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8728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池,包括污泥泵和依次连通的厌氧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池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池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

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

农业

交通

能源

石化

环保

城市景观

医疗

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0003]沉淀池在污水处理工程中属于常见的一个单元,沉淀池有平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

辅流式沉淀池以及斜管沉淀池

由“浅层沉淀”原理,在沉淀池中设置斜板或者是蜂窝斜管,以此来提高沉淀的效率的沉淀池就是斜管沉淀池,也可以称作斜板沉淀池

根据水流和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划分,斜管沉淀池有异向流

同向流和侧向流等三种形式

在污水处理工程中通常使用的是升流式异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具有沉淀效率高

停留时间短

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污水处理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0004]如图1所示,现有的污水处理池多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通布置的厌氧池
100、
缺氧池
200、
好氧池
300
和斜管沉淀池
400
,斜管沉淀池
400
布置在好氧池
300
后方,用作二次沉淀池,用于分离水中混有微生物的活性污泥,经斜管沉淀池
400
处理后,活性污泥沉积在斜管沉淀池
400
的底部,利用污水泵
500
将沉积在斜管沉淀池
400
底部的活性污泥输送至厌氧池
100
,从而实现活性污泥的循环利用,保证污水处理池中微生物的循环利用

然而,现有的污水处理池,斜管沉淀池与厌氧池之间的距离较远,需要利用大功率污泥泵将斜管沉淀池中的活性污泥输送至厌氧池中,输送活性污泥过程中耗能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斜管沉淀池设置在厌氧池的后方,需要利用大功率污泥泵将斜管沉淀池中的活性污泥输送至厌氧池中,输送活性污泥过程中耗能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池,包括污泥泵和依次连通的厌氧池

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厌氧池的内上部固定有斜管沉淀箱,所述斜管沉淀箱与所述好氧池连通,所述污泥泵的进口端与所述斜管沉淀箱的底部连通,所述污泥泵的出口端与所述厌氧池连通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斜管沉淀箱的底部设有集泥斗,所述斜管沉淀箱浸设在所述厌氧池中,所述污泥泵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泥斗的底部连通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缺氧池位于所述厌氧池的后方,所述好氧池位于所述厌氧池和所述缺氧池的左侧,所述好氧池的右侧后部与所述缺氧池连通,所述好氧池的右侧前部与所述斜管沉淀箱的左侧连通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母池体,所述母池体的中部隔设有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第一隔墙,所述第一隔墙将所述母池池体隔设为第一子池体和位于第一池体右侧
的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形成所述好氧池;
[0010]所述第二池体的中部隔设有沿左右方向布置的第二隔墙,所述第二隔墙将所述第二池体隔设成第一子池体和位于第一子池体后方的第二子池体,所述第一子池体形成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二子池体形成所述缺氧池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隔墙的底部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厌氧池的底部与所述缺氧池的底部的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池之间的所述第一隔墙的顶部设有用于使所述缺氧池中的污水流入所述好氧池的第一溢流口

[0012]作为优选方案,位于所述好氧池和所述厌氧池之间的所述第一隔墙的顶部设有用于使所述好氧池中的污水流入所述斜管沉淀箱的第二溢流口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的进口端与所述好氧池连通,所述水泵的出口端与所述缺氧池连通

[00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好氧池中设有曝气装置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厌氧池中设有第一搅拌装置

[00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缺氧池中设有第二搅拌装置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本技术的污水处理池,包括污泥泵和依次连通的厌氧池

缺氧池和好氧池,厌氧池的内上部固定有斜管沉淀箱,斜管沉淀箱与好氧池连通,污泥泵的进口端与斜管沉淀箱的底部连通,污泥泵的出口端与厌氧池连通,由于斜管沉淀箱位于厌氧池内的上部,因此,缩短了斜管沉淀箱与厌氧池之间的距离,利用小功能污泥泵即可将斜管沉淀箱底部的活性污泥抽出厌氧池,降低了输送活性污泥时污泥泵的能耗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现有污水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污水处理池的俯视图;
[0021]图3为图2中
A

A
处截面图;
[0022]图4为图2中
B

B
处截面图;
[0023]图中,
100、
厌氧池;
200、
缺氧池;
300、
好氧池;
400、
斜管沉淀池;
500、
污水泵;
600、
斜管沉淀箱;
1、
第一隔墙;
2、
第二隔墙;
3、
锥形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

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泥泵和依次连通的厌氧池
(100)、
缺氧池
(200)
和好氧池
(300)
,所述厌氧池
(100)
的内上部固定有斜管沉淀箱
(600)
,所述斜管沉淀箱
(600)
与所述好氧池
(300)
连通,所述污泥泵的进口端与所述斜管沉淀箱
(600)
的底部连通,所述污泥泵的出口端与所述厌氧池
(100)
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箱
(600)
的底部设有集泥斗,所述斜管沉淀箱
(600)
浸设在所述厌氧池
(100)
中,所述污泥泵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泥斗的底部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
(200)
位于所述厌氧池
(100)
的后方,所述好氧池
(300)
位于所述厌氧池
(100)
和所述缺氧池
(200)
的左侧,所述好氧池
(300)
的右侧后部与所述缺氧池
(200)
连通,所述好氧池
(300)
的右侧前部与所述斜管沉淀箱
(600)
的左侧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母池体,所述母池体的中部隔设有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第一隔墙
(1)
,所述第一隔墙
(1)
将所述母池体隔设为第一子池体和位于第一池体右侧的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形成所述好氧池
(300)
;所述第二池体的中部隔设有沿左右方向布置的第二隔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洪昌纪红康刘然荣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合续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