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52623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30 1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其包括双气囊气管插管、压力传感器、控制主机、显示器、负压泵及痰液收集器。双气囊气管插管包括导管、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及吸引管,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一一对应连通,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的第二端均从导管的外壁引出。吸引管的第一端开设有吸引孔,吸引孔靠近第一气囊的上端面,吸引管的第二端、痰液收集器及负压泵依次连通。压力传感器设置于第二充气管内,压力传感器和显示器均与控制主机导线连接。第二气囊与第一气囊配合,能有效提高气管的封闭效果的同时,使用囊压监测技术,能间接反应胸膜腔内压,无需单独在食道内置管。在食道内置管。在食道内置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工气道是保障气道通畅的有效手段,在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极为重要。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导致气道吞咽保护能力受限,分泌物增加,上气道分泌物聚集于气管导管气囊上方,造成局部细菌繁殖,分泌物可经气囊壁与气管壁之间的皱褶、缝隙渗漏入肺部,引起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炎(VAT)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大幅度增加医疗费,严重影响重症患者的预后。气囊最基本的作用是保持声门以下的气道封闭、固定导管,从而保障正压通气的有效完成。气囊的封闭性还能预防口咽部和胃内容物误吸入肺部,减少肺部感染。为确保封闭气道防止漏气和阻止分泌物渗漏的功能,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检测必不可少,同时在临床的观察中可以看到,气囊压力的变化是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努力的强度密切相关的。因此监测气囊压力可以帮助识别人机对抗,确定压力支持水平是否恰当以及辅助脱机的判断。
[0003]现有的人工气道的气囊对气道的封闭效果不佳,存在漏气的风险,并且放置人工气道后仍需要另外放置食道管来间接反映胸膜腔的内压,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其解决了气道的封闭效果不佳以及需单独置管来检测胸膜腔内压的技术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包括:
[0008]双气囊气管插管、压力传感器、控制主机、显示器、负压泵以及痰液收集器;
[0009]所述双气囊气管插管包括导管、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以及吸引管,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间隔设置于所述导管上;
[0010]所述第一充气管和所述第二充气管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的内部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一充气管和所述第二充气管的第二端均从所述导管的外壁引出;
[0011]所述吸引管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吸引孔,所述吸引管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气囊的上端面,所述吸引管的第二端从所述导管的外壁引出,所述吸引管的第二端、所述痰液收集器以及所述负压泵依次连通;
[0012]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充气管内,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显示器均与所述控制主机导线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气囊充气后呈中空圆锥体,所述第一气囊的上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气囊的下端的内径;
[0014]所述第二气囊充气后呈中空圆柱体。
[0015]可选地,所述第二气囊位于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导管的第一端之间。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导管的第一端之间。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充气管、所述第二充气管以及所述吸引管的部分管壁均与所述导管的管壁连接。
[0018]可选地,所述控制主机通过串口连接显示器,所述显示器能够显示所述控制主机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值。
[0019]可选地,所述双气囊气管插管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与所述导管的第二端连接。
[0020](三)有益效果
[0021]吸引管的第一端靠近第一气囊的上端面,在吸引管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吸引孔,用于完全排出聚集在第一气囊的上端面上的上气道分泌物。吸引管的第二端从导管的外壁引出,吸引管的第二端、痰液收集器以及负压泵依次连通,通过负压泵产生负压,从而通过吸引管将第一气囊的上端面上的上气道分泌物抽进痰液收集器中,有效地避免了分泌物聚集在气管内造成局部细菌繁殖以及分泌物经第一气囊壁与气管壁之间的皱褶、缝隙渗漏入肺部的可能性。双气囊气管插管设置第二气囊,与第一气囊配合,能有效提高气管的封闭效果的同时,使用囊压监测技术,能间接反应胸膜腔内压,为医生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而无需单独在食道内置管。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的双气囊气管插管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的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的双气囊气管插管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0:双气囊气管插管;
[0029]1:接头;2:导管;3:第一充气管;4:吸引管;5:第二充气管;6:第一气囊;7:第二气囊;8:吸引孔;
[0030]9:显示器;10:控制主机;11:负压泵;12:痰液收集器;13: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方位名词以图2的定向为参照。
[0032]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清楚、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33]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其包括双气囊气管插管100、压力传感器13、控制主机10、显示器9、负压泵11以及痰液收集器12,其中,压力传感器13、控制主机10、显示器9和负压泵11均为常规设备。如图2所示,双气囊气管插管100包括导管2、第一气囊6、第二气囊7、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5以及吸引管4,第一气囊6和第二气囊7间隔固定套设在导管2上且靠近导管2的第一端,导管2的第一端为导管2的下端,第一气囊6和第二气囊7的内壁与导管2的外壁连接。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5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气囊6和第二气囊7的内部一一对应连通,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5的第二端均从导管2的外壁引出,便于给第一气囊6和第二气囊7充气。
[0034]具体地,第一气囊6用于密闭患者的气道,上气道分泌受第一气囊6的阻挡而聚集在第一气囊6的上端面与气管的内壁构成的容置空间内,防止上气道分泌物流入肺部,引起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如图3所示,吸引管4的第一端靠近第一气囊6的上端面,在吸引管4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吸引孔8,用于完全排出聚集在第一气囊6的上端面上的上气道分泌物。吸引管4的第二端从导管2的外壁引出,吸引管4的第二端、痰液收集器12以及负压泵11依次连通,通过负压泵11产生负压,从而通过吸引管4将第一气囊6的上端面上的上气道分泌物抽进痰液收集器12中,有效地避免了分泌物聚集在气管内造成局部细菌繁殖以及分泌物经第一气囊6壁与气管壁之间的皱褶、缝隙渗漏入肺部的可能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包括双气囊气管插管(100)、压力传感器(13)、控制主机(10)、显示器(9)、负压泵(11)以及痰液收集器(12);所述双气囊气管插管(100)包括导管(2)、第一气囊(6)、第二气囊(7)、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5)以及吸引管(4),所述第一气囊(6)和所述第二气囊(7)间隔设置于所述导管(2)上;所述第一充气管(3)和所述第二充气管(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6)和所述第二气囊(7)的内部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一充气管(3)和所述第二充气管(5)的第二端均从所述导管(2)的外壁引出;所述吸引管(4)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吸引孔(8),所述吸引管(4)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气囊(6)的上端面,所述吸引管(4)的第二端从所述导管(2)的外壁引出,所述吸引管(4)的第二端、所述痰液收集器(12)以及所述负压泵(11)依次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13)设置于所述第二充气管(5)内,所述压力传感器(13)和所述显示器(9)均与所述控制主机(10)导线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门下囊压监测及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书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