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充电电路及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0625 阅读:3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充电电路领域,提供了一种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充电电路及充电器,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包括恒流恒压控制单元。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该恒流恒压控制电路采用反馈结构,根据检测的电池电压,对电池先进行恒流充电,再进行恒压充电,采用这种结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在从恒流充电向恒压充电的过渡过程中只存在一个低频极点,因此提高了过渡过程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充电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技术介绍
一般的充电器在开始充电时采用恒流充电,以便用较大的电流提高充电的效率, 待到电池快充满时,改用恒压充电,这个恒压值就是电池充满时的端电压值,一旦达到了这 个电压,电池的端电压与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完全相等。因此,很多充电器中都采用了恒流恒压控制电路来实现上述目的,但是采用现有 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在从恒流充电向恒压充电的过渡过程中存在稳定性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恒流恒压控制电路,旨在解决现有恒流恒压控 制电路在从恒流充电向恒压充电的过渡过程中存在稳定性不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恒流恒压控制电路,所述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包 括输入端接电源、检测端和输出端分别接电池的恒流恒压控制单元,用于检测所述 电池电压,当电压未达到电压阈值,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电压达到电压阈值,对电池进 行恒压充电。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上述的恒流 恒压控制电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上述的充电电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该恒流恒压控制电路采用反馈结构,根据检测的电池电压,对 电池先进行恒流充电,再进行恒压充电,采用这种结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在从恒流充电向 恒压充电的过渡过程中只存在一个低频极点,因此提高了过渡过程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的示例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 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该恒流恒压控制电路采用反馈结构,根据检测的电池电压,对 电池先进行恒流充电,再进行恒压充电,采用这种结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在从恒流充电向恒压充电的过渡过程中只存在一个低频极点,因此提高了过渡过程的稳定性。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 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包括恒流恒压控制单元100,恒流恒压控制单元100的输入端 接电源,恒流恒压控制单元100的检测端和输出端分别接电池,恒流恒压控制单元100检测 电池电压,当电压未达到电压阈值,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电压达到电压阈值,对电池进 行恒压充电。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恒流恒压控制单元100包括电压控制环路101和电流控制 环路102。电压控制环路101包括开关器件1011和电压控制电路1012,开关器件1011的输 入端接电源,开关器件1011的输出端接电池,开关器件1011的控制端接电压控制电路1012 的第一端,电压控制电路1012的第二端接电池.电流控制环路102的第一端接开关器件1011的控制端,电流控制环路102的第二 端接电池。恒流恒压控制电路还包括充电电流检测单元200,充电电流检测单元200的输入 端接电池,输出端接恒流恒压控制单元100的开关器件1011的控制端,如果检测到电池的 充电电流达到电流阈值,充电电流检测单元200控制恒流恒压控制单元100对电池停止充Hz^ O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的示例电路结构,为了便于说 明,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开关器件1011采用第一 MOS管Q1,第一 MOS管Ql的源极接 电源,第一 MOS管Ql的漏极接电池,电压控制电路1012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电 压放大器Ul和第二 MOS管Q2,第一电阻Rl的第一端接第一 MOS管Ql的漏极,第一电阻Rl 的第二端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电压放大器Ul的同相输入 端接基准电压Vref,电压放大器Ul的反相输入端接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电压放大器Ul 的输出端接第二 MOS管Q2的栅极,第二 MOS管Q2的源极接电源,第二 MOS管Q2的漏极接 第一 MOS管Ql的栅极。电流控制环路102包括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电流放大器U2和第三电阻 R3,电流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接等效电池电压Vb,电流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接第三电 阻R3的第一端和第三MOS管Q3的漏极,第三MOS管Q3的源极接第四MOS管Q4的漏极,第 四MOS管Q4的源极接电源,第四MOS管Q4的栅极接电流放大器U2的输出端。充电电流检测单元200包括第三MOS管Q3、第四MOS管Q4、匹配放大器U3和第三 电阻R3,第四MOS管Q4的源极接电源,第四MOS管Q4的栅极接第一 MOS管Ql的栅极,第四 MOS管Q4的漏极接匹配放大器U3的反相输入端和第三MOS管Q3的源极,匹配放大器U3的 同相输入端接电池,匹配放大器U3的输出端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第三MOS管Q3的漏 极接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该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为恒流充电过程当电池电压较低时,电池电压未达到电压阈值,电压放大器Ul输出高电平,第二.MOS管Q2截止,G点电压完全由电流放大器U2决定,此时,第一 MOS管Ql将给电池提供大小 为1000Vb/R3的恒定充电电流,当电池电压低于2. 9V时,等效电池电压Vb的电压为0. IV, 充电电流为0. IC (C=充放电电流(mA)/电池容量(mAh)),当电池电压高于2. 9V而低于 4. 2V时,等效电池电压Vb的电压为IV,充电电流为1C。恒压充电过程当电压放大器Ul的反相输入端电压接近基准电压Vref时,即电池电压达到电压阈值,电压放大器Ul输出端电压下降,第二 MOS管Q2导通,此时,第一 MOS管Q1、第一电阻 Rl、第二电阻R2、电压放大器Ul和第二 MOS管Q2构成一个LDO稳压器,输出电压为Vbat = (1+R1/R2) Vref ;此时,恒流恒压控制电路以恒定4. 2V电压对电池充电。充电电流检测过程在对电池以恒定电压充电的过程中,电池的充电电流逐渐减小,当充电电流检测 单元200检测到电池的充电电流减小到电流阈值,充电电流检测单元200控制第一 MOS管 Ql断开,停止对电池充电。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的充电电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的充电电路的充电器。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该恒流恒压控制电路采用反馈结构,根据检测的电池电压,对 电池先进行恒流充电,再进行恒压充电,采用这种结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在从恒流充电向 恒压充电的过渡过程中只存在一个低频极点,因此提高了过渡过程的稳定性。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一种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包括输入端接电源、检测端和输出端分别接电池的恒流恒压控制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电压,当电压未达到电压阈值,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电压达到电压阈值,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恒压控制单元包括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恒压控制电路包括:输入端接电源、检测端和输出端分别接电池的恒流恒压控制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电压,当电压未达到电压阈值,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电压达到电压阈值,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纳芯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