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0215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上端部,周围被注入混凝土(5),该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具备:六面体形状的格子体(2),将钢骨组合为格子状,具有六个面;以及箱板(3),固定于格子体(2),覆盖除了向下的一个面之外的其他5个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尤其涉及用于构筑电梯升 降路的最上端部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
技术介绍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电梯升降路的最下端部的底坑为通过现场 施工(現埸打6 )来形成钢筋混凝土的壁体和底盘。这种钢筋混凝土的壁体和底盘如下地 形成将多个模架板组合而形成模架板列,并在该模架板列所包围的部分中注入混凝土。在这种电梯升降路中,最上端部与最下端部同样地形成,对钢筋混凝土的壁体和 顶盘进行现场施工。专利文献1 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3078195号公报(JP U3078195)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梯升降路的形成方法中,需要在混凝土干燥之后 取下模架板这种操作,为了取下模架板而花费大量时间和工夫。并且,在混凝土干燥之前不能够取下模架板,而且要在取下了模架板之后向电梯 升降路内进行各种电梯用部件的安装,电梯的设置操作所需要的期间变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 构筑用模架单元,能够不花费时间和工夫地进行电梯升降路的最上端部的构筑。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为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设置在电梯升降 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上端部,周围被注入混凝土,其具备六面体形状的格子体,将钢骨组合 为格子状,具有六个面;和箱板,固定于上述格子体,覆盖除了向下的一个面之外的其他5 个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在注入混凝土而构筑电梯升降路的最上端部的情况下, 不产生在电梯升降路的最上端部的内侧注入了混凝土后取下模架板这种操作。因此,能够 减少用于构筑电梯升降路的最上端部所需要的时间和工夫。结果,电梯的设置操作所需要 的期间缩短。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一部分的立 体图。图2是表示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上端部、周围被注入了混凝土的电 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纵向截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上端部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 筑用模架单元、以及设置在其周围的模架板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上端部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以及注入在其周围的混凝土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1)根据图1以及图2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 构筑用模架单元1由格子体2和箱板3形成,该格子体2为六面体形状,将钢骨组合为格子 状,具有六个面;该箱板3固定于格子体2,覆盖处理向下的一个面(下面)的其他5个面 (4个侧面和1个上面)。作为箱板3,例如使用铁板、石膏板、轻量混凝土板等。并且,箱板3向格子体2的 固定例如使用螺栓或铆钉等。如图2所示,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设置在设置电梯的施工现场 所形成的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上端部。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上端 部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使用螺栓或铆钉固定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 井4周围的构造物上。然后,通过向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的周围注入混 凝土 5,由此构筑电梯升降路的最上端部。并且,在构筑该电梯升降路的最上端部时,不需要在构筑以往的电梯升降路的最 下端部时使用的模架板。因此,不会产生在注入了混凝土之后取下模架板这种操作。因此,能够减少用于构筑电梯升降路的最上端部所需要的时间和工夫。结果,电梯 的设置操作所需要的期间缩短。(实施例2)根据图3至图5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另外,在实施例2以及以下说明的其他 实施例中,对于与之前说明了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 略重复的说明。实施例2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1的电 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相同。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在电梯升降路最上端 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上形成有开口 6 ;以及安装有封闭该开口 6的、能够取下的取下用箱 板7。开口 6形成在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的箱板3上。并且,在将电 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设置到了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上端部的情 况下,在与某层地面上设置的电梯乘梯间8正对的位置上形成开口 6。作为取下用箱板7,例如使用铁板、石膏板、轻量混凝土板等。并且,取下用箱板7 向箱板3的安装例如使用螺栓或铆钉等。在电梯乘梯间8的顶部设置有模架板9,形成注入用于形成电梯乘梯间8的顶8a 的混凝土的区域。在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向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上端部的设置结束,且对电梯乘梯间8的顶部使用模架板9的混凝土注入区域的形成结束后,进 行混凝土 5的注入。图5表示注入混凝土 5、在注入的混凝土干燥后取下模架板9、并且取 下了取下用箱板7的状态。在这种构成中,在电梯的设置操作结束、电梯的运行开始的情况下,开口 6作为从 电梯乘梯间8向轿厢进行乘降的电梯乘降口使用。在进行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A的设置操作、以及混凝土 5的注入 操作等电梯的设置操作的期间,开口 6被取下用箱板7封闭。因此,在电梯的设置操作中, 能够防止发生操作员从开口 6向电梯升降路内跌落的事故,并且能够防止灰尘或垃圾从开 口 6进入电梯升降路内。(实施例3)根据图6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实施例3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1的电 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相同。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对于电梯升降路最上 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B,在将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设置到电梯升降路 构筑用竖井4的最上端部之前,预先安装起重用起吊基部(吊元)10。起重用起吊基部10由固定在格子体2的上端部的钢骨制的梁10a、以及固定在梁 IOa上的金属制的钩挂部IOb形成。起重用起吊基部10向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 单元IB的安装,例如在制造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的工厂内进行。在将作为向电梯升降路内设置的电梯用部件的导轨等吊起的情况下,使用起重用 起吊基部10,例如将用于吊起电梯用部件的滑轮钩挂在钩挂部IOb上。在这种构成中,在电梯升降路完成并在电梯升降路内设置电梯用部件的情况下, 能够使用起重用起吊基部10来吊起电梯用部件。并且,在将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设置到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 井4的最上端部之前,该起重用起吊基部10被安装到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 IB上。因此,在将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设置到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 4的最上端部之后,不需要在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B上设置起重用起吊基 部这种操作。(实施例4)根据图7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实施例4的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C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1的电 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1相同。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在电梯升降路最上端 部构筑用模架单元IC被设置到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4的最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升降路最上端部构筑用模架单元,设置在电梯升降路构筑用竖井的最上端部,周围被注入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具备:  六面体形状的格子体,将钢骨组合为格子状,具有六个面;以及  箱板,固定于上述格子体,覆盖除了向下的一个面之外的其他5个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野靖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