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振扶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4823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振扶手结构,包括设置于一组支撑腿上方的操作台,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腿的相对应一侧面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连杆;每个所述支撑腿的一侧均设置有可调式移动部件;每个所述支撑腿的内部均设置有高度调节部,高度调节部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腿底部内壁的中间柱、设置于中间柱内部的液体腔、插设于液体腔内部的活塞柱、以及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由固定连接于活塞柱一侧面的齿条、转动连接于支撑腿一侧内壁且与齿条外壁相啮合的齿轮、转动连接于支撑腿一侧外壁的调节枢纽、设置于支撑腿一侧外壁的滑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操作台使用时的稳定性,操作方便,便于根据不同使用者需求调节操作台的使用高度。使用者需求调节操作台的使用高度。使用者需求调节操作台的使用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振扶手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隔振扶手
,尤其涉及一种隔振扶手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光学平台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精密机械制造、冶金、航天、航空、航海、精密化工和无损检测等领域,以及其他机械行业的精密试验仪器、设备振动隔离的关键装置中。目前,研究与应用实验室里常常需要在无振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或测量,而空调、热泵及公铁路运输系统等振源会给周边环境带来很多不可避免的振动噪声,由于组成光学系统的多种元件必须精准严格地单独安装和对准,光学系统特别容易受到震动影响而导致性能衰退,因此一般光学平台都需要进行主动或者被动隔振等措施,以保证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使科学实验正常进行。
[0003]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2120913933.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包括若干个用于环绕在光学平台边缘外围的横梁、若干个用于配合套接在光学平台减振立柱外壁的紧套部件,所述横梁与所述紧套部件之间固定对接有支撑臂。上述专利中的便于安装的光学平台隔振结构存在以下不足:由于不方便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节平台使用高度,故而会给操作场景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隔振扶手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隔振扶手结构,包括设置于一组支撑腿上方的操作台,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腿的相对应一侧面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连杆;每个所述支撑腿的一侧均设置有可调式移动部件;每个所述支撑腿的内部均设置有高度调节部,高度调节部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腿底部内壁的中间柱、设置于中间柱内部的液体腔、插设于液体腔内部的活塞柱、以及驱动结构。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结构由固定连接于活塞柱一侧面的齿条、转动连接于支撑腿一侧内壁且与齿条外壁相啮合的齿轮、转动连接于支撑腿一侧外壁的调节枢纽、设置于支撑腿一侧外壁的滑槽、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内部的插块构成,调节枢纽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齿轮的一端相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减震垫,减震垫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操作台的底部外壁。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中间柱和支撑腿之间留设有口形腔,口形腔的内壁呈等距式从下至上依次固定有两个以上锥形隔板;
[0010]位于活塞柱下方的所述液体腔内部设置有液体,且液体腔和口形腔通过设置于中间柱外壁的通孔相连通,通孔位于液体腔的底端。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操作台由上下两个结构相同的网孔板、固
定连接于上下两个网孔板之间的蜂窝板、固定连接于蜂窝板四周外壁的橡胶垫,以及位于蜂窝板四角位置且固定连接于上下两个网孔板相对应一侧面的支条构成。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可调式移动部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腿一侧外壁的方板、转动连接于方板顶部面的调节柱、设置于调节柱外壁且与支撑腿一侧面相贴合的限位板、固定连接于限位板底部面的移动轮。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其中两个所述连杆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储物柜;
