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1390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其构成包括上部的工作台、下部的机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机体底部的脚轮;所述的工作台和机体内分别设置为容置腔,所述工作台的容置腔内设置有气动呼吸机、除颤/起搏/监护仪、吸引器以及折叠输液杆,所述工作台的前侧面设置有外接供氧接口以及电源控制面板;所述机体的容置腔内,设置有供氧配套组件、注射泵以及综合急救处置器材,所述机体的前部外挂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配合伤员转运担架形成自撑式ICU,方便在多种运载工具的运送过程中实现不间断的监护救治,以使重症患者能在“黄金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急救医疗设备,更具体的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内嵌综合 急救设备和器械的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
技术介绍
研究发现,对于受伤人员来说,最危险的阶段莫过于创伤发生后的10分钟和1小 时的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分别是救治的“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如果伤员的伤情能在 这段时间内获得稳定,那么,40%以上的伤员都将获救。众所周知,对一个重症患者的急救,需要各种急救复苏器材,例如经常需要的除颤 /起搏/监护仪,呼吸复苏设备等。随着医疗仪器设备微型化、集成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满 足重症伤病员急救要求的急救复苏设备与器械等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已是一种可能,如果 完成这种集成,就可以克服这些急救设备因为散装而受到的使用空间限制,从而更利用对 前述救治时间的把握。鉴于以上缘由,一种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的研制已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鉴于上述缘由,提供一种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 平台,使其能够配合伤员转运担架形成自撑式ICU,以方便在多种运载工具的运送过程中实 现不间断的监护救治;在伤病员多且重症监护病房有限的情况下,也可将其使用于普通病 房,实现重症救护。本技术的设计要点之一,是在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上内嵌综合急救设备 和器械,以便于在运送重症患者的途中对其实施不间断的救治功能;本技术的设计要点之二,是在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上挂接自动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器,以便对心脏及呼吸骤停的患者实施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抢救措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包括上部的工作台、下部的机体以及设置在所述 机体底部的脚轮;所述的工作台和机体内分别设置为容置腔,所述工作台的容置腔内设置 有气动呼吸机、除颤/起搏/监护仪、吸引器、折叠输液杆以及电源供给设备,所述工作台 的前侧面设置有外接供氧接口以及电源控制面板;所述机体的容置腔内设置有供氧配套组 件、注射泵以及综合急救处置器材,该综合急救处置器材至少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器 材,急救药品;所述机体的前部外挂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所述的工作台与机体可以相互连接或拆分为两体。所述机体的容置腔内设置有4个抽屉,所述的抽屉用于分别放置所述的注射泵和 综合急救处置器材,并根据使用状态设置有拉出锁定和推入锁定位置。所述的供氧配套组件由2个并接的内嵌氧气瓶、2个单向阀、供氧减压阀、外接供 氧接口以及置于外接供氧接口中的压力表以及管路组成,所述的内嵌氧气瓶通过束带固定在所述机体的容置腔内。所述的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包括设置在其前部的头枕、其上部的心肺复苏 背板、其上部空间的氧气供给系统和按压气缸组件以及其前面板上的按压复苏控制器,还 包括与其配合使用的供氧配套组件。所述的心肺复苏背板采用塑料整体成形,且其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的按压气缸组件,包括按压气缸和锁紧装置,所述的按压气缸包括具有底部 的气缸和活塞组件,所述的活塞组件包括活塞和与其连接并可在所述气缸内滑动的活塞杆 以及用于按压病人胸部的按压橡胶块;所述的锁紧装置包括气缸活塞杆、设置在该活塞杆 上的复位弹簧,所述活塞杆的两侧各设置一对齿轮,所述的齿轮上设置有圈簧,每对齿轮的 中间均设置有尼龙拉带,每对齿轮的上部均设置有齿轮定位卡,两齿轮定位卡之间设置有 拉簧,所述锁紧装置的上盖上设置有锁紧卡。本技术的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与伤员转运担架配合使用,提供重症患者后送途中急救和连续监护的必备医 疗设备,确保医疗救护的及时性和连续性,有效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从而降低伤死率。