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隙放电条件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54788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1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高压电力电缆实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气隙放电条件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通过在支撑框架内设置电极杆单元和下电极,电极杆单元和下电极分别连接外围电路,为实验提供放电条件,并将缓冲层试样放置在下电极上,通过对缓冲层进行放电烧灼烧蚀模拟,能够用于模拟缓冲层在气隙放电条件下的烧蚀过程,从而获得缓冲层烧蚀前后性能的变化规律,便于掌握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性能劣化机理,为降低对电力电缆的安全隐患提供理论基础。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实验效率高、贴近实际工况,可广泛应用于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故障的模拟研究,为气隙放电条件下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机理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有利的实验平台支撑。平台支撑。平台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隙放电条件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高压电力电缆实验
,涉及通过构建高压电缆铝护套与缓冲层的不良接触,模拟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的烧蚀过程,从而研究缓冲层在放电条件下烧蚀后的性能变化,具体为一种气隙放电条件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压电力电缆在实际制造、运输、安装和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的挤压、扭曲甚至过度弯折等情况,导致电力电缆中的铝护套与缓冲层发生不良接触。在电缆运行过程中,这种不良接触会导致缓冲层中流过的泄露电流不均匀,使得该不良接触部位发生气隙放电,引发缓冲层烧蚀劣化,严重危害电缆的正常运行,极易导致电力电缆故障,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亟需对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烧蚀前后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掌握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性能劣化机理,为解决缓冲层烧蚀故障提供理论基础。但目前缺乏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烧蚀的模拟方法,难以开展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烧蚀模拟实验。因此当前亟需开发相关模拟装置,为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隙放电条件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电力电缆的缓冲层烧蚀性能故障情况进行判断模拟,使得电力电缆在受到挤压、扭曲甚至过度弯折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气隙放电条件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包括支撑框架、电极杆单元、缓冲层试样和下电极;所述下电极放置在支撑框架的底端,且下电极与外围电路连接;所述缓冲层试样放置在下电极上,所述电极杆单元在支撑框架顶端竖直贯穿且指向缓冲层试样设置,所述电极杆单元的端部与外围电路连接。
[0006]优选的,电极杆单元包括铜电极杆和电极头,所述铜电极杆竖直贯穿支撑框架顶端并伸入支撑框架内指向缓冲层试样,所述电极头装配在靠近缓冲层试样侧的铜电极杆的端部上,铜电极杆远离缓冲层试样侧的铜电极杆的端部与外围电路连接。
[0007]进一步的,电极头与缓冲层试样之间存在气隙间距,其中间距范围为1~10mm。
[0008]进一步的,电极头的曲率半径范围为1~8μm。
[0009]优选的,支撑框架包括上电极绝缘支撑板、下电极绝缘支撑板和若干电极绝缘支撑板连接杆;若干电极绝缘支撑板连接杆均设置在上电极绝缘支撑板和下电极绝缘支撑板之间,形成中空框架结构,所述下电极放置在下电极绝缘支撑板上,所述电极杆单元竖直贯穿上电极绝缘支撑板并伸入支撑框架内指向缓冲层试样。
[0010]进一步的,上电极绝缘支撑板与若干电极绝缘支撑板连接杆之间对应通过若干螺钉固定。
[0011]进一步的,下电极绝缘支撑板的底端分别设有电极支撑脚。
[0012]进一步的,下电极的底侧设有螺杆,所述螺杆贯穿下电极绝缘支撑板与外围电路连接。
[0013]进一步的,若干电极绝缘支撑板连接杆的长度相同,且在上电极绝缘支撑板和下电极绝缘支撑板之间均平行设置。
[0014]优选的,下电极的板面面积大于缓冲层试样的面积。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隙放电条件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通过在支撑框架内设置电极杆单元和下电极,电极杆单元和下电极分别连接外围电路,为实验提供放电条件,并将缓冲层试样放置在下电极上,通过对缓冲层进行放电烧灼烧蚀模拟,能够用于模拟缓冲层在气隙放电条件下的烧蚀过程,从而获得缓冲层烧蚀前后性能的变化规律,便于掌握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性能劣化机理,为降低对电力电缆的安全隐患提供理论基础。该装置结构清楚简单、使用便捷、实验效率高、贴近实际工况、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故障的模拟研究,为气隙放电条件下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机理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有利的实验平台支撑。
[0017]进一步的,电极杆单元包括铜电极杆和电极头,铜电极杆竖直贯穿支撑框架顶端并伸入支撑框架内指向缓冲层试样,电极头装配在靠近缓冲层试样侧的铜电极杆的端部上,铜电极杆远离缓冲层试样侧的铜电极杆的端部与外围电路连接,便于对缓冲层试样提供放电条件,便于其进行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的烧蚀模拟。
[0018]进一步的,电极头与缓冲层试样之间存在气隙间距,其中间距范围为1~10mm,便于其进行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的烧蚀模拟。
[0019]进一步的,支撑框架包括上电极绝缘支撑板、下电极绝缘支撑板和若干电极绝缘支撑板连接杆,起到对电极杆单元、缓冲层试样和下电极的支撑作用,便于进行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的烧蚀模拟。
[0020]进一步的,下电极绝缘支撑板的底端分别设有电极支撑脚,便于下电极绝缘支撑板与外围电路连接,提供放电条件。
[0021]进一步的,下电极的底侧设有螺杆,螺杆贯穿下电极绝缘支撑板与外围电路连接,可便于提高放电条件,便于其进行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的烧蚀模拟。
[0022]进一步的,若干电极绝缘支撑板连接杆的长度相同,且在上电极绝缘支撑板和下电极绝缘支撑板之间均平行设置,使得电极杆单元可对准缓冲层试样,便于其进行气隙放电条件下缓冲层的烧蚀模拟。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中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

上电极绝缘支撑板;2

电极绝缘支撑板连接杆;3

下电极绝缘支撑板;4

铜电极杆;5

电极头;6

缓冲层试样;7

下电极;8

螺杆;9

电极支撑脚;10

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
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隙放电条件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电极杆单元、缓冲层试样(6)和下电极(7);所述下电极(7)放置在支撑框架的底端,且下电极(7)与外围电路连接;所述缓冲层试样(6)放置在下电极(7)上,所述电极杆单元在支撑框架顶端竖直贯穿且指向缓冲层试样(6)设置,所述电极杆单元的端部与外围电路连接;所述电极杆单元包括铜电极杆(4)和电极头(5),所述铜电极杆(4)竖直贯穿支撑框架顶端并伸入支撑框架内指向缓冲层试样(6),所述电极头(5)装配在靠近缓冲层试样(6)侧的铜电极杆(4)的端部上,铜电极杆(4)远离缓冲层试样(6)侧的铜电极杆(4)的端部与外围电路连接;所述电极头(5)与缓冲层试样(6)之间存在气隙间距,其中间距范围为1~10mm;所述电极头(5)的曲率半径范围为1~8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隙放电条件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上电极绝缘支撑板(1)、下电极绝缘支撑板(3)和若干电极绝缘支撑板连接杆(2);若干电极绝缘支撑板连接杆(2)均设置在上电极绝缘支撑板(1)和下电极绝缘支撑板(3)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宇阳黄小羽尚英强吴建旺屈靖江冀然高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卓越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