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0452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6
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属于水稻插秧机械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


[0001]本技术属于水稻插秧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水稻种植一般是采用人工种植或者水稻插秧机种植,采用人工种植费时费力,效率低,采用机械种植,省时省力,但是因为各个地区的温度

光照

土壤营养度等多种种植条件不同,水稻之间的种植间距应该根据这些种植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而目前的水稻种植机械并不具备此功能,均是固定的株距,影响水稻的产量

[0003]例如,公开号为
CN116267127A
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智能无人两行高速插秧机及其插秧方法,该插秧机包括移动底盘

浮力调节机构

传动机构

秧箱组件和水稻插秧机构

该插秧机能实现精确

高效取苗与插秧,保持插秧株距

插秧深度一致性,但是并不具备调节株距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水稻机械不能调节株距,影响种植效果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能够调节株距的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

[0005]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包括车体

以及安装在车体上并依次衔接的上秧机构

脱盘机构

补秧输送带和插秧机构;所述插秧机构包括变距导轨组件及变距落秧组件,所述变距导轨组件前端设置在补秧输送带上方,用于分隔并调整补秧输送带上的秧苗株距,所述变距落秧组件与变距导轨组件后端连接,秧苗通过变距落秧组件落入稻田内

[0007]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8]1.
本技术的插秧机构仅依靠调整落秧筒的位置就可以同时达到调整株距和调整秧苗运输轨道的目的,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9]2.
本技术采用磁吸的方式分离秧苗和秧盘,分离速度快

分离效果好,较传统的人工分离方式,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较传统的机械分离方式,能够更好的保护秧苗的土体部分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技术插秧机构俯视图;
[0012]图3是本技术连接钮结构示意图;
[0013]图4是本技术落秧筒主剖视图;
[0014]图5是本技术脱盘机构俯视图;
[0015]图6是本技术防护板和夹持输送带连接示意图;
[0016]图7是本技术弧形板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
1、
车体;
2、
上秧机构;
3、
脱盘机构;
4、
补秧输送带;
5、
插秧机构;
21、
挂板;
31、
磁吸式脱盘组件;
32、
输送组件;
311、
转动辊;
312、
连接杆;
313、
磁石;
314、
承接板;
321、
弧形板;
322、
秧苗输送带;
323、
防护板;
324、
夹持输送带;
325、
支撑板;
326、
连接爪;
41、
环形滑槽;
51、
变距导轨组件;
52、
变距落秧组件;
511、
支撑连接杆;
512、
长条导轨;
513、
连接钮;
521、
落秧筒;
522、
套筒;
523、
标尺杆;
524、
顶丝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

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19]参照图1~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包括车体
1、
以及安装在车体1上并依次衔接的上秧机构
2、
脱盘机构
3、
补秧输送带4和插秧机构5;其中:上秧机构2将秧盘依次送到脱盘机构3处,脱盘机构3使秧盘和秧苗分离,并将秧苗送至补秧输送带4处,补秧输送带4将秧苗运送至插秧机构5,秧苗通过插秧机构5落入稻田内;插秧机构5包括变距导轨组件
51
及变距落秧组件
52
,变距导轨组件
51
前端设置在补秧输送带4上方,用于分隔并调整补秧输送带4上的秧苗株距,变距落秧组件
52
与变距导轨组件
51
后端连接,秧苗通过变距落秧组件
52
落入稻田内

[0020]如图
1、
图2所示,变距落秧组件
52
包括标尺杆
523、
多个落秧筒
521、
多个套筒
522
及多个顶丝把手
524
;每个套筒
522
前端均用于安装落秧筒
521
,多个套筒
522
均滑动套装在标尺杆
523
上,使多个落秧筒
521
之间的间距可调,从而调节了秧苗的株距,每个套筒
522
均通过顶丝把手
524
固定在标尺杆
523
上,标尺杆
523
两端通过连接架固定在补秧输送带4的架体上

[0021]如图
1、
图2所示,变距导轨组件
51
包括多个支撑连接杆
511、
多个长条导轨
512
及多个连接钮
513
;每个落秧筒
521
的入口均设置在补秧输送带4的输送末端处,且每个落秧筒
521
入口的左右两侧各安装一个支撑连接杆
511
,每个支撑连接杆
511
均向上延伸与对应长条导轨
512
后端铰接,每两个长条导轨
512
为一组在补秧输送带4上方组成秧苗运输轨道,每个长条导轨
512
前端各与一个连接钮
513
上端铰接,每个连接钮
513
下端均滑动插入补秧输送带4的环形滑槽
41
内,环形滑槽
41
使补秧输送带4的输送作业不影响连接钮
513
的位置...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包括车体
(1)、
以及安装在车体
(1)
上并依次衔接的上秧机构
(2)、
脱盘机构
(3)、
补秧输送带
(4)
和插秧机构
(5)
;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秧机构
(5)
包括变距导轨组件
(51)
及变距落秧组件
(52)
,所述变距导轨组件
(51)
前端设置在补秧输送带
(4)
上方,用于分隔并调整补秧输送带
(4)
上的秧苗株距,所述变距落秧组件
(52)
与变距导轨组件
(51)
后端连接,秧苗通过变距落秧组件
(52)
落入稻田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落秧组件
(52)
包括标尺杆
(523)、
多个落秧筒
(521)、
多个套筒
(522)
及多个顶丝把手
(524)
;每个所述套筒
(522)
前端均用于安装落秧筒
(521)
,多个套筒
(522)
均滑动套装在标尺杆
(523)
上,使多个落秧筒
(521)
之间的间距可调,每个套筒
(522)
均通过顶丝把手
(524)
固定在标尺杆
(523)
上,所述标尺杆
(523)
两端通过连接架固定在补秧输送带
(4)
的架体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导轨组件
(51)
包括多个支撑连接杆
(511)、
多个长条导轨
(512)
及多个连接钮
(513)
;每个所述落秧筒
(521)
的入口均设置在补秧输送带
(4)
的输送末端处,且每个落秧筒
(521)
入口的左右两侧各安装一个支撑连接杆
(511)
,每个支撑连接杆
(511)
均向上延伸与对应长条导轨
(512)
后端铰接,每两个所述长条导轨
(512)
为一组在补秧输送带
(4)
上方组成秧苗运输轨道,每个长条导轨
(512)
前端各与一个连接钮
(513)
上端铰接,每个连接钮
(513)
下端均滑动插入补秧输送带
(4)
的环形滑槽
(41)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钮
(513)
上端均为圆柱部,用于与长条导轨
(512)
铰接,每个连接钮
(513)
下端均为矩形部,用于与补秧输送带
(4)
的环形滑槽
(41)
滑动连接,多个所述环形滑槽
(41)
均布开设在补秧输送带
(4)
的皮带表面上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落秧筒
(521)
的入口均采用大径端朝上的锥形口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上秧补秧的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秧机构
(2)
为竖直设置的挂板输送机,上秧机构
(2)
由前端进料后端出料,上秧机构
(2)
的挂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嵩柳春柱邢左群贺佳贝高广智俢德龙于孟京杜吉山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