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259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包括:用于附接座部的坐框;用于附接靠背的靠背支架;与坐框的前部枢转连接的腿部伸展装置;和与可活动座椅的扶手部固定连接的固定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以及一种包括所述机械腿部伸展装置的可活动的座椅单元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多种用于可活动的座椅,例如具备多位置变换功能的沙发或座椅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沙发

座椅的舒适性要求也日益提高

在已知的设计中,可活动的座椅单元通常具备机械伸展装置,借此能够在收拢位置

休闲位置
(
或者说
TV
位置
)
和躺姿位置之间变换,在所述座椅从收拢位置变换至休闲位置态时,座椅单元的脚凳向前伸出,靠背与坐席部之间的角度基本不变,在所述座椅单元从休闲位置向躺姿位置变换时,脚凳较之休闲位置进一步向前且向上抬升,靠背显著后仰

[0003]在该类座椅的现有设计中,往往需要数量众多且连接关系较为复杂的机械结构,甚至有时会因不甚合理的设计导致座椅的姿态变换被卡滞

此外,然而随着用户对于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对零靠墙布置的极致追求,现有设计的可活动座椅也不能完全满足用户在舒适度和空间节约方面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舒适度更高的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和相应的可活动的座椅单元,所述座椅单元一方面应满足用户在可活动座椅的零靠墙布置的空间要求,另一方面,在可活动座椅的姿态变换过程中,不仅避免座部后边缘与靠背下边缘之间出现缝隙,实现零间隙设计,而且还能够避免在座椅展开时因靠背与座部之间不恰当的相对位移而导致将使用者的上衣拉出,从而提供零搓背的舒适体验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包括:
[0006]用于附接座部的坐框;
[0007]用于附接靠背的靠背支架;
[0008]与坐框的前部枢转连接的腿部伸展装置;和
[0009]与可活动座椅的扶手部固定连接的固定板

[0010]所述机械伸展装置能够至少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在所述坐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收拢在坐框下方;在所述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和坐框向前且向上抬升,靠背支架向后倾斜,其中,在机械伸展装置从坐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靠背支架的最后端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械伸展装置也可以在坐姿位置
、TV
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

在所述
TV
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向前且向上伸展,而靠背支架并不发生明显的倾斜

[0011]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借助第一靠背连杆将所述靠背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并且借助第二靠背连杆将所述靠背支架的后端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靠背连杆构造为曲拐件,所述曲拐件包括三个枢转点,也即第三枢转点

第四
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和第五枢转点分别位于该曲拐件的上臂和下臂的自由端部上,第四枢转点位于所述第三枢转点与第五枢转点之间,其中,第二靠背连杆直接或间接地与靠背支架的后端在第三枢转点处枢转连接,与坐框在第四枢转点处枢转连接,与所述固定板直接或间接地在第五枢转点处枢转连接,其中,第三枢转点与第四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四枢转点与第五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为
0.1

0.7
,优选地,第三枢转点与第四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四枢转点与第五枢转点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为
0.2

0.6。
[0012]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备选实施方式中,借助第一靠背连杆将所述靠背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并且借助第二靠背连杆将所述靠背支架的后端与所述坐框枢转连接,其中,在坐姿位置中,所述坐框的最前端相对于固定板的后安装孔的中心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
160mm

240mm
,优选地,所述坐框的最前端相对于所述中心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
140mm

180mm。
[0013]在此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前后方向”是就座椅单元或机械伸展装置的腿部伸展装置的伸展方向而言的,具体来说,“前方”是指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后方”是指朝向靠背的方向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靠背连杆与坐框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的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减小

[0015]优选地,所述靠背支架与水平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的方向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增大至少
20
°

优选至少
30
°

[0016]优选地,所述腿部伸展装置包括用于附接脚凳部的脚踏,其中,所述脚踏在躺姿位置与在坐姿位置中相比抬升了
300mm

400mm
,优选抬升了
320mm

380mm。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靠背支架在其前端和后端分别仅借助一个部件与坐框枢转连接

这不仅为靠背支架的前端提供了相对于坐框的活动自由端,从而允许靠背支架相对于坐框向前移动,优化机械伸展装置乃至具有这种机械伸展装置的可活动座椅的靠墙距离,实现更彻底的零靠墙,而且还简化了靠背支架后端与坐框之间的连接

此外,第二靠背连杆的曲拐状构造的两个臂具备合适的长度比例,以便在靠背支架

乃至整个机械伸展装置的姿态变换过程中避免运动卡滞,实现更流畅

可靠的运行

另外,在从坐姿位置向躺姿位置的变换过程中,第一靠背连杆与坐框之间的朝向腿部伸展装置方向的夹角变小,从而使靠背支架具有的前端相对于坐框靠近,避免了在此过程中因靠背远离座部而导致的缝隙,不仅消除了异物卡夹的风险,还避免了使用者的上衣被靠背与座部之间的相离而被带出

