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51365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和膜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发光面板例如各种电子产品屏幕中,都是由复数个微小的发光器件例如发光二极管阵列排布而成的,当发光器件的数量足够多,单点的光源发出的光就能组合成完整的画面,形成图像内容,为了防止每个发光器件发出的光过于集中导致最终形成的画面亮度差异太明显,出现光点或光晕,需要在面板内进行混光

[0003]目前,液晶显示已经成为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

由于液晶不发光,需要背光提供照明光线

背光模组的亮度

色度

体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显示器的性能

显示产品薄型化已经成为流行趋势,这就要求背光模组最大程度地减少厚度

[0004]然而,现有直下式
LED
背光模组通常采用二次透镜混光以减少混光距离
(Optical Distance

OD)。
但对于超薄背光模组
(

OD
小于
3mm)
和大距高比
(distance

height ratio

DHR)
的应用,二次透镜很难在较小的混光距离下满足均匀性要求

目前背光模组中使用的扩散膜主要是基于扩散粒子的,对于超薄背光模组,则很难在较小的混光距离下形成均匀的照面光源

[0005]故而,需要设计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用于在低混光距离和大距高比的背光模组中增加出光的均匀度,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背光模组结构在低混光距离和大距高比下出光均匀度差的技术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和膜层

[0008]其中,基板上阵列布置有发光单元;膜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膜层上设置有匀光图案,所述匀光图案与所述发光单元相对设置;并且,所述匀光图案与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射光束在所述膜层上的投影相重叠,所述匀光图案包括有多个反光单元

[0009]在本专利技术一示例中,所述匀光图案围绕所述投影的中心分为
N
个同心区域,所述出射光束投影至每个所述同心区域的光通量相等

[0010]在本专利技术一示例中,每个所述同心区域包括有多个所述反光单元,其中,所述膜层围绕所述匀光图案划定非匀光图案的预设区域,各个所述同心区域
R
i
中布置所述反光单元的密度
p
i
基于所述预设区域透射所述出射光束的平均照度
E

确定,所述密度
p
i
为第
i
个所述同心区域中多个所述反光单元的面积占比,且
1≤i≤N。
[0011]在本专利技术一示例中,多个所述反光单元按照对应所述密度
p
i
在对应所述同心区域中随机分布或环绕所述投影中心分布

[0012]在本专利技术一示例中,所述匀光图案中,划分所述同心区域的数量为
10

30


[0013]在本专利技术一示例中,所述反光单元的外径为
10

30
μ
m。
[0014]在本专利技术一示例中,所述反光单元的外径为
15
μ
m。
[0015]在本专利技术一示例中,所述反光单元的形状为三角形

矩形

六边形或圆形

[0016]在本专利技术一示例中,所述膜层的材料为玻璃或有机玻璃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任一项示例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膜层背离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

[0018]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在出光侧的膜层上设置有匀光图案,匀光图案与基板上的发光单元对应设置并与发光单元出射光束在膜层上的投影相重合,匀光图案通过设有的多个反光单元调节自身围绕投影中心各同心区域的透射率,以使出射光束透过各同心区域出射的照度趋于一致,从而在不增添膜层厚度的前提下提升背光模组出光的均匀度,进而实现背光模组在低混光距离和大距高比下的高均匀度出光

所以,本专利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使用意义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现有技术未添加膜层时背光模组中单光源的发光曲线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匀光图案的分区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匀光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出射光的仿真照度图

[0025]元件标号说明
[0026]100、
基板;
110、
发光单元;
200、
膜层;
210、
匀光图案;
211、
反光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与功效

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还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0028]须知,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9]如图1所示,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中,发光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阵列布置有发光单元;膜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膜层上设置有匀光图案,所述匀光图案与所述发光单元相对设置;其中,所述匀光图案与所述发光单元的出射光束在所述膜层上的投影相重叠,所述匀光图案包括有多个反光单元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图案围绕所述投影的中心分为
N
个同心区域,所述出射光束投影至每个所述同心区域的光通量相等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同心区域包括有多个所述反光单元,其中,所述膜层围绕所述匀光图案划定非匀光图案的预设区域,各个所述同心区域
R
i
中布置所述反光单元的密度
p
i
基于所述预设区域透射所述出射光束的平均照度
E

确定,所述密度
p
i
为第
i
个所述同心区域中多个所述反光单元的面积占比,且
1≤i≤N。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奇斌曾佳文吕国强王梓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