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蔬菜秸秆菌剂及其微滴灌还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59980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蔬菜秸秆菌剂及其微滴灌还田系统,包括装置箱,所述装置箱上相对的两侧侧壁处均固定连接有行走装置,所述装置箱上贯穿设置有处理腔与材料腔,所述处理腔与材料腔之间通过电控阀门相连通,所述处理腔的内壁处转动连接有搅碎装置,所述处理腔的内底部处贯穿设置有出口,所述出口处设置有封板,所述封板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传动装置,所述材料腔内设置有混合装置,所述处理腔的腔口处设置有第一顶盖,所述材料腔的腔口处设置有第二顶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蔬菜秸秆菌剂及其微滴灌还田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秸秆还田
,尤其涉及一种蔬菜秸秆菌剂及其微滴灌还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秸秆还田是利用秸秆而进行还田的措施,为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但若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等不良现象,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

[0003]现有技术中,现有的秸秆还田操作过程中,通常都是单独制造用秸秆作为原料的菌剂,然后将该种菌剂播撒到农田内进行施肥操作,起到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过程较为繁琐,需要往复运输物料,基于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蔬菜秸秆菌剂及其微滴灌还田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蔬菜秸秆菌剂及其微滴灌还田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微滴灌还田系统,包括装置箱,所述装置箱上相对的两侧侧壁处均固定连接有行走装置,所述装置箱上贯穿设置有处理腔与材料腔,所述处理腔与材料腔之间通过电控阀门相连通,所述处理腔的内壁处转动连接有搅碎装置,所述处理腔的内底部处贯穿设置有出口,所述出口处设置有封板,所述封板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传动装置,所述材料腔内设置有混合装置,所述处理腔的腔口处设置有第一顶盖,所述材料腔的腔口处设置有第二顶盖

[0006]优选地,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装置箱侧壁上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处设置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为一对皮轮

[0007]优选地,所述搅碎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处理腔内壁上的转动柱,所述转动柱上位于处理腔内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搅碎刀齿,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装置箱内贯穿设置有电机腔,所述电机腔的内壁处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转动柱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电机腔内且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封板侧壁上的拉绳,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装置箱的下端处固定连接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的侧壁与封板的侧壁之间共同弹性连接有弹簧,所述拉绳位于弹簧内部且贯穿滑动连接在限位座上,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装置箱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拉绳滑动连接在限位板上,所述拉绳上贯穿限位板的一端处固定连接有拉环,所述装置箱的下端处固定连接有限位框,所述封板滑动连接在限位框上

[0009]优选地,所述混合装置包括设置在材料腔内的混合桨,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二顶
盖的侧壁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把手,所述转动把手上贯穿第二顶盖的一端与混合桨的上端固定连接

[0010]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蔬菜秸秆菌剂,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
,收集种植剩下的蔬菜秸秆原料,将其放入到处理腔内并通过转动柱以及多个搅碎刀齿进行搅碎处理,并在处理腔内加入足量的淘米水,保持湿度在
50
%到
60
%;
[0012]S2
,搅碎混合完成后完全封闭第一顶盖以及封板,保持内部密闭环境;
[0013]S3
,五天后,打开第一顶盖并加入相对于蔬菜秸秆原料的
10


15
%的豆粉,再加入发酵菌进行混合搅拌,并在一侧的材料腔内添加进入枯草芽孢杆菌

乳酸菌,转动上方的转动把手来带动混合桨转动,可以充分混合材料,多个搅碎刀齿可以充分混合物料,保持湿度在
40


50
%;
[0014]S4
,每隔三天,启动驱动电机来驱动转动柱转动,带动多个搅碎刀齿转动对物料进行翻动搅拌,定期观察是否发酵完成;
[0015]S5
,操作人员将本装置推到需要进行还田的位置,将装置箱的下端对准田地位置;
[0016]S6
,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打开电控阀门,让材料腔内的物料进入到处理腔内并同时启动驱动电机,带动多个转动柱与多个搅碎刀齿转动来对物料进行翻动混合;
[0017]S7
,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拉动拉环来拉动拉绳带动封板滑动,露出部分出口,从而让混合好的物料顺着打开的出口缝隙流出滴灌到对应的田地间,完成滴灌还田操作

