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51656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及其制造方法,即使在将加热器层与具有立体形状的装饰层一起赋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电磁波透过性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作为搭载于车辆的标志
(emblem)
,在其背面侧配置用于自动驾驶等各种驾驶支援的毫米波雷达发生装置的情况下,要求毫米波顺利地透过,从而雷达发挥功能

另外,由于毫米波受到附着于标志的雪等的影响而衰减,因此为了维持性能,提出了以使雪融化等为目的而内置加热器的技术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用装饰零件及其制造方法中,出于抑制水的侵入,同时谋求毫米波的透过性能的提高的目的,公开了一种利用前基材及后基材夹住内置于车辆用装饰零件的加热器部的包括发热体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在所述结构中,在使用树脂材料成形具有向前方突出的凸部的前基材时,在所产生的成为凸部后方的部位产生由缩痕引起的凹陷,在所述凹陷与加热器部的主要部分之间产生的空隙部会使毫米波透过性能降低,鉴于此,使用基材的一部分或与基材相同的树脂材料填埋所述空隙部

更具体而言,通过注射成形而形成在后部具有凹部的透明构件,位于前基材的前表面的装饰层通过对所述透明构件进行有色层的印刷及金属层的蒸镀而形成

[0004]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车载雷达装置用雷达罩及其制造方法,其可确保装饰层的良好的视认性

提高电磁波透过性,并且可以高的热传导效率可靠地使附着于雷达罩的外表面的雪消融

具体而言,透明且具有电磁波透过性的前基材

装饰层

加热器层自表面侧依次密接地设置,以仿照前基材的背面侧的第一凹部的方式在表面侧局部突出地形成装饰层,以仿照在与第一凹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装饰层的背面侧的第二凹部的方式,在表面侧局部突出地设置有加热器层

[0005]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具有与专利文献2的车载雷达搭载用雷达罩相同的结构的车载雷达装置用雷达罩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自背面侧覆盖加热器元件的形式形成保护膜,从而在通过注射成形而在加热器层的背面侧形成后基材时等,防止加热器元件损坏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
2018

66706
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
2020

176895
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
2021

43019
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2]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产生空隙部的原因在于在具有凹凸形状的装饰部的背面嵌入成形前基材
(
树脂
)
,只要可实现不产生此种空隙部的标志的结构及制造方法则是
理想的

另外,需要透明构件的注射成形

前基材的嵌入成形

连结部的二色成形

后基材的嵌入成形等多次成形工序,在制造的工时及成本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0013]根据所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在装饰层与加热器层之间不设置空隙部或基材,通过将装饰层与加热器层密接地设置,可提高自加热器层到前基材的表面的热传导效率,并且实现成形工序的减少

然而,由于是以仿照前基材的背面侧的第一凹部的方式在表面侧局部突出地形成装饰层

以仿照在与第一凹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装饰层的背面侧的第二凹部的方式在表面侧局部突出地设置加热器层
(
即,以仿照前基材的凹部的方式使装饰层及加热器层密接地变形为凸状
)
,因此会对配设于加热器层的加热器元件附加应力
(stress)
,有可能产生加热器元件的断线或劣化

[0014]在专利文献3中,自背面侧覆盖加热器元件的保护膜的主要目的在于,在通过注射成形在加热器层的背面侧形成后基材时等,保护加热器元件的表面,而非防止伴随加热器层的立体变形所引起的加热器层的弯曲的加热器元件的断线或劣化

特别是在专利文献
2、
专利文献3中,加热器层以与透明前基材的凹部密接的方式变形

具体而言,在后基材的成形工序之前的阶段,固定有加热器元件的绝缘膜通过压空成形而以密接地仿照前基材的背面侧的凹凸形状的方式变形

其结果,加热器元件变形
(
伸长
)
为与前基材的凹部大致相同的形状,根据所述凹部的形状或深度而受到过度的伸长应力,因此可产生加热器元件的断线或劣化

[0015]本专利技术是在此种背景下完成,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及其制造方法,即使在将加热器层与具有立体形状的装饰层一起赋形
(
变形
)
的结构中,也可防止加热器元件的断线,减轻劣化

[0016]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7]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是具有电磁波透过性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包括:装饰膜;电路膜,配设有加热器元件;第一缓冲层,配置于所述装饰膜的背面与所述电路膜的前表面之间;第二缓冲层,配置于所述电路膜的背面;前基材,配置于所述装饰膜的前表面且为透明;以及后基材,配置于所述电路膜的背面

[0018]根据所述结构,配设有加热器元件的电路膜被夹持于第一缓冲层与第二缓冲层之间

由此,通过第一缓冲层及第二缓冲层,减轻附加于电路膜的加热器元件的应力

[0019]所述电路膜可由膜状树脂构件

配设于所述膜状树脂构件的加热器元件构成

由此获得膜状的加热器层

[0020]至少所述装饰膜

所述第一缓冲层

与所述电路膜的层叠体在所述标志前方的平面可具有局部地向标志前方突出的凸状部

由此,能够与电路膜及第一缓冲层一体地进行装饰膜的立体形状化

[0021]作为所述加热器元件的配线图案的一个形态,可遍及包括所述凸状部的区域的内侧的所述电路膜的大致整个区域而配置

在此种情况下,在凸状部的背后的区域,由于第一缓冲层及第二缓冲层的存在,加热器元件的变形程度被缓和

[0022]在所述结构中,可为:至少在所述凸状部的区域的内侧,所述加热器元件配设成蜿蜒的形状

由此,在电路膜的拉伸时对加热器元件的应力进一步减轻

[0023]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器元件的配线图案可避开所述凸状部的区域而配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一种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具有电磁波透过性,所述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包括:装饰膜;电路膜,配设有加热器元件;第一缓冲层,配置于所述装饰膜的背面与所述电路膜的前表面之间;第二缓冲层,配置于所述电路膜的背面;前基材,配置于所述装饰膜的前表面且为透明;以及后基材,配置于所述电路膜的背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其中所述电路膜具有:膜状树脂构件

以及配设于所述膜状树脂构件的加热器元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其中至少所述装饰膜

所述第一缓冲层

与所述电路膜的层叠体在所述标志前方的平面具有局部地向标志前方突出的凸状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其中所述加热器元件的配线图案遍及包括所述凸状部的区域的内侧的所述电路膜的大致整个区域而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其中至少在所述凸状部的区域的内侧,所述加热器元件配设成蜿蜒的形状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其中所述加热器元件的配线图案避开所述凸状部的区域而配设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其中在所述装饰膜的背面具有有色层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其中所述第一缓冲层被印刷

或涂布

或染色成预定的不透明色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其中所述第二缓冲层被印刷

或涂布

或染色成预定的不透明色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置加热器的车辆用标志,其中所述后基材被印刷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守谷成和佐野翔纪上山顺一清水信哉中岛崇
申请(专利权)人:大象科技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