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俊华专利>正文

蜀道集运之流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5153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蜀道集运之流马,主要由左肋(1)、右肋(2)、固定在左肋(1)上的左前脚(5)和左后脚(6)、以及固定在右肋(2)上的右前脚(7)和右后脚(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肋(1)和右肋(2)之间通过前杠(9)和后杠(10)形成一个整体;在左肋(1)和右肋(2)之间设有一个三脚杠,且在所述的左前脚(5)、左后脚(6)、右前脚(7)及右后脚(8)上还均设有上、下布置的两个卡口(13,1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结构非常简单,制作非常方便。(*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索道运输工具,具体是指一种蜀道集运之流马
技术介绍
历史文献《三国志》卷35 “诸葛亮传”中有以木牛流马运输军粮的记载,南北朝人 裴松之在给诸葛亮传作注时有制作木牛流马的记述。1700多年以来,很多人据此研制复原 “流马”这种木制运输机械。陕西省曾有人研制出索道滑行运输机械,其效果怎样目前还无 法知晓,仅从照片上看,不仅实物与文献描述至少缺少三脚杠、脚上无孔等特征;其他地方 还有两三例为地面行走式流马,而且其形状都不符合“形制如象”的描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人们仍无法复原流马结构的缺陷,提供一种蜀道 集运之流马。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蜀道集运之流马,主要由左肋、右肋、 固定在左肋上的左前脚和左后脚、以及固定在右肋上的右前脚和右后脚组成,所述的左肋 和右肋之间通过前杠和后杠形成一个整体;在左肋和右肋之间设有一个三脚杠,且在所述 的左前脚、左后脚、右前脚及右后脚上还均设有上、下布置的两个卡口。进一步地,所述的三脚杠由固定在左肋和右肋一端端头的前轴、固定在左肋和右 肋另一端端头的后轴、穿过前轴并能绕该前轴旋转的触动杆、穿过后轴并能绕该后轴旋转 的短轴、以及通过转轴连接于触动杆和短轴之间并能随触动杆的摆动而前后移动的平衡杆 构成,且在平衡杆上还设有軒。所述的触动杆的长度长于短轴的长度,且触动杆处于马体前方倾斜伸出,当受阻 时向马体方向摆动,带动三角杠上的軒抬升紧靠索道,从而使流马制动刹车;触动杆无阻力 则軒下降,流马自由滑行。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有的卡口的开口方向和形状大小均完全相同,且 在左前脚与右前脚的卡口之间,或左后脚与右后脚的卡口之间,或者同时在左前脚与右前 脚的卡口之间以及左后脚与右后脚的卡口之间还设有可拆卸的板方囊。所述的板方囊为一个由六块木板组成的空心六面体,且在该空心六面体上还设有 位置与形状均与所述上、下布置的两个卡口相匹配的上、下两根支撑杠。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不仅能在索道上由高处向低处高速滑行,节省人力,而且还能自动 刹车,运行安全。(2)本技术的板方囊利用其支撑杆能与流马脚上的卡口方便地安放和拆卸, 因此使用非常方便。(3)本技术结构紧凑简单、小巧灵活、便捷安全,且全部采用木材制作而成,因 此其制作方便,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技术水平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安装上板方囊以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板方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左肋,2-右肋,3-前轴,4-后轴,5-左前脚,6_左后脚,7_右前脚,8_右后脚, 9-前杠,10-后杠,11-触动杆,12-軒,13-卡口,14-板方囊,15-平衡杆,16-短轴,17-支撑 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 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左肋1和右肋2均为两块长度、形状和大小均相同的木 条,且在左肋1和右肋2之间还固定有前杠9和后杠10,即该左肋1和右肋2通过前杠9和 后杠10固定在一起。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该前杠9和后杠10需要固定在左肋1或右肋 2的适中部位,同时,该左肋1和右肋2之间需要保持平行。在左肋1和右肋2上还分别固定有两条腿,即在左肋1上固定有垂直于左肋1的 左前脚5和左后脚6,在右肋2上固定有垂直于右肋2的右前脚7和右后脚8。