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化高密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3340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30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小型化高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化高密度MT扩束接触件


[0001]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其涉及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扩束光纤接触件的相关技术日益成熟,在连接器中的使用越来越多,目前全光链路对接面均采用扩束技术是众多用户的基本需求

但是在光模块尾端大多使用
MT
出纤,密度较高,体积较小

[0003]目前
MT
多采用镀膜技术
(
负纤高
)
,提高
MT
端面的耐尘能力

但是此技术仅实现了
MT
对接为非接触式对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MT
对接时对接端面的磨损,提高了连接器的插拔寿命

本质上
MT
对接的光斑并未进行放大,不能从本质上提高连接器的耐尘能力

[0004]而采用
MXC
插芯结构,端面上集成
50
微米的微透镜,插芯有多种形式,典型的有每排
12
路,导向针间距
4.6mm(
与现有
MT
一致
)
;还有每排
16
路的,导向针间距
5.2。
插芯与普通
MT
插芯的区别在于,前端设有光纤停止面,经过精密切割的光纤推入插芯后,顶在该面上,该面为透镜的焦距,则光纤经过透镜传输后,可耦合进入另一端的光纤中

光纤用环氧胶固定于插芯中
。MXC
的插芯现在独家供货,不能实现国产化,不能为军用用户接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包括:
[0007]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内部具有:
[0008]对输入光纤输出端的光斑放大的球透镜;以及
[0009]对放大的光斑进行修正的拨片,修正后的所述光斑耦合进扩束光纤

[0010]为了解决扩束问题,在光纤进行通信时,作为传统光纤的输入光纤的输出端的光斑经过所述球透镜放大,再经过所述拨片修正,从而使得光路直线射出,由于光路的可逆性,放大的光斑耦合后进入扩束光纤中,从而实现通信

由于对接光斑进行了放大处理,从而有效提高所述接触件的耐尘埃能力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接触件包括:
[0012]MT
插芯,所述球透镜和拨片布置于
MT
插芯内;以及
[0013]导向座,所述导向座与
MT
插芯配合构成接触件,所述输入光纤穿过导向座,并通过嵌设在
MT
插芯内的陶瓷插芯与球透镜光路连接

[0014]所述球透镜和拨片构成的光路布置于
MT
插芯内部,此外,所述导向座通过胶水对输入光纤进行固定,并支撑装配后的弹簧

所述陶瓷插芯便于输入光纤与球透镜和拨片构成的光路导通,实现稳定的通信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拨片与
MT
插芯的前端面齐平,所述
MT
插芯的前端面为凹面

[0016]所述拨片在完成接触件的组装后,所述拨片和
MT
插芯前端的凹面齐平,能够有效保证两个所述接触件对接时,所述拨片不会接触,避免插拔磨损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
MT
插芯的后端面设有灌封槽,所述灌封槽的端面低于
MT
插芯的后端面

[0018]所述灌封槽的设置有利于陶瓷插芯的组装,灌封可保证扩束后所述接触件的性能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
MT
插芯的前端面上插设有导向针,且导向针一端穿过
MT
插芯与用于支撑装配弹簧的导向座间隙配合,所述导向针与
MT
插芯过盈配合

[0020]所述导向针使得
MT
插芯和导向座对接的更加准确,方便连接

与所述
MT
插芯过盈配合有利于提高导向针的定位精度

与所述导向座间隙配合,利于所述导向座支撑装配弹簧

[00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球透镜为双面镀膜;
[0022]一面镀膜朝向输入光纤的出输端,并通过定焦片与输入光纤的出输端连接;
[0023]另一面镀膜朝向所述拨片,并通过透镜支架与拨片连接

[0024]采用双面镀膜提高透光及放大性能

同时,减少所述接触件的固有插入损耗

[002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定焦片为单面镀膜,镀膜面朝向所述球透镜,未镀膜面通过陶瓷插芯与输入光纤的出输端固定

[0026]所述定焦片采用单面镀膜,未镀膜面在与输入光纤连接时,用匹配率折射胶固定于陶瓷插芯上,而输入光纤插入所述陶瓷插芯内

[002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拨片为双面镀膜;
[0028]一面镀膜朝向所述
MT
插芯外侧;
[0029]另一侧镀膜朝向所述透镜支架

[0030]所述拨片采用双面镀膜,一面朝向所述
MT
插芯外侧;另一面朝向所述透镜支架,以减少所述接触件的固有插入损耗

[003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2]1、
本技术中,在光纤进行通信时,作为传统光纤的输入光纤的输出端的光斑经过球透镜放大,再经过拨片修正,从而使得光路直线射出,由于光路的可逆性,放大的光斑耦合后进入扩束光纤中,从而实现通信

由于对接光斑进行了放大处理,从而有效提高接触件的耐尘埃能力

[0033]2、
本技术中,采用本方案得到的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外形尺寸和常规
MT
接触件外形尺寸相同,可原位替代常规非扩束
MT
接触件,可广泛应用于多种
MT
系列连接器,继承性高

有利于产品的系列化推广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的装配图;
[0035]图2为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中
MT
插芯的结构图;
[0036]图3为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的内部结构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件
(100)
,所述接触件
(100)
内部具有:对输入光纤输出端的光斑放大的球透镜
(110)
;以及对放大的光斑进行修正的拨片
(120)
,修正后的所述光斑耦合进扩束光纤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
(100)
包括:
MT
插芯
(130)
,所述球透镜
(110)
和拨片
(120)
布置于
MT
插芯
(130)
内;以及导向座
(140)
,所述导向座
(140)

MT
插芯
(130)
配合构成接触件
(100)
,所述输入光纤穿过导向座
(140)
,并通过嵌设在
MT
插芯
(130)
内的陶瓷插芯
(150)
与球透镜
(110)
光路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拨片
(120)

MT
插芯
(130)
的前端面齐平,所述
MT
插芯
(130)
的前端面为凹面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化高密度
MT
扩束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MT
插芯
(130)
的后端面设有灌封槽
(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虎陈惠钦马永会孔祥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