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及手拖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318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手拖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及手拖车,底部支撑结构包括底架和行走轮;底架包括一中央接头、至少三组连接组件以及至少三个角部接头,每一连接组件的一端与中央接头铰接,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一角部接头铰接,角部接头与行走轮连接,从而使底架形成选择性地展开或者折叠的可折叠结构;一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当底架展开时,第一连接件位于第二连接件上方,使底架形成双层结构。手拖车包括上述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以及设置在底架上的侧支架,侧支架包括侧杆,侧杆为高度固定的固定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双层结构的底架,提高底架的强度和稳定性,并降低手拖车的折叠高度,使其便于搬运。其便于搬运。其便于搬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及手拖车


[0001]本技术涉及手拖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及手拖车。

技术介绍

[0002]市面上现有的折叠手拖车,为了更大的强度,通常将杆件设计得较多,例如专利技术专利CN201610742284.0以及技术专利202220975897.X,由于底架是单层的结构,因此底架会晃动,为了提高底架的稳定性,通常在侧面设计支撑杆。折叠时,为了使侧面的支撑杆顺利折叠,需要设置伸缩杆,随着折叠的进行,伸缩杆向上伸出,增大了折叠后的高度,不便于搬运。也有一些折叠手拖车为了追求更小的折叠体积使其便于搬运,将支架的各结构件设计得更细或者减少结构件的数量,但同时也降低了手拖车的强度。因此,现有的手拖车难以兼顾强度和搬运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手拖车支架及手拖车,以解决上述存在现有的手拖车难以兼顾强度和搬运的便利性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包括底架以及设置在底架下方的行走轮;
[0005]底架包括一中央接头、至少三组连接组件以及至少三个角部接头,每一连接组件的一端与中央接头铰接,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一角部接头铰接,角部接头与行走轮连接,从而使底架形成选择性地展开或者折叠的可折叠结构;
[0006]一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当底架展开时,第一连接件位于第二连接件上方,使底架形成双层结构。
[0007]本技术在底架展开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能够共同承受放置在底架上的重物的压力,从而提高底架的承载能力。底架双层结构即可维持底架的稳定,而不需要在侧面设置过多的支撑杆,从而能够将原本为了折叠而选择的伸缩杆改为固定杆,进而减小了手拖车折叠的高度,使手拖车便于搬运。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中央接头铰接形成第一转动中心,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角部接头铰接形成第二转动中心,
[0009]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中央接头铰接形成第三转动中心,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角部接头铰接形成第四转动中心,
[0010]第一转动中心、第二转动中心、第三转动中心、第四转动中心依次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当底架展开时,第一连接件抵靠在第二连接件上部。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央接头包括至少三个铰接部,每一铰接部设有第一铰接孔和第三铰接孔,第一铰接孔与第一连接件铰接,从而第一铰接孔中心为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第三铰接孔与第二连接件铰接从而第三铰接孔中心为所述第三转动中心,以相对靠近中央接头的方向为内侧,以相对远离中央接头的方向为外侧,第一铰接孔相对第三铰接孔
设置在外侧;
[0012]所述角部接头设有第二铰接孔和第四铰接孔,第二铰接孔与第一连接件铰接,从而第二铰接孔中心为第二转动中心,第四铰接孔与第二连接件铰接,从而第四铰接孔中心为第四转动中心,第二铰接孔相对第四铰接孔设置在外侧。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接孔和第三铰接孔设置在同一高度,第二铰接孔和第四铰接孔设置在同一高度,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长条形,第一连接件在靠近第二铰接孔的位置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二连接件在靠近第三铰接孔的位置向上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接部为开口向下的槽形,第一铰接孔和第三铰接孔分别设置在凹槽侧壁,槽顶壁设有第一限位部,当底架展开时,连接组件与限位部抵接;
[0015]所述角部接头包括底架连接部,底架连接部为开口向上的槽形,第二铰接孔和第四铰接孔分别设置在凹槽侧壁,槽底壁设有第二限位部,当底架展开时,连接组件与第二限位部抵接。
