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峡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苔藓培养基质以及苔藓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5050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4 1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苔藓培养基质以及苔藓培育方法,利用黄棕壤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苔藓培养基质以及苔藓培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苔藓培育
,具体涉及一种苔藓培养基质以及苔藓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底泥是江河

湖泊

水库和海湾等水体底部长期积存的沉积物,是水体多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污染物在广泛空间和长久时间内的聚集处

底泥是由黏土

粉砂

砂子

有机物或各种矿物组成,组成范围变化较大,可以有纯矿物组成,也可以由有机物为主组成

河道底泥中污染物的形成原因和污染北京有两个方面:
[0003](1)
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

废水排放

雨水淋溶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且逐渐富集,是河道底泥收到污染;
[0004](2)
沿河污水泵站溢流排放

河道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排放

生产企业工业污水的大量侵入,使河道底泥受到严重的污染

[0005]当外污染源得到控制以后,一旦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沉积在底泥中的氮磷营养元素

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会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水体,影响上覆水体的水质,形成二次污染

此外底泥是底栖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实物来源,污染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生物产生致命毒害作用,并通过生物富集

食物链放大等过程进一步影响陆地生物和人类健康

而随着截污工程的引入,底泥的二次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底泥疏浚工程技术广泛应用的问题,因此对底泥的处理和处置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0006]目前污染底泥处理和处理技术的选择应该遵循减量化

稳定化

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而国内外对底泥的处置方法主要包括原位处置方法和异位处置方法,其中原位处置方法主要有物理治理技术

化学治理技术和生物

生态治理技术,来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转化

分解,降低毒副作用;异位处置方法包括海洋投弃

卫生填埋

堆肥农用

焚烧以及资源化利用,而其中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制造砖瓦

陶粒

回填土

水泥

混凝土骨料等建筑材料,多孔性水处理填料,制取燃气燃油

获取电力等资源

由底泥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底泥的出路问题,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了广泛关注的技术

[0007]中国专利
CN103864404B
公开了一种利用石英砂尾矿和污泥制作的陶粒及其制备方法,其利用河道底泥

污泥

石英砂尾矿粉以及原料助剂经烧制得到陶粒,得到的陶粒可以用于建筑陶瓷生产

中国专利
CN115340269A
公开了一种农村河道底泥固化调理及资源化利用方法,其将刚疏浚的河道底泥堆放

自然干化脱水,然后掺入富含果胶的植物材料及就地可取材料,搅拌均匀后用于河道边坡固化

园林绿化,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中国专利
CN113429236A
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资源化利用的处置方法,其将黒臭底泥与废弃物颗粒混合后高温热裂解碳化,然后用硫酸铵处理后与磷酸二氢钾

海藻酸钠和木醋液混合制备得到底泥炭基肥,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缓释性,从而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0008]传统草灌植被护坡拥有很强的固土

减流

减侵效益,但修复初期植被根系脆弱

覆盖物少,其保水保温

减侵能力尚很薄弱,边坡基质极易流失

因此,如何减轻边坡表层土
壤的侵蚀至关重要

除加强基质自身的强度外,探寻一种植被覆盖层能长期保护坡面,是今后边坡植被修复的发展方向

而苔藓结皮作为连接土壤

植被的界面层,具有致密

蓬松的结构特性,能有效抵御雨后径流的冲刷,减轻土壤侵蚀率,且其致密性可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流失,具有良好的保温

保水能力,是护坡植被的良好选择

但是,自然状态下的苔藓演替过程缓慢,易受环境因子影响和约束,难以满足生态修复领域的巨量需求

[0009]因此将底泥进行处理后作为植物的培养基质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生态

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10]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苔藓培养基质以及苔藓培育方法,利用黄棕壤土

粘合剂

有机物料

树脂
、pH
调节剂

微生物菌剂以及生物有机肥对河湖底泥进行改良,从而制备得到一种高强度

保水保温且具有抗冲刷能力的苔藓培养基质,为植被的生长

定居

拓殖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从而实现苔藓的人工培育,打破了自然状态下的环境因子的制约

限制,解决了结皮演替过程缓慢的问题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苔藓培养基质,含有以下重量份原料:河湖底泥
45

55


黄棕壤土
55

65


粘合剂4‑8份

有机物料2‑8份

树脂
0.3

0.6

、pH
调节剂3‑6份

微生物菌剂
0.2

0.6


生物有机肥
1.2

2.4


[0012]优选的,所述河湖底泥来自河湖清淤工程,其中含有砂粒
51


粉粒
31
%,含水量
≤10
%;经阳光暴晒和
105℃
烘箱烘干灭菌处理而得

[0013]优选的,所述粘合剂由水泥和黄原胶按照质量比为9:1混合而得

[0014]优选的,所述水泥为硅酸盐水泥,强度为
P.O 42.5。
[0015]优选的,所述有机物料由稻壳和锯末按照质量比为1:1混合,并经过高锰酸钾浸泡...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苔藓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苔藓培养基质含有以下重量份原料:河湖底泥
45

55


黄棕壤土
55

65


粘合剂4‑8份

有机物料2‑8份

树脂
0.3

0.6

、pH
调节剂3‑6份

微生物菌剂
0.2

0.6


生物有机肥
1.2

2.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苔藓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湖底泥来自河湖清淤工程,其中含有砂粒
51%、
粉粒
31%
,含水量
≤10%
;经阳光暴晒和
105℃
烘箱烘干灭菌处理而得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苔藓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由水泥和黄原胶按照质量比为9:1混合而得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苔藓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硅酸盐水泥,强度为
P.O 42.5。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苔藓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物料由稻壳和锯末按照质量比为1:1混合,并经过高锰酸钾浸泡

蒸馏水洗涤

烘干灭菌制备而得,其中有机物料的长度为
2.5

5mm。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苔藓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
pH
调节剂为磷石膏

硫酸亚铁以及硫磺按照质量比为5:1:2混合制备而得,其中磷石膏

硫酸亚铁以及硫磺均为粒径<
0.25mm
的粉末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苔藓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剂由枯草芽孢杆菌

淡紫拟青霉和巨大芽孢杆菌按照质量比为
20:7:22
混合而成,有效活性菌落数大于1×
108CFU/g。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苔藓培养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黄棕壤土的粒径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书星夏栋宋亮刘芳马佳鑫艾尚进刘黎明许文年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