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67681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1 1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数字化园区电碳数据映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低碳
,具体涉及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数字化园区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园区内的设施

交通

能源

安防等进行数字化

智能化管理,从而提升园区产业集聚

环境保护和服务管理水平的园区

随着数字化园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的能耗逐年增加,碳排放比重也逐年提升

[0003]先进量测技术

通信技术以及综合能源服务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建筑负荷和碳排放的可观性与可控性,为实现数字化园区中建筑的用能管控与碳排放优化设计提供了可能

[0004]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不仅能够建立精准的建筑用能分析和碳排放优化模型,同时能根据实时的园区碳排因子数据对建筑用能和碳排放进行优化控制,以实现园区的低碳高效运行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是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数字化园区建筑基础信息和园区其他信息的采集,构建建筑碳排放模型并实施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计算,最终实现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结果的输出,能够得到园区建筑能耗信息

建筑碳排放信息及建筑空调控制方案,为降低园区建筑碳排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8]获取园区建筑基础信息和园区其他信息,所述园区建筑基础信息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信息

建筑通风口信息和建筑内部结构参数,所述园区其他信息包括园区能源预测信息

园区环境信息和园区建筑人流量信息;
[0009]基于所述园区建筑基础信息和所述园区其他信息构建建筑碳排放模型;
[0010]基于所述建筑碳排放模型进行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计算;
[0011]根据计算结果输出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结果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对于所述建筑围护结构信息和建筑通风口信息,建立表达式为:
[0013][0014][0015][0016]其中,
A
nect
为建筑内部结构矩阵,
A
nect

con
为建筑内部围护结构联通矩阵,
A
nect

ven
为建筑内部通风口联通矩阵;
b
con,ij
表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围护结构的变量,存在则
b
con,ij
值为围护结构数量,反之为0;
b
ven,ij
表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是否存在通风口的变量,存在则
b
ven,ij
值为通风口数量,反之为0;
n
为建筑内部区域数量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对于所述建筑内部结构参数,建立表达式为:
[0018][0019][0020][0021][0022]其中,
A
parm
为建筑内部结构参数矩阵;
A
parm

c
为建筑内部区域体积矩阵;
A
parm

con
为建筑内部围护结构参数矩阵;
A
parm

ven
为建筑内部通风口参数矩阵;
c
表示建筑内部区域体积,单位为
m3;
n
为建筑内部区域数量;
d
con,ij
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围护结构参数矩阵;
d
ven,ij
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通风口参数矩阵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对于所述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围护结构参数矩阵
d
con,ij
以及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通风口参数矩阵
d
ven,ij
,建立表达式为:
[0024][0025][0026]其中,
s
con,ij

s
ven,ij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任一个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面积,单位为
m2;
vc

vv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拥有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数量;
h
con,ij

h
ven,ij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任一个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传热系数,单位为
kJ/(m2
·
℃)

o
con,ij

o
ven,ij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任一个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材料类型;
r
con,ij

r
ven,ij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任一个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朝向

[002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园区能源预测信息包括园区建筑内部第
i
区域在
t
时刻的其他设备用电总量
I
equi,i
(t)
,单位为
kW
·
h
;所述园区环境信息包括园区建筑内部第
i
区域在
t
时刻通过太阳辐射传递的扰动热量
q
sun,i
(t)
,单位为
kJ
,以及
t
时刻区域间的温度差
Δ
T(t)
,单位为


t
时刻区域间的温度差
Δ
T(t)
的表达式为:
[0028]Δ
T(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园区建筑基础信息和园区其他信息,所述园区建筑基础信息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信息

建筑通风口信息和建筑内部结构参数,所述园区其他信息包括园区能源预测信息

园区环境信息和园区建筑人流量信息;基于所述园区建筑基础信息和所述园区其他信息构建建筑碳排放模型;基于所述建筑碳排放模型进行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输出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结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建筑围护结构信息和建筑通风口信息,建立表达式为:所述建筑围护结构信息和建筑通风口信息,建立表达式为:所述建筑围护结构信息和建筑通风口信息,建立表达式为:其中,
A
nect
为建筑内部结构矩阵,
A
nect

con
为建筑内部围护结构联通矩阵,
A
nect

ven
为建筑内部通风口联通矩阵;
b
con,ij
表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围护结构的变量,存在则
b
con,ij
值为围护结构数量,反之为0;
b
ven,ij
表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是否存在通风口的变量,存在则
b
ven,ij
值为通风口数量,反之为0;
n
为建筑内部区域数量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建筑内部结构参数,建立表达式为:所述建筑内部结构参数,建立表达式为:
其中,
A
parm
为建筑内部结构参数矩阵;
A
parm

c
为建筑内部区域体积矩阵;
A
parm

con
为建筑内部围护结构参数矩阵;
A
parm

ven
为建筑内部通风口参数矩阵;
c
表示建筑内部区域体积,单位为
m3;
n
为建筑内部区域数量;
d
con,ij
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围护结构参数矩阵;
d
ven,ij
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通风口参数矩阵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围护结构参数矩阵
d
con,ij
以及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通风口参数矩阵
d
ven,ij
,建立表达式为:,建立表达式为:其中,
s
con,ij

s
ven,ij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任一个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面积,单位为
m2;
vc

vv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拥有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数量;
h
con,ij

h
ven,ij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任一个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传热系数,单位为
kJ/(m2
·
℃)

o
con,ij

o
ven,ij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任一个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材料类型;
r
con,ij

r
ven,ij
分别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之间任一个围护结构和通风口的朝向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园区能源预测信息包括园区建筑内部第
i
区域在
t
时刻的其他设备用电总量
I
equi,i
(t)
,单位为
kW
·
h
;所述园区环境信息包括园区建筑内部第
i
区域在
t
时刻通过太阳辐射传递的扰动热量
q
sun,i
(t)
,单位为
kJ
,以及
t
时刻区域间的温度差
Δ
T(t)
,单位为


t
时刻区域间的温度差
Δ
T(t)
的表达式为:
Δ
T(t)

T
j
(t)

T
i
(t)
其中,
T
i
(t)

T
j
(t)
分别为
t
时刻园区建筑中第
i
区域和第
j
区域的温度,单位为

;所述园区建筑人流量信息包括建筑内部第
i
区域的人员数量
r
i
(t)。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建筑碳排放模型,具体包括:计算园区建筑内部区域的内部扰动热量;计算园区建筑内部区域的外部扰动热量;建立园区建筑热过程模型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数字化园区建筑碳排放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园区建筑内部区域的内部扰动热量,具体包括:
q
INT,i
(t)

q
HVAC,i
(t)+q
pers,i
(t)+q
equi,i
(t)q
HVAC,i
(t)

h
HVAC
·
Z
h,i
(t)q
pers,i
(t)

h
pers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江涛延巧娜卫茹孔维君程孟晗许洪华陈庭记刘籍蔚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