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2906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30 1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主板设有方形凹陷的散热部,在散热部的上端装有封闭的上盖板,散热部一侧设有进液端和出液端,散热部包括分流结构和多个隔板,隔板将散热部划分为多个迂回且连续的液流通道,分流结构设置在每个液流通道的液流入口处,每个液流通道内设有由多个齿片并排紧密排列形成的换热区,换热区为分段设置,相邻两段换热区的空隔形成液体混合区,液体经分流结构分流入对应液流通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并在换热区内快速流动传热,到液体混合区进行混合均匀受热后继续向前在液流通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大功率快速充放电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主要为对温度变化敏感的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在充电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能,使电池温度急速上升,而电池内部结构的温度环境变化对电池的可靠性

寿命及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0003]现有新能源汽车常采用风冷式散热的方式,风冷式散热是在动力电池包一端加装散热风扇,另一端留出通风孔,使空气在电芯的缝隙间加速流动,带走电芯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量,但是风冷散热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散热需求

[0004]现在市面上也开始采用加装电池液冷板的方式来进行动力电池的散热,电池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电池与液冷板表面接触的方式传导,最终被液冷板内部流道中通过的冷却液带走,相较于传统的风冷式散热而言,液冷散热的方式冷却降温速度更快

[0005]但现有的动力电池液冷板散热效率并不是很高,如专利号为
CN 104300189A
所公开的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包括
U
形底座和设置在其上的隔板,隔板或
/
和底座内置进液口和出液口,通过内部的液体流动来促进散热,该散热装置缺乏具体的换热结构,仅靠隔板与底座内的液体流动来进行导热,液体流动缓慢传热速度慢散热效率低,并且液体在隔板与底座之间仍存在较大温差,热均衡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在液冷板主板内设置向内凹陷的散热部,散热部内通过设置隔板和分流结构来划分出多个迂回且连续的液流通道,液流通道内设多个紧密排列的齿片所形成的换热区,换热区为分段设置,且相邻换热区之间的空隔形成液体混合区,液体由进液口进入液冷板的散热部,在液流通道内沿齿片布置方向进行迂回流动,使得液体流过时与散热部内各结构的接触面积增大,快速且均匀受热,传热效率得到提升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包括主板和上盖板,主板设有散热部,散热部为方形凹陷设置的腔体,上盖板安装在散热部的上端以将腔体封闭,散热部一侧设有进液端和出液端,散热部包括分流结构和多个隔板,隔板将散热部划分为多个迂回且连续的液流通道,每个液流通道内设有由多个齿片并排紧密排列形成的换热区,换热区为分段设置,相邻两段换热区之间有空隔,空隔所在区域形成液体混合区,齿片顺着液流方向布置,且两两相邻的齿片之间形成过液间隙,分流结构对应设置在每个液流通道的液流入口处,且分流结构配置为将液流入口沿液流通道的宽度方向划分为多个液流引导区块以进入到液流通道内的不同位置

[0009]作为优选,每个液流入口的液流方向与液流通道的液流方向相垂直,分流结构包括排列于液流入口处的多个分流板,分流板包括一体连接的竖直段与弯折段,多个弯折段间隔排列,将液流入口划分为所述液流引导区块,竖直段将液流入口的液流划分为不同的液束,弯折段将对应的液束换向并通过对应的液流引导区块分流至液流通道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分流板上竖直段和弯折段的设置,使得液体经过分流结构时,能从液流入口处迅速转换液流方向并流入下一段液流通道,且顺着分流板的布置分流至液流通道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液体能均匀流过齿片间的过液间隙

[0010]作为优选,主板一侧连接有热管理接口,热管理接口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散热部内的进液端对应,出液口与散热部内的出液端对应,靠近热管理接口的主板一侧底部连接有下连接板,下连接板上设有两个向内倾斜下凹的空腔,两个空腔的位置与主板上的进液端和出液端的位置上下一一对应,空腔在靠近热管理接口的一侧设有与热管理接口配合的圆孔和管道下部,主板底部靠近热管理接口的一侧设有与管道下部对应的管道上部,主板与下连接板对合后,管道下部与管道上部组合成完整的管道以使热管理接口连通至对应的空腔

