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膜降温装置及储能集装箱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3603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膜降温装置及储能集装箱系统,涉及降温装置技术领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储能集装箱在高温环境下无法较好隔绝外界输入热源,导致箱体内空调能耗大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膜降温装置及储能集装箱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降温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气膜降温装置及储能集装箱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集装箱储能系统中,热源的产生主要有两部分,内部热源和外部输入热源

目前的冷却方案大多为针对内部热源设计,使用液冷或风冷对箱内系统进行直接降温,很少有考虑从减少外部输入热源进行冷却方案设计

[0003]而在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大,集装箱储能系统箱顶最高温度能到达
70℃
,外部输入热源对总冷负荷的影响十分明显,并且太阳辐射会导致箱顶始终保持较高的温度,使箱顶成为一个稳定的热源,持续向储能箱内部进行源源不断的热量输送,极大的提高了箱内降温装置的能耗

[0004]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气膜降温装置及储能集装箱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膜降温装置及储能集装箱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储能集装箱在高温环境下无法较好隔绝外界输入热源,导致箱体内空调能耗大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膜降温装置,包括进风组件

承载箱

换热构件及导风组件;所述承载箱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扇和导风板,所述导风扇将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相分隔,所述导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且所述导风板的末端与所述第二箱体远离所述第一箱体一侧的顶部形成出风窄口,所述第二箱体内的空气在所述导风板的导向下由所述出风窄口流出,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外部形成科恩达曲面;所述换热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且将所述第一箱体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进风组件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一腔室供应空气

[0007]其中,本技术提供的气膜降温装置,还包括循环组件,所述循环组件与所述换热构件相连通

[0008]具体地,所述循环组件包括循环风管和循环风扇;所述循环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换热构件相连通,另一端为进风端,所述循环风扇设置于所述进风端内

[0009]其中,所述循环组件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循环风管内,且位于循环风扇和所述换热构件之间,所述第一控制阀能够控制所述循环风管的开度

[0010]具体地,所述进风组件包括进风管及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进风管内,所述第二控制阀能够控制所述进风管的开度;所述进风管的一端为进风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组件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置于所述进风管的进风端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箱体内设有控制构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均与所述控制构件通讯连接,所述控制构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调节所述循环风管的开度,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调节所述进风管的开度

[0013]其中,本技术提供的气膜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和所述第二检测件均与所述控制构件通讯连接,且所述第一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对应所述导风扇的出风口位置,用于监测所述导风扇的出风温度;所述第二检测件设置于所述承载箱外,用于监测储能箱体的顶部温度

[0014]具体地,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二箱体之间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控制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气膜降温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0016]本技术提供的气膜降温装置,包括进风组件

承载箱

换热构件及导风组件;承载箱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扇和导风板,导风扇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相分隔,导风板设置于第二箱体内,且导风板的末端与第二箱体远离第一箱体一侧的顶部形成出风窄口,第二箱体内的空气在导风板的导向下由出风窄口流出,在第二箱体的外部形成科恩达曲面;换热构件设置于第一箱体内,且将第一箱体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进风组件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用于向第一腔室供应空气

[0017]由此分析可知,通过将换热构件设置在第一箱体内,能够将第一箱体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由于进风组件与第一腔室相连通,且导风扇设置在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之间,因此,在导风扇的作用下,能够通过进风组件将外部空气吸入第一腔室内,而在换热构件的作用下,能够使进入第二腔室内的空气温度下降,并在导风扇的作用下,使低温空气能够由第一箱体进入第二箱体中

[0018]由于第二箱体内设有导风板,因此,通过导风扇能够将空气吹向导风板

而本申请通过使导风板的末端与第二箱体远离第一箱体一侧的顶部之间形成出风窄口,从而能够在导风板的作用下,使空气由出风窄口流出,并在第二箱体的外部形成科恩达曲面,进而能够在储能箱体的顶部形成沿顶壁流动的低温气膜,而低温气膜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太阳辐射,减少太阳辐射向储能箱体内部输送,也能够快速带走储能箱体顶部的热量,从而减少外部热源向储能箱体内的热量输送,进而降低储能箱体内冷却装置的能耗

[0019]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储能集装箱系统,包括储能箱体

冷却装置以及上述的气膜降温装置;所述气膜降温装置设置于所述储能箱体的顶部的一端,所述循环组件和所述冷却装置均设置于所述储能箱体内

[0020]通过在储能箱体内设置冷却装置,能够降低储能箱体内的温度,而通过将气膜降温装置的循环组件设置在储能箱体内,能够将储能箱体内的低温空气引入换热构件中,从而配合换热构件实现对外部空气的温度降低,进而能够使由出风窄口流出的空气为低温气体,实现对外部热源的隔绝,降低冷却装置的能耗,并保证储能箱体内温度的稳定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
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膜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集装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
进风组件;
101

进风管;
102

第二控制阀;
103

过滤件;2‑
承载箱;
201

第一箱体;
2011

第一腔室;
2012

第二腔室;
202

第二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气膜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组件

承载箱

换热构件及导风组件;所述承载箱包括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扇和导风板,所述导风扇将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相分隔,所述导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且所述导风板的末端与所述第二箱体远离所述第一箱体一侧的顶部形成出风窄口,所述第二箱体内的空气在所述导风板的导向下由所述出风窄口流出,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外部形成科恩达曲面;所述换热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且将所述第一箱体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进风组件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一腔室供应空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循环组件,所述循环组件与所述换热构件相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膜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组件包括循环风管和循环风扇;所述循环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换热构件相连通,另一端为进风端,所述循环风扇设置于所述进风端内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膜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组件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循环风管内,且位于循环风扇和所述换热构件之间,所述第一控制阀能够控制所述循环风管的开度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膜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组件包括进风管及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