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列式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52050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串列式轧制系统能够减少最终机架出侧的板厚变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串列式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串列式轧机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已知存在通过多个机架连续地轧制金属等材料
(
以下,称为“被轧制材料”)
的冷轧

在冷轧中,以使被轧制材料的板厚成为期望的板厚的方式实施板厚控制

作为板厚控制方式,已知存在基于机架入侧的测量值来控制机架出侧的板厚的质量流
AGC。
质量流
AGC
根据机架入侧及出侧的板速度和入侧板厚来计算出侧板厚估计值,以使出侧板厚偏差成为零的方式使辊间隙或上一个上游机架的速度变化

[0003]与最终机架出侧板厚相关的板厚控制对被轧制材料的品质直接造成影响,因此是重要的

通常,与最终机架出侧板厚相关的板厚控制通过基于最终机架出侧的板厚偏差而操作最终机架的上一个上游机架的辊速度来进行

在此,“板厚偏差”是由设置于最终机架的出侧的板厚计测量出的板厚实际值与预先确定的最终机架出侧板厚目标值的偏差
>。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一种串列式轧制系统,其具有
N
座轧制机架,对被轧制材料进行连续轧制,其中
N≥3
,其特征在于,具有:最终目标质量流运算部,将在作为最终机架的第
N
机架的出侧处测量出的所述被轧制材料的速度实际值与根据所述被轧制材料的产品规格而预先确定的最终机架出侧板厚目标值相乘,来计算作为所述最终机架的出侧质量流的最终目标质量流;以及上游质量流控制部,以使第
i
机架的出侧质量流与所述最终目标质量流一致的方式,控制设置于所述第
i
机架的致动器或者设置于所述第
i
机架的上游的致动器,其中
1≤i≤N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列式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第
i
机架的所述致动器包含对工作辊速度进行控制的辊速度致动器,所述上游质量流控制部将所述最终目标质量流除以根据所述被轧制材料的产品规格而预先确定的第
i
机架出侧板厚目标值或者在所述第
i
机架的出侧处测量出的第
i
机架出侧板厚实际值,来计算第
i
机架出侧速度目标值,所述上游质量流控制部以使所述第
i
机架的出侧处的所述被轧制材料的速度实际值与所述第
i
机架出侧速度目标值一致的方式,通过所述辊速度致动器控制所述第
i
机架的工作辊速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列式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第
i
机架的所述致动器还包含控制辊间隙的辊间隙致动器,所述串列式轧制系统具有板厚控制部,所述板厚控制部以使所述第
i
机架出侧板厚实际值与所述预先确定的第
i
机架出侧板厚目标值一致的方式,通过所述辊间隙致动器控制所述第
i
机架的出侧板厚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串列式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i
机架出侧板厚实际值是基于所述第
i
机架处的辊间隙实际值以及轧制载荷实际值计算出的仪表板厚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列式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第
i
机架的所述致动器包含控制辊间隙的辊间隙致动器,所述上游质量流控制部将所述最终目标质量流除以在所述第
i
机架的出侧处测量出的所述被轧制材料的第
i
机架出侧速度实际值,来计算新的第
i
机架出侧板厚目标值,所述上游质量流控制部以使在所述第
i
机架的出侧处测量出的第
i
机架出侧板厚实际值与所述新的第
i
机架出侧板厚目标值一致的方式,通过所述辊间隙致动器控制所述第
i
机架的辊间隙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串列式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i
机架出侧板厚实际值是基于所述第
i
机架处的辊间隙实际值以及轧制载荷实际值计算出的仪表板厚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列式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第
i
机架的上游的所述致动器包含对设置于第
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手塚知幸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