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59427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方法包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网分布式储能规划设计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分布式电源与柔性负荷大规模接入,使得配电网从传统的“被动”模式逐渐向源荷互动

分层分级

区域优化的“主动”模式转变,源荷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

分布式储能系统作为一种灵活性资源,因具备双向功率能力和灵活调节特性,具有促进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消纳

紧急功率支持

延缓输配电设施投资

削峰填谷套利等多种功能,可应对源荷强随机波动带来的挑战

[0003]配电网已基本形成网格化格局,各网格在分布式电源密度

重要用户分布

负荷特性上呈分化态势,对储能的规划需求不尽相同

城市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匮乏但可调负荷资源丰富

靠性要求高,乡村配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
1)
采集网格配电网的风光功率曲线数据

各节点需求响应后的负荷数据和各节点的需求指标参数;
2)
利用改进
GMM
聚类方法对采集的风光功率曲线数据进行聚类,提取风光典型日运行场景,得到每个场景对应的典型日出力曲线;
3)
利用每个场景对应的典型日出力曲线和需求响应后的负荷数据计算网格配电网区块的匹配度,筛选出网格配电网中具有负荷特性和电源特性的区块;
4)
对筛选的区块中各节点的需求指标参数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
Critic
法根据指标间的关联性和指标内部的变异性计算信息量,确定各优质性指标的权重,得到节点优先指数,选择节点优先指数最大的节点作为储能接入点;
5)
根据储能定容模型确定储能接入点的储能配置容量;
6)
重复
3)

5)
,得到到达配置储能节点上限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配置方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
2)
的具体步骤为:
21)
利用
RV
系数度量样本矩阵与聚类中心距离的
K

means
聚类方法确定高斯分布模型迭代运算所需的均值和协方差矩阵初值;
22)
利用
GMM
聚类方法基于所得的均值和协方差矩阵初值进行聚类,得到不同类别的典型日出力曲线;
23)
利用聚类有效性评价函数对所得聚类数进行评价,所述聚类数对应不同类别的典型日出力曲线,重复步骤
21)

22)
直到聚类有效性评价函数最小,得到最佳聚类数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
RV
系数的表达式为:其中,
RV(X
i
,X
j
)
为样本
X
i
(i
=1,2,
...

p)
和聚类中心
X
j
(j
=1,2,
...

N)

RV
系数;
tr(
·
)
为矩阵的迹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
GMM
聚类方法的数学模型为:式中:
N
为总样本组数;
x
n
为第
n
组风光样本;
x
为风光数据样本集合;
K
为多维高斯分布总簇数;
P(x)

p
k
(x)
为多维
GMM
和第
k
个高斯分布簇的概率密度;其中高斯分布簇为:
其中,
a
k

θ
k

μ
k
分别为第
k
个高斯分布簇的系数

协方差矩阵和均值向量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聚类有效性评价函数为:其特征在于,聚类有效性评价函数为:其特征在于,聚类有效性评价函数为:其中,
f(K)
为聚类有效性评价函数;
D
bet
(K)
为类别内部出力曲线之间距离的和;
D
wit
(K)
为类别间出力曲线聚类中心的距离和;
C
i
为类别
i
内部出力曲线的集合;为聚类中心;为样本内部出力曲线的质心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
3)
的具体步骤为:
31)
利用需求响应后的负荷数据计算网格配电网各区块的广义日负荷曲线;
32)
利用
2)
所得风光典型日运行场景对应的典型日出力曲线以及广义日负荷曲线计算各区块匹配度,通过匹配度的值筛选出具有负荷特性和电源特性的区块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优先指数的网格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序次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区块匹配度为:其中,
P
GL
为考虑多因素的广义日负荷曲线,为配电网类型匹配度;
P
DG
为风光典型日出力曲线,
T
为周期,
P
base
为传统负荷曲线;
P
DR
为参与
DR
的负荷向量;广义日负荷曲线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沁琳汤波王丁陈艺彤赵晓莉张璐朱洲弘葛鑫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