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室外微气候及能耗双向耦合优化的光伏建筑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67102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1 1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于室外微气候及能耗双向耦合优化的光伏建筑设计方法,获取建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室外微气候及能耗双向耦合优化的光伏建筑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建筑群设计
,具体涉及基于室外微气候及能耗双向耦合优化的光伏建筑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

建筑业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能源消耗巨大

因此,实现建筑业的低碳发展对于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低碳建筑设计和可持续能源利用的措施,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0003]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解决方案,在建筑业的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太阳能光伏技术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在建筑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旨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将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物紧密融合,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满足建筑需求的电力

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机遇

[0004]此外,城市微气候对建筑能耗和居住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

优化室外微气候环境可以改善建筑区域内用户的舒适性,并减少污染物扩散

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并且室外微气候因素和建筑能耗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性能和光伏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0005]目前,针对光伏建筑的室外微气候和建筑能耗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室外微气候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气象站和传感器等设备监测并记录气温

辐射

风速等参数

然而,这些传统监测方法仅能提供离散点数据,无法全面反映光伏建筑群内部微气候的复杂变化

[0006]另一方面,在建筑能耗评估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模拟方法和计算工具,用于评估建筑的热负荷

能耗和节能潜力

这些方法通常基于建筑物的几何形状

材料属性和系统设计参数,以及一些假设和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如公布号为
CN110826134A
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能耗及局域微气候综合优化的城市建筑群设计方法,该专利仅将建筑温度或热流分布输入三维流体动力学模型中作为边界条件求解风场和温度场,利用求解出的温度场和风场计算室外空间微气候指标,但其未考虑到建筑所在地面环境对建筑群的能耗及室外微气候也存在影响,也未考虑到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的安装对室外环境及建筑能耗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该专利中所计算出的室外空间微气候指标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进而会导致模拟结果不准确问题

[0007]综上所述,当前存在能源危机

建筑行业能耗增加以及传统评估方法不准确的问题

因此,专利技术人针对光伏建筑设计,综合考虑了室外微气候和建筑能耗的双向耦合影响因素,以达到优化光伏建筑的设计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室外微气候及能耗双向耦合优化的光伏建筑设计方法,通过优化模型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光伏建筑本体能耗

光伏发电量

光伏建筑群周围的室外微气候等模拟结果,为光伏建筑的低能耗设计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信息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10]基于室外微气候及能耗双向耦合优化的光伏建筑设计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0011]步骤1:获取光伏建筑所在场地的平面图

建筑平面图

建筑的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信息

暖通空调系统信息

室内人员信息

照明信息

设备功率密度信息和建筑光伏设计方案,确定建筑所在场地典型气象年参数资料;
[0012]步骤2:基于步骤1所收集的信息,建立整体建筑的能耗分析模型

光伏计算模型和三维流体动力学模型;
[0013]步骤3:基于能耗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建筑本体能耗

建筑墙体外表面温度

地表温度以及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基于光伏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光伏表面温度和光伏发电量;
[0014]其中,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0015](1)
将光伏表面温度回代入能耗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
T
PVI,i

[0016](2)
计算出建筑光伏初步设计方案中的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的传热对建筑负荷的改变量
Q
PV

[0017][0018]上式中,参数含义如下:
[0019]Q
PV
为增加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后,建筑负荷改变量;
[0020]K
PV,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单位为
W/(m2·
℃)

[0021]K
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所在表面的原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单位为
W/(m2·
℃)

[0022]A
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所在表面的面积,单位为
m2;
[0023]T
PVO,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光伏表面温度,单位为


[0024]T
PVI,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单位为


[0025]T
O,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所在表面的原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单位为


[0026]T
I,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所在表面的原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单位为


[0027](3)
计算建筑立面或建筑屋顶添加了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后,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
Q

[0028]当空调系统工作于制冷时段,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
Q
按下式计算:
[0029][0030]当空调系统工作于制热时段,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
Q
按下式计算:
[0031][00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基于室外微气候及能耗双向耦合优化的光伏建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步骤1:获取光伏建筑所在场地的平面图

建筑平面图

建筑的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信息

暖通空调系统信息

室内人员信息

照明信息

设备功率密度信息和建筑光伏设计方案,确定建筑所在场地典型气象年参数资料;步骤2:基于步骤1所收集的信息,建立整体建筑的能耗分析模型

光伏计算模型和三维流体动力学模型;步骤3:基于能耗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建筑本体能耗

建筑墙体外表面温度

地表温度以及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基于光伏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光伏表面温度和光伏发电量;其中,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
将光伏表面温度回代入能耗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
T
PVI,i

(2)
计算出建筑光伏初步设计方案中的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的传热对建筑负荷的改变量
Q
PV
:上式中,参数含义如下:
Q
PV
为增加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后,建筑负荷改变量;
K
PV,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单位为
W/(m2·
℃)

K
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所在表面的原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单位为
W/(m2·
℃)

A
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所在表面的面积,单位为
m2;
T
PVO,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光伏表面温度,单位为


T
PVI,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单位为


T
O,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所在表面的原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单位为


T
I,i
为第
i
个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所在表面的原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单位为


(3)
计算建筑立面或建筑屋顶添加了一体化光伏围护结构后,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
Q
:当空调系统工作于制冷时段,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
Q
按下式计算:当空调系统工作于制热时段,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
Q
按下式计算:其中,
Q
c
为空调系统冷负荷量,
Q
h
为空调系统热负荷量,
EER
为空调制冷性能系数,
COP
为空调系统制热性能系数;步骤4:将计算所得到的建筑墙体外表面温度

光伏表面温度

地表温度

及典型气象年参数作为三维流体动力学模型的边界条件,将空调系统废热排放量作为热源设置输入三维流体动力学模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一帆陈逸晨沈劼婷葛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