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深部组织缝合结扎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741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颅内深部组织缝合结扎器械,可以实现在人体深部组织(特别是颅内手术)缝合并且结扎,利用该设备可实现在临床手术中实现微创治疗时深部缝合难度较高、操作困难的情况下,缝合组织并且结扎。该器械由实现缝合的缝合系统和控制缝合系统转向的转向系统组成,整体装置小,能够实现在大脑深部如经鼻入路手术中及其他手术过程中缝合组织。解决传统手术中对深部组织操作空间小、缝合困难、易损伤周围组织的问题。操作包括缝合和转向两个部分,由两个可交换持针的操纵杆完成缝合操作,后持一个可万向转动的联动装置,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方向,用于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用于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用于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颅内深部组织缝合结扎器械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在颅内深部组织完成缝合及结扎操作的器械。

技术介绍

[0002]在颅内手术过程特别是经鼻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时,操作中有时需要缝合组织,但是由于颅内手术要求较为精细,手术可操作空间较小,比如经鼻入路时,需要将神经内镜等器械由鼻腔进入颅内进行操作,可操作空间在鼻腔内剩余有限。手术中深部组织操作空间过小,器械可调整角度有限,导致现有器械在手术中缝合效果不能达到最好;例如:在专利CN210408500U中,公开了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该深部组织缝合器包括空心针、内芯以及带线器;其中,空心针设置有中空的内腔,内芯可抽插地设置在内腔中;内芯在空心针刺入伤口一侧组织后抽离内腔以使得内腔形成伤口缝合通道;带线器,配置为经由伤口缝合通道带入缝合线,包括鞘管、带线杆、把手和带线头;其中,带线杆设置在鞘管内,带线杆的一端连接把手,带线头为纺锤状结构且设置于带线杆远离把手的一端,能够在带线杆的推拉作用下进出鞘管;但是该深部组织缝合器需要分两步完成缝合,效率不高,每次只能缝合一针,当伤口较长时,要想实现缝合一次需要多套设备重复操作才能够实现,此外缝合过程中需要镊子等工具进行辅助操作,对于颅内深部组织并不适用。
[0003]在专利CN113274077A中,也公开了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包括金属扣,以及与所述金属扣可相对滑动的针架,所述针架两边底部均设置有缝合针,两根所述缝合针的尾端通过缝合线连接,但是该深部组织缝合器需要手动控制,整个装置体积相对较大,工作中需要用手掌心把持并稳住金属扣,然后用手指勾住针架,这一特点限制了其能够工作的区域,很显然不适用于颅内深部组织缝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颅内深部组织完成缝合结扎操作的器械,该器械装置体积较小,能够进入深部狭小的组织内并且灵活调整方向,同时该装置可一次性完成缝合操作,将缝合过程分为多个单元,每一针缝合结束通过调整装置位置便可继续缝合下一针,便捷高效,可实现缝合后结扎的功能。本专利技术不仅可以半自动完成颅内深部组织的缝合,对于其他深部组织也同样适用,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颅内深部组织缝合结扎器械,包括实现缝合的缝合机构和控制缝合系统转向的转向机构;所述的缝合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线轮、第二驱动线轮、缝合线轮、缝合针、第一缝合针柱、第二缝合针柱、第一导向筒和第二导向筒,在所述的缝合线轮与第一驱动线轮相连,第一驱动线轮控制第一导向槽的转动,第二驱动线轮控制第二导向槽的转动;所述的第一缝合针柱底部位于第一导向槽内,头部从第一导向筒上弧形槽内伸出;所述的第二缝合针柱底部位于第二导向槽内,头部从第二导向筒上弧形槽内伸出;在
第一缝合针柱、第二缝合针柱的头设置有供缝合针穿过的孔,且第一缝合针、第二缝合针内设置有电磁件,通过控制电磁件的得电与否控制缝合针。
[000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机构包括导管、转向齿轮以及转向关节,导管头部与转向齿轮固定连接,转向齿轮与转向关节外壳通过中心轴进行连接,中心轴与转向关节通过螺纹进行连接;转向关节外壳内部固定有两个相对的电磁驱动模块,电磁驱动模块驱动卡位块运动,进而完成对转向齿轮位置的控制,转向线穿过导管连接在转向关节外壳上;通过导管的两根驱动线以及电磁驱动块便可实现缝合机构的转向。
[000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电磁驱动模块与卡位块之间通过弹簧和导向轴相连。
[000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第一驱动线轮上缠绕两根不同方向的驱动线,驱动线穿过导管以及位于第一导向筒内壁上的转向轮转向后缠绕在第一驱动线轮上。
[00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第二驱动线轮上缠绕两根不同方向的驱动线,驱动线穿过导管以及位于第二导向筒内壁上的转向轮转向后缠绕在第二驱动线轮上。
