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浸体系喷-滴复合式智能布液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50901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堆浸体系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矿溶浸开采
,特别是指一种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矿产资源具有贫矿多

富矿少的突出特征,次生伴生情况严重,常规采选成本高,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
30


对此,针对以低品位硫化铜矿为代表难采

难选矿物的高效矿石堆浸技术,被广泛应用至美国

加拿大

智利和中国等矿业大国,实现低品位矿产资源的高效浸出开发,建立了紫金山金铜矿堆场

德兴铜矿堆场等工业案例

[0003]溶浸液,是堆浸体系内浸矿菌定殖

金属离子

可溶性氧和热量传递的重要媒介,通常采用喷淋作业

滴灌作业或喷淋

滴灌作业形式开展布液,这个干矿石与溶液接触的过程,又可称为矿床润湿过程

研究证实,堆内溶浸液量随喷淋强度的增加而上升,停止喷淋后矿堆内部仍存有溶浸液滞留,无法完全从矿堆内部排出,即存在一定的渗流迟滞行为,大部分液体流动在灌溉点正下方的区域中,在矿堆液体含量最低的区域中几乎没有发生液体交换,主要为毛细作用,限制了浸矿菌增殖,矿物浸出率最低

因此,矿堆喷淋布液方式,直接影响着矿堆内部溶浸液渗流行为与矿物浸出效率

[0004]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针对喷淋模式

管网布设与自适应调控技术开展了优化提升,但矿堆持液行为与浸矿效率提高有限

综合研究现状进展,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
单一喷淋作业溶浸液蒸发量

消耗量大

溶液喷淋头通常位于矿堆上表面
0.5

2.0
米处,在持续日晒

降雨

大风等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下,堆场喷淋作业过程会有显著损耗,大量溶浸液未参与反应便被排出矿堆或蒸发;
2)
单一滴灌作业效率偏低,容易催生矿堆钝化板结

滴灌作业过程溶液流动缓慢,多以滴灌口为中心,开展横向和纵向的毛细渗透,这有利于开展充分的化学反应,但溶浸液流动慢,容易导致局部板结严重且难以满足浸矿结束后快速排液的要求;
3)
喷淋

滴灌作业协同性差,依赖人工经验调节

由于无法高效智能协同,喷淋和滴灌作业过程相对独立,缺乏关联,极易导致溶液量过高或过低

特别在溶液过高时,矿堆内部极易催生大量的溶浸液优势流动,长期以来难以实现有效调控

对此,亟待创新一种堆浸体系喷滴复合式智能布液系统与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喷淋

滴灌作业协同性差,极易导致溶液量过高或过低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在矿堆所在区域的地形高处布设的上位池,以及在矿堆所在区域的地形低处布设的下位池;
[0008]所述矿堆顶部交叉铺设多根堆顶管线,所述矿堆堆侧布设多根堆侧管线;每一根
所述堆顶管线上安设多个滴灌口,每一根所述堆侧管线上安设多个滴灌口;
[0009]所述上位池通过布液管路连通多根所述堆顶管线,所述上位池通过布液管路连通多根所述堆侧管线;在所述矿堆顶部,所述布液管路上安设多个喷淋头;
[0010]所述矿堆底部铺设防渗漏底垫,所述防渗漏底垫上设有集液渠,所述集液渠连通所述下位池;
[0011]所述下位池通过集液管路连通所述上位池,所述集液管路上设置单向泵,用于将所述下位池中的溶浸液送入所述上位池

[0012]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智能管控平台

工业蠕动泵

流量阈阀

电控阀门和浓度阈阀,
[0013]所述布液管路上设置所述工业蠕动泵,用于将所述上位池中的溶浸液送入多根所述堆顶管线上的滴灌口

多根所述堆侧管线上的滴灌口,以及送入所述布液管路上的多个喷淋头;
[0014]在所述矿堆顶部,所述布液管路上设置布液管路阀,用于控制所述布液管路中的溶浸液进入多根所述堆顶管线

多根所述堆侧管线,以及所述喷淋头;所述电控阀门连接所述布液管路阀和所述喷淋头;
[0015]所述浓度阈阀设置在所述集液渠连通所述下位池的集液管路上,所述工业蠕动泵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所述电控阀门连接所述流量阈阀,所述流量阈阀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所述浓度阈阀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所述单向泵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