热管理接口和下连接板与主板之间配合组成动力电池液冷板结构,液体自热管理接口的进液口流入,经下连接板与主板共同形成的管道流入下连接板的空腔内,空腔与散热部内的进液端和出液端对应,使得液体顺利流入散热部内发挥作用,也能及时从出液口流出

[0011]作为优选,进液端和出液端为从散热部底部向内倾斜凹陷的孔状设置

进液端和出液端的孔状设置,与下连接板的两个下凹空腔配合,为液体流入和流出散热部提供入口和出口,并且倾斜凹陷的设计使得液体流入流出更加方便

[0012]作为优选,齿片形状为扁长方体,等距间隔布置在散热部内,两两相邻的齿片之间的间隙为1‑
2mm。
液体在相邻两个齿片的间隔内流动,齿片等间距的设置有助于液体在齿片间流动更均匀,传热更均匀

[0013]作为优选,分流结构

隔板和齿片的高度相同,上盖板与散热部的尺寸互相配合,上盖板的底部与齿片

分流结构和隔板无缝贴合

上盖板在散热部的上端安装好后,上盖板的底部与隔板

分流结构和齿片的上端完全贴合,保证散热部的密封性,避免液体溢出

[0014]作为优选,隔板为一整条设置在散热部内,方向上与齿片齐平,隔板的一端与散热部的内壁相连,隔板的另一端与对向内壁留有间距以使液流流入下一个液流通道,相邻两块隔板与散热部内壁的连接关系相互颠倒布置,共同形成迂回且连续的
S
形流道

相邻两块隔板的位置互相平行,且与散热部内壁的连接关系相互颠倒,使得上段与下段的液流通道之间相互连通,共同构成
S
形流道

[00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主板设有方形凹陷的散热部,在散热部的上端装有封闭的上盖板,散热部一侧设有进液端和出液端,液体由进液端进入主板,由出液端流出主板,散热部包括分流结构和多个隔板,隔板将散热部划分为多个迂回且连续的液流通道,分流结构设置在每个液流通道的液流入口处,每个液流通道内设有由多个齿片并排紧密排列形成的换热区,换热区为分段设置,相邻两段换热区的空隔形成液体混合区,液体进入散热部后经分流结构进行分流,流入对应液流通道在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并在换热区内沿齿片布置方向快速流动传热,到液体混合区进行混合后便于液体更均匀地受
热,液体着液流通道的方向
S
形地流动,液体与散热部内部结构的接触面积大,液冷板的冷却速度快传热效率高,能快速吸收动力电池使用时产生的热量,对于提升电池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到关键性作用,能满足更大功率充放电情况下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其特征是:包括主板(1)和上盖板(2),所述主板(1)设有散热部(5),散热部(5)为方形凹陷设置的腔体,上盖板(2)安装在散热部(5)的上端以将腔体封闭,所述散热部(5)一侧设有进液端(
51
)和出液端(
52
),所述散热部(5)包括分流结构(
53
)和多个隔板(
54
),所述的隔板(
54
)将散热部(5)划分为多个迂回且连续的液流通道(
541
),每个液流通道(
541
)内设有由多个齿片(
55
)并排紧密排列形成的换热区(
56
),所述换热区(
56
)为分段设置,相邻两段换热区(
56
)之间空隔(
561
),所述空隔(
561
)所在区域形成液体混合区(
57
),所述齿片(
55
)顺着液流方向布置,且两两相邻的齿片(
55
)之间形成过液间隙(
551
),所述分流结构(
53
)对应设置在每个液流通道(
541
)的液流入口(
542
)处,且分流结构(
53
)配置为将液流入口沿液流通道(
541
)的宽度方向划分为多个液流引导区块
(552)
以进入到液流通道(
541
)内的不同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其特征是:每个液流入口(
542
)的液流方向与液流通道(
541
)的液流方向相垂直,所述分流结构(
53
)包括排列于液流入口(
542
)处的多个分流板(
531
),所述分流板(
531
)包括一体连接的竖直段(
532
)与弯折段(
533
),多个弯折段(
533
)间隔排列,将液流入口(
542
)划分为所述液流引导区块(
552
),竖直段(
532
)将液流入口(
542
)的液流划分为不同的液束,弯折段(
533
)将对应的液束换向并通过对应的液流引导区块(
552
)分流至液流通道(
541
)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液冷板,其特征是:所述主板(1)一侧连接有热管理接口(4),所述热管理接口(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柯达刘树贵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柯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