[00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接孔相对高于第三铰接孔,第二铰接孔相对高于第四铰接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直线形。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角部接头和中央接头的铰接部均为四个;四个所述铰接部合围使中央接头形成为“X”形。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央接头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将相邻铰接部连接从而将铰接部连接为一体。
[001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手拖车,包括支架、拉杆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篷布,支架包括上述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以及设置在底架上的侧支架,篷布与支架连接从而形成顶部开口、底部和侧面封闭的容器,拉杆设置在所述容器的一侧,侧支架包括设置在底架的角部接头处的侧杆,所述侧杆为高度固定的固定杆。
[00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杆为伸缩杆,所述容器内部设有拉手,拉手与所述中央接头连接用于拉动手拖车折叠。
[0021]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连接组件使底架形成双层结构,提高底架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提高手拖车的强度。此外,手拖车侧面几乎不承担手拖车内部重物的重力,在手拖车底部强度足够的情况下能够简化手拖车侧面的结构,侧支架的侧杆可以使用固定杆,从而能够降低手拖车的折叠高度,使其便于搬运。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底部支撑结构立体图。
[0023]图2是其中一组连接组件和中央接头及角部接头连接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0024]图3是其中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折叠变化示意图。
[0025]图4是另一实施例的连接组件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示意图。
[0026]图5是中央接头的立体图。
[0027]图6是本技术的手拖车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0028]图7是本技术的手拖车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0029]图8是本技术的手拖车半折叠状态的立体图。
[0030]图9是本技术的手拖车折叠状态的立体图。
[0031]其中:1底架、11中央接头、110铰接部、111第一铰接孔、112第三铰接孔、113第一限位部、114连接部、115拉手固定孔、12连接组件、121第一连接件、1211第一弯折部、122第二连接件、1221第二弯折部、13角部接头、131第二铰接孔、132第四铰接孔、133第二限位部、134侧支架连接部、14横杆、2行走轮、3侧支架、31侧杆、4拉杆、A1第一转动中心、A2第二转动中心、A3第三转动中心、A4第四转动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33]参阅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包括底架1以及设置在底架1下方的行走轮2。底架1包括一中央接头11、四组连接组件12以及四个角部接头13,底架1为双层结构。每一连接组件13的一端与中央接头11铰接,连接组件12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包括底架以及设置在底架下方的行走轮;其特征在于,底架包括一中央接头、至少三组连接组件以及至少三个角部接头,每一连接组件的一端与中央接头铰接,连接组件的另一端与一角部接头铰接,角部接头与行走轮连接,从而使底架形成选择性地展开或者折叠的可折叠结构;一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当底架展开时,第一连接件位于第二连接件上方,使底架形成双层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中央接头铰接形成第一转动中心,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角部接头铰接形成第二转动中心,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中央接头铰接形成第三转动中心,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角部接头铰接形成第四转动中心,第一转动中心、第二转动中心、第三转动中心、第四转动中心依次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当底架展开时,第一连接件抵靠在第二连接件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接头包括至少三个铰接部,每一铰接部设有第一铰接孔和第三铰接孔,第一铰接孔与第一连接件铰接,从而第一铰接孔中心为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第三铰接孔与第二连接件铰接从而第三铰接孔中心为所述第三转动中心,以相对靠近中央接头的方向为内侧,以相对远离中央接头的方向为外侧,第一铰接孔相对第三铰接孔设置在外侧;所述角部接头设有第二铰接孔和第四铰接孔,第二铰接孔与第一连接件铰接,从而第二铰接孔中心为第二转动中心,第四铰接孔与第二连接件铰接,从而第四铰接孔中心为第四转动中心,第二铰接孔相对第四铰接孔设置在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孔和第三铰接孔设置在同一高度,第二铰接孔和第四铰接孔设置在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辉张志鹏杨堃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圣雪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