为了便于悬挂板方囊14,在左前脚5、左后脚6、右前脚7和右后脚8上还开有两个 卡口 13,且每个脚上的这两个卡口 13均呈上下布置,使得这两个卡口 13的连线要垂直于左 肋1和右肋2。同时,这些卡口 13的形状、位置、大小、开口方向均要完全一致,以确保板方 囊14能卡在相应的卡口 13内部。由于运输的需要,在左肋1和右肋2之间还设有一个三脚杠,该三角杠的结构如图 1、2所示,即由前轴3、后轴4、触动杆11、平衡杆15及短轴16构成。所述的前轴3和后轴 4均为一根金属杆或结实木杆,且前轴3固定于左肋1和右肋2的一端端头适当处,而后轴 4则固定于左肋1和右肋2的另一端端头适当处,且该前轴3与后轴4之间要相互平行。触动杆11的一端上部份穿过前轴3,触动杆11的另一端则接近于地面,即以前轴 3为界使得整个触动杆11从上至下的长度约为1 4,且该触动杆11也能绕前轴3旋转。 相应的,短轴16的一端也穿过后轴4,并能绕该后轴4旋转。所述的平衡杆15的一端通过 转轴与触动杆11的上端部分相连接,其另一端也通过转轴与短轴16的另一端相连接,从而 使得当旋转触动杆U时,该平衡杆15能随着触动杆11前后移动。为了确保该平衡杆11在移动时能一直处于水平状态,既有利于流马的滑行,又能 在触动杆U (即象鼻)触动后能马上自动刹车,因此该短轴16的长度与触动杆11上部分 的长度(即后轴4与短轴16上的转轴之间的距离与前轴3与触动杆11上的转轴之间的距 离)要相等。同时,在平衡杆11上还设有軒12,即干牛皮、刹车摩擦片。所述的板方囊14的结构如图3所示,即该板方囊14由六块木板固定形成一个空 心的六面体,其大小一般能容纳50千克以上的大米。在运输时,该六面体的顶部作为上盖,4可以打开与关闭。同时,为了方便将该板方囊14卡在卡口 13内部,因此在该板方囊14的 相对两个侧面上还各设有两根支撑杠17,且这些支撑杠17的形状、大小、位置均与卡口 13 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相匹配。根据实际运输的需要,该板方囊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即可以同时在左前 脚5的卡口 13与右前脚7的卡口 13之间、以及左后脚6的卡口 13与右后脚8的卡口 13 之间各自悬挂一个板方囊14;或者,只在左前脚5的卡口 13与右前脚7的卡口 13之间及 左后脚6的卡口 13与右后脚8的卡口 13的任一个之间安装该板方囊。如上所述,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本技术。权利要求蜀道集运之流马,主要由左肋(1)、右肋(2)、固定在左肋(1)上的左前脚(5)和左后脚(6)、以及固定在右肋(2)上的右前脚(7)和右后脚(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肋(1)和右肋(2)之间通过前杠(9)和后杠(10)形成一个整体;在左肋(1)和右肋(2)之间设有一个三脚杠,且在所述的左前脚(5)、左后脚(6)、右前脚(7)及右后脚(8)上还均设有上、下布置的两个卡口(13,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蜀道集运之流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脚杠由固定在左肋 (1)和右肋(2) —端端头的前轴(3)、固定在左肋(1)和右肋(2)另一端端头的后轴(4)、穿 过前轴(3)并能绕该前轴(3)旋转的触动杆(11)、穿过后轴(4)并能绕该后轴(4)旋转的 短轴(16)、以及通过转轴连接于触动杆(11)和短轴(16)之间并能随触动杆(11)的摆动而 前后移动的平衡杆(15)构成,且在平衡杆(11)上还设有軒(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蜀道集运之流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动杆(11)的长度长 于短轴(16)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蜀道集运之流马,其特征在于所有的卡口(13) 的开口方向和形状大小均完全相同。5.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蜀道集运之流马,主要由左肋(1)、右肋(2)、固定在左肋(1)上的左前脚(5)和左后脚(6)、以及固定在右肋(2)上的右前脚(7)和右后脚(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肋(1)和右肋(2)之间通过前杠(9)和后杠(10)形成一个整体;在左肋(1)和右肋(2)之间设有一个三脚杠,且在所述的左前脚(5)、左后脚(6)、右前脚(7)及右后脚(8)上还均设有上、下布置的两个卡口(13,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俊华
申请(专利权)人:朱俊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