质,都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表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

岩体的内部空隙几何空间结构复杂,裂隙形状极不规则,长短大小骤变,路径迂曲交错

正确的构建岩体裂隙网络,对于深入研究岩体的结构特性以及指导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0003]随着计算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裂隙网络模拟技术在岩体结构参数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蒙特卡洛法被大量运用,主要是根据裂隙实测数据,通过分析裂隙几何参数如长度

倾向

密度等的分布概率模型,利用计算机图形模拟重现真实裂隙特征

[0004]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离散裂隙网络模型
DFN(Discrete Fractures Network)
是岩体变形破坏

传热传质

地下水流动等研究的基础,学者在通过各种方法在裂隙网络生成以及数值模拟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0005]然而,目前大多数二维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构建,都将裂隙假设为平直的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模拟和数值分析,但在实际岩体结构面中,裂隙并不是假设的那样是平直的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开度和粗糙度

大量研究表明,岩体结构面都存在一定的粗糙起伏,因此,利用直线型的裂隙网络研究结构特性存在一定误差,已有的粗糙裂隙网络研究中,有学者将裂隙形态简单假设成三角函数形,方形等特殊形状,而缺少更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描述,对复杂裂隙分析的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自仿射特征的二维岩体粗糙离散裂隙网络生成方法,本专利技术为岩体结构特性研究提供一种符合真实裂隙岩体特征的裂隙网络生成方法,进而为岩体形变

特性及地下水流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自仿射特征的二维岩体粗糙离散裂隙网络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
分析统计获得裂隙参数,并利用蒙特卡洛法生成二维随机离散裂隙网络;
[0009]S2、
运用自仿射方法构建裂隙形态特征,并生成粗糙单裂隙自仿射参数;
[0010]S3、
读取已生成的二维裂隙网络二维几何图形,将读入的二维几何图像二值化,转变为一个二维的
01
几何矩阵,裂隙所在位置元素值为0,其余元素值都为1;逐列或者逐行判断几何矩阵元素的值,当元素值为0时,记下该元素的坐标,即为裂隙面位置的坐标值;
[0011]S4、
根据一定的裂隙粗糙参数,生成具有自仿射特征的一维数组的开度矩阵,数组
元素值表示裂隙的开度值;
[0012]S5、
根据裂隙面位置的坐标值,在矩阵内将其临近位置的元素重新赋值为0;
[0013]S6、
将得到的新的矩阵保存为图片输出,得到具有自仿射特征的粗糙裂隙网络几何模型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
S1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5]S101、
根据统计分析建立裂隙各几何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
[0016]S102、
确定生成域与分析域的尺寸,生成域即为包含所有裂隙的外围区域,分析域是参与计算的区域,根据统计的裂隙长度参数确定分析域的尺寸,按分析域的2倍大小来确定裂隙网络生成域的尺寸;
[0017]S103、
确定各组中所有裂隙几何参数,根据生成域的面积乘以该组裂隙密度计算出每组裂隙的条数
n
,然后随机生成
n

[0

1]范围内的随机数;然后利用直接抽样法,按照裂隙几何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产生与其对应的伪随机数,从而得到定位一组裂隙的几何参数;最后由以下公式确定裂隙端点坐标:
[0018]X

X0±
(l/2)cos
θ
[0019]y

y0±
(l/2)sin
θ
[0020]其中,
(X0,
y0)
为中心点坐标,
l
为迹线长度,
θ
为倾向角;
[0021]重复上述步骤确定所有裂隙端点坐标,对裂隙端点坐标进行调整,使裂隙产状和开度同时存在于临时矩阵中;
[0022]S104、
将每组生成的临时矩阵连接起来将各组的裂隙信息同时赋予到一个大矩阵当中,其行数为裂隙的总条数,列数为六列,其中四列为裂隙两个端点的四个坐标值,一列为倾向,一列为长度,该大矩阵和裂隙开度矩阵构成列裂隙网络模型的基本参数;
[0023]S105、
运行
MATLAB
代码生成二维随机离散裂隙网络模型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
S2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5]S201、
自然粗糙裂隙面是一种自仿射分形面,其相应的高程分布符合高斯分布;二维自仿射分布满足标度不变特性,其相应的
x

y
方向的仿射变换分别为:
[0026]x
i

λ
x
i
[0027]y
i

y
i
λ
[0028]其中,
λ
为粗糙指数或
H
指数;
x
i

y
i
为选取单裂隙
x

y
方向的值;
[0029]通过独立且符合正态高斯分布的变量
ξ
,对选定点逐个随机生成高程,并通过不断插值,获得两点之间的新高程;
[0030]S202、
在平均数为
0、
方差为1符合高斯分布的集合
ξ

,
通过抽取一点作为
x

1/2
点上的高程值,高程值即为
y
方向上的值;
[0031]S203.
通过
x
=0和
x

1/2
的点上的高程插值获得
x

1/4
点上的高程,同理,
x

3/4
的点上的高程通过
x<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基于自仿射特征的二维岩体粗糙离散裂隙网络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
分析统计获得裂隙参数,并利用蒙特卡洛法生成二维随机离散裂隙网络;
S2、
运用自仿射方法构建裂隙形态特征,并生成粗糙单裂隙自仿射参数;
S3、
读取已生成的二维裂隙网络二维几何图形,将读入的二维几何图像二值化,转变为一个二维的
01
几何矩阵,裂隙所在位置元素值为0,其余元素值都为1;逐列或者逐行判断几何矩阵元素的值,当元素值为0时,记下该元素的坐标,即为裂隙面位置的坐标值;
S4、
根据一定的裂隙粗糙参数,生成具有自仿射特征的一维数组的开度矩阵,数组元素值表示裂隙的开度值;
S5、
根据裂隙面位置的坐标值,在矩阵内将其临近位置的元素重新赋值为0;
S6、
将得到的新的矩阵保存为图片输出,得到具有自仿射特征的粗糙裂隙网络几何模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仿射特征的二维岩体粗糙离散裂隙网络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
S1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
根据统计分析建立裂隙各几何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
S102、
确定生成域与分析域的尺寸,生成域即为包含所有裂隙的外围区域,分析域是参与计算的区域,根据统计的裂隙长度参数确定分析域的尺寸,按分析域的2倍大小来确定裂隙网络生成域的尺寸;
S103、
确定各组中所有裂隙几何参数,根据生成域的面积乘以该组裂隙密度计算出每组裂隙的条数
n
,然后随机生成
n

[0

1]
范围内的随机数;然后利用直接抽样法,按照裂隙几何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产生与其对应的伪随机数,从而得到定位一组裂隙的几何参数;最后由以下公式确定裂隙端点坐标:
X

X0±
(l/2)cos
θ
y

y0±
(l/2)sin
θ
其中,
(X0,
y0)
为中心点坐标,
l
为迹线长度,
θ
为倾向角;重复上述步骤确定所有裂隙端点坐标,对裂隙端点坐标进行调整,使裂隙产状和开度同时存在于临时矩阵中;
S104、
将每组生成的临时矩阵连接起来将各组的裂隙信息同时赋予到一个大矩阵当中,其行数为裂隙的总条数,列数为六列,其中四列为裂隙两个端点的四个坐标值,一列为倾向,一列为长度,该大矩阵和裂隙开度矩阵构成列裂隙网络模型的基本参数;
S105、
运行
MATLAB
代码生成二维随机离散裂隙网络模型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自仿射特征的二维岩体粗糙离散裂隙网络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旭孙东廖建国杨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