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双边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双边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
[0003]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与消费领域,应用场景包括移动设备充电
、
生物医学植入电路和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等,适用于各功率等级的场合
。
相比于有线充电,无线电能传输方式更加灵活,且不存在物理接触可避免机械磨损
。
现有的无线充电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有单向电能传输需求的设备而开发,但随着
V2G
的兴起,对于双向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
[0004]专利技术人发现,双向无线充电系统一般采用对称补偿拓扑结构与控制电路,通过调整原边与副边控制电路的导通角与移相角,调节输出功率
。
现有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包括微波式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双边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线充电系统至少包括:位于原边的相互连接的逆变网络和原边补偿网络
、
位于副边的相互连接的副边补偿网络和整流网络,原边补偿网络与原边的能量传输线圈连接,副边补偿网络与副边能量接收线圈连接;包括以下过程:恒流充电阶段,整流网络的移相角固定,调整逆变网络的移相角,进行负载恒流充电以使输出效率保持最大值,判断向负载的输出电流是否大于设定阈值,如否,则继续执行恒流充电阶段,如是,则执行下一步;结束恒流充电状态,逆变网络的移相角固定,基于深度学习网络进行
PID
参数的自适应调整,以
PID
的输出为需要调整的整流网络的移相角,以进行恒压充电控制和扰动响应控制以使输出效率保持最大值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双边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
BP
神经网络进行
PID
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双边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BP
神经网络的输入为:设定量
、
副边输出量以及副边输出量与设定值的偏差,
BP
神经网络的输出为
PID
的三个调节参数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双边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BP
神经网络的隐藏层和输出层的加权系数为:神经网络的隐藏层和输出层的加权系数为:其中,
η
为学习率,
α
为惯性系数;为惯性系数;为惯性系数;为隐藏层的输入,为输入层的输出,为隐藏层的输出,
e(k)
为副边输出量与设定量的偏差,
u(k)
为
PID
的输出,
y(k)
为副边输出量,
k
为当前采样时刻,
k
‑1为上一采样时刻,
f(
·
)
为隐藏层节点的激活函数,
g(
·
)
为输出层节点的激活函数
。5.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双边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无线充电系统至少包括:位于原边的相互连接的逆变网络和原边补偿网络
、
位于副边的相互连接的副边补偿网络和整流网络,原边补偿网络与原边的能量传输线圈连接,副边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珍,孙舒瑶,郭滟华,侯延进,罗学卿,丁冉,谢雨欣,孙维择,冯国文,魏小钊,蔡圣坤,王锦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