[00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导向筒的头部为弧形。
[00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缝合针为弧形针。
[00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驱动线轮、第二驱动线轮、缝合线轮、第一导向筒和第二导向筒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00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缝合线轮与第一驱动线轮,第一驱动线轮与第一导向槽螺纹连接。
[001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驱动线轮与第二导向槽螺纹连接。
[0016]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1、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人体深部组织手术缝合结扎装置,装置通过驱动线控制缝合针的转运以及转向系统的工作,使得动力系统远离缝合及转向系统,压缩了装置工作部分的空间体积,满足微创手术中狭窄空间的使用需求,从而实现微创手术中人体深部组织的缝合及结扎。
[0018]2、转向系统由驱动线控制转向,利用电磁控制卡位块,结合齿轮进行位置固定,三者协同作用使得装置稳定运行,既能保证转向角度的精确控制,又能保证转向后角度不发生变化,最终使得缝合针柱在导向套筒的圆弧轨迹上运动从而实现精确的组织缝合。
[0019]3、装置转向以及缝合过程均由电机控制,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在完成一轮缝合后,可手动控制进入下一轮缝合,将缝合过程拆解为多个缝合单元,通过控制缝合单元的个数即可实现对缝合长度的控制。缝合后同样操作缝合已挂组织的缝合线即可完成结扎操作。
[0020]4、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解,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不仅可以完成颅内深部组织的缝合,对于其他深部组织的缝合同样适用,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可正常消毒供应手术中使用。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主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主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主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专利技术转向关节外壳的示意图;
[0027]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0028]1、导管;2、转向齿轮;3、中心轴;4、缝合线轮;5、第一驱动线轮;6、第一缝合针柱;7、缝合针;8、第二导向槽;9、第二驱动线轮;10圆弧保护壳;11、第二导向套筒;12、第二缝合针柱;13第一导向套筒;14转向关节外壳;15电磁驱动块;16、卡位块;17、转向线固定孔;18、驱动线过孔19、第一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3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内深部组织缝合结扎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实现缝合的缝合机构和控制缝合系统转向的转向机构;所述的缝合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线轮、第二驱动线轮、缝合线轮、缝合针、第一缝合针柱、第二缝合针柱、第一导向筒和第二导向筒,所述的缝合线轮与第一驱动线轮相连,第一驱动线轮控制第一导向槽的转动,第二驱动线轮控制第二导向槽的转动;所述的第一缝合针柱底部位于第一导向槽内,头部从第一导向筒上弧形槽内伸出;所述的第二缝合针柱底部位于第二导向槽内,头部从第二导向筒上弧形槽内伸出;在第一缝合针柱、第二缝合针柱的头设置有供缝合针穿过的孔,且第一缝合针柱、第二缝合针柱内设置有电磁件,通过控制电磁件的得电与否控制缝合针与缝合针柱的断开与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深部组织缝合结扎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机构包括导管、转向齿轮以及转向关节,导管头部与转向齿轮固定连接,转向齿轮与转向关节外壳通过中心轴进行连接;转向关节外壳内部固定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电磁驱动模块,两个电磁驱动模块各驱动一个对应的卡位块运动,进而完成对转向齿轮位置的控制,两根转向线穿过导管连接在转向关节外壳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颅内深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巧玲刘飞飞刘春波李燕乐李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