由此显著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0018]此外,由于在坐姿位置中坐框与固定板的后安装孔的中心水平面的垂直距离较小,压缩了坐姿位置中机械伸展装置的高度,从而为座椅单元的其他部件

例如靠背

扶手部

坐席部等预留出更多的结构位置和设计空间

[0019]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后部借助固定板连杆与所述第二靠背连杆枢转连接

具体而言,固定板连杆的一端与固定板的后端枢转连接,固定板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靠背连杆在第五枢转点处枢转连接

[00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坐框通过连杆机构可前后移动地附接在所述固定板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
(1)
,包括:用于附接座部的坐框
(10)
;用于附接靠背的靠背支架
(21)
;与坐框
(10)
的前部枢转连接的腿部伸展装置
(3)
;和与可活动座椅的扶手部固定连接的固定板
(12)
,所述机械伸展装置
(1)
能够至少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在所述坐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
(3)
收拢在坐框下方;在所述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
(3)
和坐框
(10)
向前且向上抬升,靠背支架
(21)
向后倾斜,其中,在机械伸展装置
(1)
从坐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靠背支架
(21)
的最后端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其特征在于,借助第一靠背连杆
(22)
将所述靠背支架
(21)
的前端与所述坐框
(10)
枢转连接,并且借助第二靠背连杆
(23)
将所述靠背支架
(21)
的后端与所述坐框
(10)
枢转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靠背连杆
(23)
构造为曲拐件,所述曲拐件包括三个枢转点,也即第三枢转点
(P3)、
第四枢转点
(P4)
和第五枢转点
(P5)
,其中,所述第三枢转点
(P3)
和第五枢转点
(P5)
分别位于该曲拐件的上臂和下臂的自由端部上,第四枢转点
(P4)
位于所述第三枢转点
(P3)
与第五枢转点
(P5)
之间,其中,第二靠背连杆
(23)
直接或间接地与靠背支架
(21)
的后端在第三枢转点
(P3)
处枢转连接,与坐框
(10)
在第四枢转点
(P4)
处枢转连接,与所述固定板
(12)
直接或间接地在第五枢转点
(P5)
处枢转连接,其中,第三枢转点
(P3)
与第四枢转点
(P4)
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四枢转点
(P4)
与第五枢转点
(P5)
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为
0.1

0.7。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
(1)
,其特征在于,第三枢转点
(P3)
与第四枢转点
(P4)
之间的距离相对于第四枢转点
(P4)
与第五枢转点
(P5)
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为
0.2

0.6。3.
一种用于可活动座椅的机械伸展装置
(1)
,包括:用于附接座部的坐框
(10)
;用于附接靠背的靠背支架
(21)
;与坐框
(10)
的前部枢转连接的腿部伸展装置
(3)
;和与可活动座椅的扶手部固定连接的固定板
(12)
,所述机械伸展装置
(1)
能够至少在坐姿位置与躺姿位置之间变换,在所述坐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
(3)
收拢在坐框下方;在所述躺姿位置中,腿部伸展装置
(3)
和坐框
(10)
向前且向上抬升,靠背支架
(21)
向后倾斜,其中,在机械伸展装置
(1)
从坐姿位置变换至躺姿位置的过程中,靠背支架
(21)
的最后端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其特征在于,借助第一靠背连杆
(22)
将所述靠背支架
(21)
的前端与所述坐框
(10)
枢转连接,并且借助第二靠背连杆
(23)
将所述靠背支架
(21)
的后端与所述坐框
(10)
枢转连接,其中,在坐姿位置中,所述坐框
(10)
的最前端相对于固定板的后安装孔的中心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
160mm

240mm。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
(1)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坐姿位置中,所述坐框
(10)
的最前端相对于所述中心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
180mm

200mm。5.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
(1)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背连杆
(21)
与坐框
(10)
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
(3)
的方向的第一夹角
(
α
)
,所述第一夹角
(
α
)
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减小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
(1)
,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支架
(21)
与水平面形成开口朝向腿部伸展装置
(3)
的方向的第二夹角
(
β
)
,所述第二夹角
(
β
)
在躺姿位置中较之在坐姿位置中至少增大
20
°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
(1)
,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伸展装置
(3)
包括用于附接脚凳部的脚踏
(33)
,其中,所述脚踏
(33)
在躺姿位置与在坐姿位置中相比抬升了
300mm

400mm。8.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
(1)
,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
(12)
的后部借助固定板连杆
(24)
与所述第二靠背连杆
(23)
枢转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
(1)
,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框
(10)
通过连杆机构可前后移动地附接在所述固定板
(12)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伸展装置用于扶手落地式的可活动座椅
。11.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机械伸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伸展装置还包括线性电致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赛军李晓鸿李元坤
申请(专利权)人:锐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