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性吸附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复杂表面吸附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适应性吸附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技术介绍
[0002]风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就地可取
、
可持续
、
清洁
、
对环境影响小等一系列优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极高的发展前景
。
中国作为风能大国,有着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风力资源总量达到
20
亿
KW
以上,其中陆地以及近海的风资源达
15
亿
kw
,海上可开发利用的达5亿
Kw
以上,风能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
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已经迈入世界领先行列,就发电量而言,风电产能已经可与火力发电
、
水利发电并列,成为我国电能产能的主要来源之一
。
[0003]随着风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
。
在实际的生产以及运行工况下,风电机组会因表面损伤而频繁发生故障
。
由于风电机组主要建设在人迹罕至的高山
、
沿海甚至远海等偏远地区,导致风电机组在检测维修方面的技术指标更为复杂,从而极大增加了风电机组的运维难度
。
[0004]针对上述风电机组在检修与运维方面的困境,可通过风电机组在线检测设备代替人工对风电机组进行检测,针对风电机组外壁损伤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适应性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与复杂表面吸附连接,所述适应性吸附装置包括:上支撑架
(3)
;下支撑架
(2)
,与所述上支撑架
(3)
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上支撑架
(3)
下方;弹性支撑结构
(8)
,所述弹性支撑结构
(8)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支撑架
(3)
和所述下支撑架
(2)
铰接;支撑座
(1)
,所述支撑座
(1)
与所述下支撑架
(2)
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
(1)
具有吸盘
(16)
,所述吸盘
(16)
用于与所述复杂表面吸附连接;其中,所述弹性支撑结构
(8)
包括固定部
、
弹性部和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可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所述弹性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移动部和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弹性部具有原始状态和被压缩状态;所述弹性部的状态根据所述复杂表面变化;当所述弹性部处于所述被压缩状态时,所述弹性部的被压缩量根据所述复杂表面变化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性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弹性支撑结构
(8)
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架
(3)
和所述下支撑架
(2)
之间;各所述弹性支撑结构
(8)
的弹性部的状态根据所述复杂表面变化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性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架
(3)
和所述下支撑架
(2)
呈三角形设置;三个所述弹性支撑结构
(8)
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架
(3)
和所述下支撑架
(2)
之间;三个所述弹性支撑结构
(8)
的上端分别与呈三角形的所述上支撑架
(3)
的三个角铰接;三个所述弹性支撑结构
(8)
的下端分别与呈三角形的所述下支撑架
(2)
的三个角铰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性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
(1)
具有装配孔;所述适应性吸附装置还包括:缓冲机构
(14)
,所述缓冲机构
(14)
安装在所述装配孔处,所述缓冲机构
(14)
包括螺栓
(17)、
减振弹簧
(18)
和减振支撑足
(19)
,所述螺栓
(17)
与所述装配孔的上端螺纹配合,所述减振支撑足
(19)
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装配孔的下端,所述减振弹簧
(18)
设置在所述螺栓
(17)
和所述减振支撑足
(19)
之间;所述减振支撑足
(19)
用于与所述复杂表面接触;当所述吸盘
(16)
的吸附力增加,所述减振支撑足
(19)
向靠近所述螺栓
(17)
的一侧移动时,所述减振弹簧
(18)
被压缩,所述减振弹簧
(18)
为所述减振支撑足
(19)
提供一个向远离所述螺栓
(17)
的一侧移动的作用力;当所述减振弹簧
(18)
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时,所述减振支撑足
(19)
用于支撑所述吸盘
(16)
,所述吸盘
(16)
的吸附力达到最大设定值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应性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支撑足
(19)
的外侧覆盖有橡胶结构;所述吸盘
(16)
位于所述支撑座
(1)
的中部;多个所述装配孔环绕所述吸盘
(16)
的外周,并呈圆周均匀分布;多个所述缓冲机构
(14)
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多个所述装配孔处;各所述缓冲机构
(14)
的底部边缘与所述吸盘
(16)
的底部边缘共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性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盘
(16)
为负压吸盘;所述适应吸附装置还包括:吸盘支撑结构
(10)
,所述吸盘支撑结构
(10)
的上端与所述上支撑架
(3)
铰接,所述吸盘支撑结构
(10)
的下端与所述下支撑架
(2)
固定连接;所述吸盘支撑结构
(10)
具有气道和与所述气道连通的气管接口
(9)
,所述气道与所述吸盘
(16)
连通;所述下支撑架
(2)
上设有第一安装螺纹孔;所述支撑座
(1)
上设有第二安装螺纹孔
(15)
;所述吸盘支撑结构
(10)
的下端外表面设有安装螺纹,所述吸盘支撑结构
(10)
通过所述安装螺纹依次与所述第一安装螺纹孔和所述第二安装螺纹孔
(15)
螺纹连接
。7.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铁强,杨慧生,刘思洁,孙传宗,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