[0018]优选地,所述转动柱与处理腔的转动连接部分设计有橡胶圈,所述第一顶盖的下端以及封板的上端处均设置有密封垫

[0019]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行走装置

搅碎装置

传动装置以及混合装置相互配合,将物料装入到装置箱内的处理腔内进行混合处理发酵,处理完成后可以直接推入到田地里进行滴灌还田操作,节省了大量的运输倒料时间,同时设计的菌剂可以更有效地对土地进行改良,菌剂覆盖的更加均匀,更方便进行滴灌还田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微滴灌还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微滴灌还田系统的前侧剖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微滴灌还田系统的左侧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微滴灌还田系统的左侧剖视图

[0024]图中:1行走轮
、2
支撑杆
、3
装置箱
、4
限位框
、5
封板
、6
第一顶盖
、7
转动柱
、8
搅碎刀齿
、9
驱动电机
、10
处理腔
、11
推把
、12
拉环
、13
限位板
、14
拉绳
、15
限位座
、16
弹簧
、17
第二顶盖
、18
转动把手
、19
材料腔
、20
混合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解说

[0026]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微滴灌还田系统,包括装置箱3,装置箱3上相对的两侧侧壁处均固定连接有行走装置,行走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装置箱3侧壁上的支撑杆2,支撑杆2的下端处设置有行走轮1,行走轮1为一对皮轮,皮轮可以更方便在田地间行走,而且尺寸较大

[0027]其中,装置箱3上贯穿设置有处理腔
10
与材料腔
19
,处理腔
10
与材料腔
19
之间通过
电控阀门相连通,电控阀门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处理腔
10
的内壁处转动连接有搅碎装置,搅碎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处理腔
1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微滴灌还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箱
(3)
,所述装置箱
(3)
上相对的两侧侧壁处均固定连接有行走装置,所述装置箱
(3)
上贯穿设置有处理腔
(10)
与材料腔
(19)
,所述处理腔
(10)
与材料腔
(19)
之间通过电控阀门相连通,所述处理腔
(10)
的内壁处转动连接有搅碎装置,所述处理腔
(10)
的内底部处贯穿设置有出口,所述出口处设置有封板
(5)
,所述封板
(5)
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传动装置,所述材料腔
(19)
内设置有混合装置,所述处理腔
(10)
的腔口处设置有第一顶盖
(6)
,所述材料腔
(19)
的腔口处设置有第二顶盖
(17)。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滴灌还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装置箱
(3)
侧壁上的支撑杆
(2)
,所述支撑杆
(2)
的下端处设置有行走轮
(1)
,所述行走轮
(1)
为一对皮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滴灌还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碎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处理腔
(10)
内壁上的转动柱
(7)
,所述转动柱
(7)
上位于处理腔
(10)
内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搅碎刀齿
(8)
,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装置箱
(3)
内贯穿设置有电机腔,所述电机腔的内壁处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
(9)
,所述转动柱
(7)
的一端贯穿延伸至电机腔内且与驱动电机
(9)
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滴灌还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封板
(5)
侧壁上的拉绳
(14)
,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装置箱
(3)
的下端处固定连接有限位座
(15)
,所述限位座
(15)
的侧壁与封板
(5)
的侧壁之间共同弹性连接有弹簧
(16)
,所述拉绳
(14)
位于弹簧
(16)
内部且贯穿滑动连接在限位座
(15)
上,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装置箱
(3)
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13)
,所述拉绳
(14)
滑动连接在限位板
(13)
上,所述拉绳
(14)
上贯穿限位板
(13)
的一端处固定连接有拉环
(12)
,所述装置箱
(3)
的下端处固定连接有限位框
(4)
,所述封板
(5)
滑动连接在限位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林
申请(专利权)人:临沂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