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晋辉专利>正文

一种树脂灌注机的灌注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0956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树脂灌注机灌注头,包括:进料装置,内置活塞的灌注筒;自进料装置进入筒内的物料被活塞推动经灌注口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口是在活塞移动的轴线方向上,于灌注筒的活塞前进方向的一端连接一段截面缩小的直筒,且内置小活塞;具有以下动作步骤:所述活塞和小活塞均回缩;所述活塞和小活塞同时前进,直至灌注筒的端部;所述小活塞继续前进,直至所述直筒的出口。该设计可有效改善在树脂灌注机灌注头的树脂残留情况,以及消除由于树脂残留而不及时清洗,引起堵塞和灌注量的波动,影响正常工作和产品质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诸如树脂灌封式电容器的树脂灌注机,尤其涉及其灌注 头的结构和动作过程,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可属于B29C41/34。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用于制造金属膜电容器的树脂灌注机,是把预先混合了固化剂的树脂送入 一个筒状内置活塞的灌注头再注往工件。树脂通常有相当的粘度且易于固化,其由筒内的 活塞推动经筒前端的开口——灌注口推出后,往往在筒内壁,尤其是灌注口有粘挂残留,如 不及时清洗即固化,引起堵塞和灌注量的波动,影响正常工作和产品质量,严重时只好更换 灌注头,带来很大麻烦,是由来已久未有效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树脂灌注机的灌注头,其可以克服背景 技术所述传统树脂灌注机灌注头的残留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树脂灌注机灌注头,包括进料装置,内置活塞的灌注 筒;自进料装置进入筒内的物料被活塞推动经灌注口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口是在 活塞移动的轴线方向上,于灌注筒的活塞前进方向的一端连接一段截面缩小的直筒,且内 置小活塞;具有以下动作步骤——所述活塞和小活塞均回缩;——所述活塞和小活塞同时前进,直至灌注筒的端部;——所述小活塞继续前进,直至所述直筒的出口。该巧妙设计的小活塞及其动作步骤可以达到——所述活塞和小活塞均回缩时,让出用于进料的容纳腔,以便来自进料机构的 物料进入;—所述活塞和小活塞同时前进,直至灌注筒的端部,推动容纳腔内的物料经直 筒推出;—所述小活塞继续前进,直至所述直筒的出口,推走粘挂于直筒内壁的物料。这样,每1灌注周期之后,即把粘在灌注头内壁,尤其是灌注口——所述直筒内壁 的物料推出,有效改善在树脂灌注机灌注头的树脂残留情况,以及消除由于树脂残留而不 及时清洗,引起堵塞和灌注量的波动,影响正常工作和产品质量的问题。其典型设计是——所述灌注筒为一轴线垂直的大圆筒(1);——所述灌注口为连接大圆筒⑴底端且在同一轴线的小圆筒(2);——所述活塞为以所述轴线为轴的圆环柱形的大活塞(3),其外圆柱面贴靠大圆筒(1)内壁圆柱面,其内圆柱面(30)与所述小圆筒(2)内壁圆柱面(20)平齐;—所述小活塞(10)为圆柱形,其外圆柱面(100)贴靠所述活塞的内圆柱面(30)或/和小圆筒(2)内壁圆柱面(20);——还包括沿所述轴线固定于大圆筒(1)上部的第1动力滑杆(5),其运动部(6) 向下连接所述大活塞(3);——还包括沿所述轴线固定于所述大活塞(3)的第2动力滑杆(8),其运动部(9) 向下连接所述小活塞(10);——进料装置连接于大圆筒(1)下部侧壁,该进料装置最好是以水平 方向为轴线 伸出一与其贯通连接的进料圆筒(12),固定于圆筒(12)端部的进料动力滑杆(13)的运动 部(14)连接进料活塞(15),且当动力滑杆运动部(14)伸出时,把进料活塞(15)推向所述 贯通的开口(11);于进料圆筒(12)的侧壁和活塞(15)移动行程中途位置开设多个进料口 (16,17)。实施以下动作步骤第1工作步骤第1动力滑杆运动部(6)、第2动力滑杆运动部(9)和进料动力滑 杆运动部(14)均处于伸出位置;进料活塞(15)推至所述开口(11);大活塞(3)推至大圆 筒⑴的最底部,把开口(11)封闭;小活塞(10)推至小圆筒(2)的下开口 ;第2工作步骤进料动力滑杆运动部(14)回缩,传动进料活塞(15)退至第进料口 (16,17)之后;第3工作步骤第1动力滑杆运动部(6)回缩,传动大活塞(3)和小活塞(10)同 时提升,大活塞⑶提升至开口(11)之上,且让出圆环柱形腔体(21),小活塞(10)的下沿 盖于小圆筒(2)的上开口 ;接着,进料动力滑杆运动部(14)再次伸出,把进料活塞(15)推 至所述开口(11),把开口(11)封闭;第4工作步骤第2动力滑杆运动部(9)回缩,提升小活塞(10)开启小圆筒(2) 的上开口 ;第5工作步骤第1动力滑杆运动部(6)再次伸出,同时推动大活塞(3)和小活塞 (10)向下,直至大圆筒(1)的最底部;第6工作步骤第2动力滑杆运动部(9)再次伸出,推动小活塞(10)向下进入小 圆筒(2)内,直至其下开口。