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6194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套,包括套体;和冷却介质通道,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形成在所述套体内且具有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入口和用于排出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出口,所述套体的内侧表面为齿形面。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水套,由于套体的内侧表面(安装到熔炼炉内时面向熔炼炉内侧的表面)为齿形面,即在套体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凸起和凹槽,从而熔炼炉的耐火砖能够配合在凹槽内,由此提高了水套耐火砖的结合性能,减少了水套与耐火砖之间的缝隙,接触面积大、接触均匀性好、冷却效果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套,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熔炼炉的水套。
技术介绍
在火法冶炼领域,为了对熔炼炉进行冷却,在炉体内通常设有冷却铜管或冷却水 套。冷却铜管与耐火砖的接触面小,冷却效果差。传统水套通常为平的,即水套的内外侧表 面均为平面。当水套安装到炉体内时,水套的内侧表面与耐火砖之间存在缝隙,结合性能 差,接触面积小,接触均勻性差,从而降低了冷却效果,尤其是熔炼炉下部的熔池周围的炉 体,由于温度非常高,因此需要冷却效果更好,上述传统水套无法满足冷却要求,从而降低 了耐火砖的寿命,增加了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 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水套,该水套与耐火砖的结合性能好、接触面积大、接触均勻性好、 冷却效果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水套,包括套体;和冷却介质通道,所述 冷却介质通道形成在所述套体内且具有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入口和用于排出冷 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出口,所述套体的内侧表面为齿形面。根据本技术的水套,由于套体的内侧表面(安装到熔炼炉内时面向熔炼炉内 侧的表面)为齿形面,即在套体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凸起和凹槽,从而熔炼炉的耐火砖能 够配合在凹槽内,由此提高了水套耐火砖的结合性能,减少了水套与耐火砖之间的缝隙,接 触面积大、接触均勻性好、冷却效果好。另外,根据本技术的水套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套体的内侧表面为弧形面。所述套体的外侧表面为弧形面。通过将套体的内侧表面和/或外侧表面形成弧形面,在熔炼炉的炉体为圆形时, 能够进一步增大水套与耐火砖的接触面积,减少水套与耐火砖之间的缝隙,提高了接触均 勻性,提高冷却效果,换言之,提高了水套的适用性。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连接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第 二通道通过连接通道连通,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形成在第一通道上且所述冷却介质出口形成 在第二通道上。 所述连通通道具有与外界连通的连通通道开口且所述连通通道开口形成有内螺 纹,所述连通通道开口内配合有密封螺栓。在所述连通通道开口内在套体与密封螺栓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端开口,且所述端开口形成有内螺纹,所述 端开口内配合有密封螺栓。3在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的端开口内在套体与密封螺栓之间设有密封圈。通过设置冷却介质通道的端开口和连通通道开口,可以方便地在套体内通过钻孔 加工出冷却介质通道,当冷却介质通道内堵塞时,拆卸密封螺栓可以进行疏通。通过设置连 通通道,可以方便地将一部分冷却介质通道用作入口通道,而另一部分冷却介质通道用作 出口通道,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通过连接通道连通。所述套体由铜块制成。利用铜块制成套体,可以增加热传递效率,并且通过钻孔可 以方便地在套体内加工出冷却介质通道。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 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 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熔炼炉的水套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线A-A剖切的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线B-B的剖视图;和图4是安装有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套的熔炼炉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侧”、“外侧”、“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 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套12。首先参考图4描述安装有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套12的熔炼炉,例如用于炼 铜的自热熔炼炉,但是,需要理解的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套并不限于用于炼铜的 自热熔炼炉。自热熔炼炉包括炉体1和炉盖2,炉盖2安装在炉体1的敞开顶端,用于封闭炉体 1的顶端开口。炉盖2上形成有喷枪插孔201,用于插入喷枪(未示出),喷枪用于向炉体1 内喷入氧气和燃料。炉盖2还形成有出烟口 202,用于排出炉体1内产生的烟气。炉体1包括炉壳11和设置炉壳11内的耐火砖层,炉壳1例如为金属炉壳,耐火砖 层由耐火砖14砌成,从而在炉体1内形成炉膛。炉膛的下部区域(图4中虚线下面的区 域)为熔池R。炉体1的下部分别设有与熔池连通的出渣口 16和冰铜出口 15,其中出渣口 16的高度高于冰铜出口 15的高度,分别用于排出熔炼渣和冰铜。为了对熔炼炉进行冷却,在炉体1内设有水套12和平水套13,更具体地,由于熔池R的温度比炉膛上部的温度高,因此水套13为传统的平水套,以降低成本,而熔池R周围的 炉体1内设置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套12。下面参考图1-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套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套12包括套体120和冷却介质通道121。冷却介质通 道121形成在套体120内且具有用于将冷却介质例如水供给到套体120内的冷却介质入口 122A和用于将热交换后的水排出套体120的冷却介质出口 122B,套体120的内侧表面(图 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里面的表面,图4中朝向炉体1里面的表面)为齿形面。如图2所示,套体120的内侧表面为齿形面,换言之,在套体120的纵向(图1中 的上下方向)剖视图上,在套体120的内侧表面上交替地形成有凸起125和凹槽126。如图4和图5所示,当水套12安装到炉体1内时,具体地,安装在炉体1内的熔池 R周围,耐火砖14可以配合在凹槽126内,从而耐火砖14与水套12的结合性能提高,即耐 火砖14与水套12之间的缝隙减少,更能紧密地结合,从而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均勻性更好, 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如图3所示,套体120的内侧表面(图3中的上表面)为弧形面,即在套体120的 横向(图1中的水平方向)剖视图上,套体120的内侧表面呈弧形。在本技术的一个 示例中,与内侧弧形面相应的外侧表面也可以为弧形面,这样,通过将套体的内侧表面和/ 或外侧表面形成弧形面,在熔炼炉的炉体为圆形时,能够进一步增大水套与耐火砖的接触 面积,减少水套与耐火砖之间的缝隙,提高了接触均勻性,提高冷却效果,换言之,提高了水 套的适用性。如图1和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冷却介质通道121包括第一通道 121A、第二通道121B和连接通道127,第一通道121A和第二通道121B通过连接通道127连 通,并且冷却介质入口 122A形成在第一通道121A上且冷却介质出口 122B形成在第二通道 121B 上。连通通道127具有与外界连通的连通通道开口 124。该连通通道开口 124形成有 内螺纹,并与密封螺栓128配合,且在该连通通道开口 124内、在套体120与密封螺栓128 之间设有密封圈129。冷却介质通道121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端开口 1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套体;和冷却介质通道,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形成在所述套体内且具有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入口和用于排出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出口,所述套体的内侧表面为齿形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梅朱让贤许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