[0014]与支撑腿外壁相接触的所述连杆两端固定连接有减震片。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位于同一侧的其中两个所述支撑腿一侧外壁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支臂,支臂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支杆,两个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横梁。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隔振扶手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1.该隔振扶手结构,通过设置有高度调节部,手动转动调节枢纽带动齿轮旋转,进而经其与齿条的啮合传动使得活塞柱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操作台同步升降,调节结束后向调节枢纽方向推动插块,使其顺延滑槽插入至调节枢纽的外围,以实现对调节枢纽的转动限制,保证操作台使用时的稳定性,操作方便,便于根据不同使用者需求调节操作台的使用高度。
[0018]2.该隔振扶手结构,通过设置有可调式移动部件,用手依次转动调节柱经螺纹带动限位板下移,直至移动轮抵接于地面并顶撑支撑腿底端脱离地面,使得移动轮代替支撑腿承托设备,以便能够实现推动设备进行位移,节省人力搬运;活塞柱被动下移时,其会挤压液体腔内的液体从通孔导入至口形腔内,保证活塞柱升降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利用液体对口形腔的填充,对外界传导的震动进行减缓,避免震感传导至活塞柱。
[0019]3.该隔振扶手结构,在上下两个网孔板之间填充蜂窝板,能够有效减弱光学平台震感,并且在蜂窝板外侧一周面铺设一层橡胶垫,对操作台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可在受到外部撞击时有效缓释震感,支条起到保证操作台刚强度的效果,避免其在使用期间发生形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隔振扶手结构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隔振扶手结构的侧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隔振扶手结构的锥形隔板与支撑腿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隔振扶手结构的操作台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操作台、101网孔板、102橡胶垫、103蜂窝板、104支条、2横梁、201支臂、3储物柜、4调节柱、401限位板、402移动轮、5支撑腿、501连杆、502滑槽、503调节枢纽、504活塞柱、505齿轮、506齿条、6减震垫、7锥形隔板、8中间柱、9液体腔、901口型腔、90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实施例1
[0027]一种隔振扶手结构,为了保证操作台1使用时的平稳性,如图1

2和图4所示,包括设置于一组支撑腿5上方的操作台1,所述操作台1由上下两个结构相同的网孔板101、通过螺栓固定接于上下两个网孔板101之间的蜂窝板103、通过螺栓固定于蜂窝板103四周外壁的橡胶垫102,以及位于蜂窝板103四角位置且通过螺栓固定于上下两个网孔板101相对应一侧面的支条104构成;在上下两个网孔板101之间填充蜂窝板103,能够有效减弱光学平台震感,并且在蜂窝板103外侧一周面铺设一层橡胶垫102,对操作台1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可在受到外部撞击时有效缓释震感,支条104起到保证操作台1刚强度的效果,避免其在使用期间发生形变。
[0028]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支撑腿5的一侧均设置有可调式移动部件,可调式移动部件包括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撑腿5一侧外壁的方板、转动连接于方板顶部面的调节柱4、通过螺纹连接于调节柱4外壁且与支撑腿5一侧面相贴合的限位板401、通过螺栓固定于限位板401底部面的移动轮402;用手依次转动调节柱4经螺纹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振扶手结构,包括设置于一组支撑腿(5)上方的操作台(1),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腿(5)的相对应一侧面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连杆(501);每个所述支撑腿(5)的一侧均设置有可调式移动部件;每个所述支撑腿(5)的内部均设置有高度调节部,高度调节部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腿(5)底部内壁的中间柱(8)、设置于中间柱(8)内部的液体腔(9)、插设于液体腔(9)内部的活塞柱(504)、以及驱动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振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由固定连接于活塞柱(504)一侧面的齿条(506)、转动连接于支撑腿(5)一侧内壁且与齿条(506)外壁相啮合的齿轮(505)、转动连接于支撑腿(5)一侧外壁的调节枢纽(503)、设置于支撑腿(5)一侧外壁的滑槽(502)、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502)内部的插块构成,调节枢纽(503)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齿轮(505)的一端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振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柱(50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减震垫(6),减震垫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操作台(1)的底部外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隔振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柱(8)和支撑腿(5)之间留设有口形腔(901),口形腔(901)的内壁呈等距式从下至上依次固定有两个以上锥形隔板(7);位于活塞柱(504)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波艾道华凌志兴刘世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誉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