各工作步骤作用如下第1工作步骤每1灌注周期的结束/初始状态;第2工作步骤进料圆筒(12)让出用于容纳进料的腔体(18),同时开口(11)被 封闭,避免物料进入大圆筒(1)。采用多个进料口分别用于接收各种纯物料(例如树脂和固 化剂),在腔体(18)内进行混料,有利于更准确稳定的进料、配料,以及改善传统技术进料 口的挂料粘结的问题。进料活塞(15)的运动有混料作用,为此,可进一步设计活塞(15)在 开口(11)仍被封闭的情况下往复运动数次;第3工作步骤进料圆筒(12)内的混料被推入大圆筒(1)的底部的圆环柱形腔体 (21),同时小活塞(10)的下沿盖住小圆筒(2)的上开口,避免物料直接进入小圆筒(2)排 出;第4工作步骤小活塞(10)上提,开启小圆筒(2)的上开口,物料得以进入小圆筒 (2)排出;第5工作步骤大活塞⑶和小活塞(10)同时向下,直至大圆筒⑴的最底部;把大圆筒(1)内的所有物料完全排出,并刮净其内壁,消除残留;第6工作步骤小活塞(10)向下进入小圆筒(2)内,直至其下开口,刮净其内壁, 消除残留。为加强混料效果,还可设计在第5工作步骤之前,让大活塞(3)先往复运动数次。各动力滑杆可视情况采用电动或气动元件。 对混料要求不高时,也可设计在于大圆筒(1)的下部侧壁直接斜向上伸出多个加 料口,省去进料圆筒(12)、固定于圆筒(12)端部的进料动力滑杆(14)及其运动部所连接的 进料活塞(15)等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灌注头第1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灌注头第2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灌注头第3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灌注头第4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灌注头第5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灌注头第6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灌注头第1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灌注头第2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灌注头第3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灌注头第4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灌注头第5工作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如图1 6所示。包括——灌注筒1,为一轴线垂直的大圆筒;——灌注口 2,为连接灌注筒1底端且在同一轴线的小圆筒;——位于灌注筒1内且在同一轴线上的大活塞3,大活塞3为具有内圆柱形空腔4 的圆环柱形,其外圆柱面贴靠灌注筒1的内壁圆柱面,内圆柱面30与所述灌注口 2的内壁 圆柱面20平齐(参见图3);—小活塞10为圆柱形,其外圆柱面100贴靠大活塞3的内圆柱面30或/和灌 注口 2内壁圆柱面20 (参见图3);——沿所述轴线,固定于灌注筒1上部的第1动力滑杆5,其运动部6向下连接一 支架7,支架7向下连接大活塞3;——沿所述轴线,固定于所述大活塞3的第2动力滑杆8,其运动部9向下连接所 述小活塞10 ;——以水平方向为轴线,于灌注筒1的下部侧壁伸出一与其贯通连接的进料筒 12,固定于进料筒12端部的进料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树脂灌注机灌注头,包括:进料装置,内置活塞的灌注筒;自进料装置进入筒内的物料被活塞推动经灌注口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口是在活塞移动的轴线方向上,于灌注筒的活塞前进方向的一端连接一段截面缩小的直筒,且内置小活塞;具有以下动作步骤:--所述活塞和小活塞均回缩;--所述活塞和小活塞同时前进,直至灌注筒的端部;--所述小活塞继续前进,直至所述直筒的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晋辉
申请(专利权)人:蒋晋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