(2)在伤病员众多、重症监护病房有限的情况下,使用该急救平台可使普通病房具 有重症病房一样的功能。(3)本技术提供的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能够模仿人工对心脏及呼吸骤 停的患者实施胸部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其精确和高效的胸部按压及机械通气方式为人 工所不能比拟。(4)本技术的整体设置,具有支撑稳固、转运灵活、操作简单等特点,对急症、 重症人员的快速施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状态示意图;图2是图1的后面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的供氧配套组件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的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的按压气缸组件整体状态示意图;图6是图5的结构组成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各附图以及一个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以详细描述。图1、图2分别为本技术的整体状态示意图及其后面状态的示意图。由图可见,本技术的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包括上部的工作台1、下部的 机体2、以及安装在机体底部四角的脚轮3 ;所述的工作台1和机体2分别设置为上、下容置 腔,所述的上、下容置腔可相互连接,也可拆分为两体,用于内嵌必备的急救医疗设备、器械 以及电源供给设备。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1的容置腔内设置有气动呼吸机11、除颤 /起搏/监护仪12、吸引器13以及折叠输液杆14,所述工作台1的前侧面设置有外接供氧接口 15以及电源控制面板16 ;所述机体2的容置腔内,设置有供氧配套组件22、注射泵23 以及综合急救处置器材24,该综合急救处置器材至少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器材,急救 药品;所述机体2的前部外挂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21。所述机体2的容置腔内,可以设置若干个与所述的容置腔以滑轨连接的抽屉,用 于放置医疗器械,该抽屉可根据使用情况设置拉出锁定或推入锁定位置。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机体2的容置腔内设置有4个抽屉,所述的抽屉在 所述机体2的后面拉出或推入,前述的注射泵23与综合急救处置器材24可以分别置于4 个抽屉内。图3是本技术中安装的供氧配套组件示意图。由图3并结合图1可见,所述的供氧配套组件包括并接的2个内嵌氧气瓶223、2个 单向阀222、外接供氧接口 15、设置在外接供氧接口 15后面的供氧减压阀152、设置在外接 供氧接口 15中的压力表151以及管路;所述的内嵌氧气瓶223采用卡夹方式与所述的单向 阀222、供氧减压阀152以及管路等集成于一体,并通过束带221固定在所述机体2的容置 腔内。两个所述的内嵌氧气瓶223可分别通过内置单向阀222实现快速切换,这两个氧气 瓶也可由外部氧源(充氧机或氧气瓶)通过充氧管充氧,内部氧气压力可通过外接供氧接 口 15的外面板显示其贮氧量。视施救时的具体情况,将外部氧源通过充氧管接到外接供氧 接口 15中的充氧口即可实现外界充氧和供氧。当使用外部氧源时,所述的内嵌氧气瓶223 停止供氧。该供氧配套组件主要用于该急救平台气动呼吸机11和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器21的供氧。图4是本技术中的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示意图。由图4并结合图1可见,所述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21的构成,包括心肺复苏 背板211、氧气供给系统212、按压复苏控制器213以及按压气缸组件214,还包括图1所示 的供氧配套组件22。其中的心肺复苏背板211采用塑料整体成形,因此具有很高的强度,所 述的心肺复苏背板211上设置有与患者背部接触且支持患者背部的加强筋,便于对患者进 行胸外按压;所述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21的前部还设置有头枕215,当患者的头部伸 至头枕215时,可使患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床旁综合急救平台,包括上部的工作台、下部的机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机体底部的脚轮;其特征是,所述的工作台和机体内分别设置为容置腔,所述工作台的容置腔内设置有气动呼吸机、除颤/起搏/监护仪、吸引器、折叠输液杆以及电源供给设备;所述机体的容置腔内设置有供氧配套组件、注射泵以及至少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器材、急救药品的综合急救处置器材;所述工作台的前侧面设置有外接供氧接口以及电源控制面板;所述机体的前部外挂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太虎孟兴菊宋振兴郑捷文孙建军陈锋杜耀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