[0016]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矿堆内部安设持液监测传感器,所述持液监测传感器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
[0017]所述持液监测传感器的测量端头距离所述矿堆顶部表面2米,用于监测所述矿堆的持液率

[0018]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分流输液管路,所述布液管路经所述分流输液管路连通多根所述堆侧管线

[0019]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渗漏底垫为多层底垫,包括自上而下铺设的高密度聚乙烯垫

第一黏土层

砾石排水层和第二黏土层

[0020]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垫的厚度为
2.0mm
,所述第一黏土层的厚度为
80mm
,所述砾石排水层的厚度为
20mm
,所述第二黏土层的厚度为
40mm。
[0021]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头的渗透范围半径至少
2.8
米,所述滴灌口的渗透范围半径至少
0.7


[002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方法,所述方法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系统进行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包括如下方法步骤:
[0023]S1、
筑堆阶段:
[0024]铺设防渗漏底垫,包括自上而下铺设高密度聚乙烯垫

第一黏土层

砾石排水层和第二黏土层;所述防渗漏底垫上开设集液渠;
[0025]将一定尺寸的破碎矿石或制粒颗粒倾倒至防渗漏底垫上,平整后得到矿堆,所述矿堆内部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在矿堆所在区域的地形高处布设的上位池,以及在矿堆所在区域的地形低处布设的下位池;所述矿堆顶部交叉铺设多根堆顶管线,所述矿堆堆侧布设多根堆侧管线;每一根所述堆顶管线上安设多个滴灌口,每一根所述堆侧管线上安设多个滴灌口;所述上位池通过布液管路连通多根所述堆顶管线,所述上位池通过布液管路连通多根所述堆侧管线;在所述矿堆顶部,所述布液管路上安设多个喷淋头;所述矿堆底部铺设防渗漏底垫,所述防渗漏底垫上设有集液渠,所述集液渠连通所述下位池;所述下位池通过集液管路连通所述上位池,所述集液管路上设置单向泵,用于将所述下位池中的溶浸液送入所述上位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智能管控平台

工业蠕动泵

流量阈阀

电控阀门和浓度阈阀,所述布液管路上设置所述工业蠕动泵,用于将所述上位池中的溶浸液送入多根所述堆顶管线上的滴灌口

多根所述堆侧管线上的滴灌口,以及送入所述布液管路上的多个喷淋头;在所述矿堆顶部,所述布液管路上设置布液管路阀,用于控制所述布液管路中的溶浸液进入多根所述堆顶管线

多根所述堆侧管线,以及所述喷淋头;所述电控阀门连接所述布液管路阀和所述喷淋头;所述浓度阈阀设置在所述集液渠连通所述下位池的集液管路上,所述工业蠕动泵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所述电控阀门连接所述流量阈阀,所述流量阈阀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所述浓度阈阀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所述单向泵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矿堆内部安设持液监测传感器,所述持液监测传感器连接所述智能管控平台;所述持液监测传感器的测量端头距离所述矿堆顶部表面2米,用于监测所述矿堆的持液率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分流输液管路,所述布液管路经所述分流输液管路连通多根所述堆侧管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漏底垫为多层底垫,包括自上而下铺设的高密度聚乙烯垫

第一黏土层

砾石排水层和第二黏土层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垫的厚度为
2.0mm
,所述第一黏土层的厚度为
80mm
,所述砾石排水层的厚度为
20mm
,所述第二黏土层的厚度为
40mm。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头的渗透范围半径至少
2.8
米,所述滴灌口的渗透范围半径至少
0.7

。8.
一种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系统进行堆浸体系喷

滴复合式智能布液,包括如下方法步骤:
S1、
筑堆阶段:铺设防渗漏底垫,包括自上而下铺设高密度聚乙烯垫

第一黏土层

砾石排水层和第二黏土层;所述防渗漏底垫上开设集液渠;将一定尺寸的破碎矿石或制粒颗粒倾倒至防渗漏底垫上,平整后得到矿堆,所述矿堆
内部安设持液监测传感器;
S2、
铺管阶段:在矿堆所在区域的地形高处布设的上位池,在矿堆所在区域的地形低处布设的下位池;所述矿堆顶部交叉铺设多根堆顶管线,所述矿堆堆侧布设多根堆侧管线;每一根所述堆顶管线上安设多个滴灌口,每一根所述堆侧管线上安设多个滴灌口;所述上位池通过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雷鸣尹升华闫泽鹏成亮陈威李希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