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连接器流阻优化及测试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9679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4 1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流体连接器流阻优化及测试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体连接器流阻优化及测试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流体力学
,特别涉及一种流体连接器流阻优化及测试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行业微小化

高功率化发展,液冷散热方式使用的越来越多

基于模块化

集成化的设计理念发展,用液模块之间需快速互连,流体快速连接装置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

为减少流体连接器的体积重量,流体连接器的流动截面很小,当流速较大时流阻会很大,会造成系统供液压力很大,增大供液系统体积和重量,且会对用液模块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需对流道阻力特性进行优化,减少流动阻力,在同尺寸下增加流量适用范围,取得良好的流量流阻特性,满足使用需求

由于流体连接器流道截面多变,难以准确建立流阻数学模型对流阻进行优化,一般依靠经验值进行理论计算,然后采用仿真手段进行校验,准确度不高

[0003]目前市场流体连接器,因为流阻未经优化,流阻偏大,对最大流速和体积流量有限制,最大流速一般为
5m/s
,对应流阻一般在
0.03

0.035Mpa
之间,流速超过
5m/s
,流阻会剧增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流道复杂,难以准确建立模型对流阻进行优化,造成流体连接器流阻大,供液系统压力大的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流体连接器流阻优化及测试方法,包括:变截面复杂流道流体连接器流阻模型建立方法;流体连接器流阻仿真优化设计方法;快速连接模块化便携式流量流阻特性测试方法

[0006]可选的,步骤1,建立变截面复杂流道流体连接器流阻模型,包括:
[0007]步骤
1.1
,对流体连接器流道进行分段:
[0008]根据流体连接器插头

插座插合状态流道通路结构特征及入口

出口流动特性,对流道进行分段,将流道分为入口段,内部流道段,出口段;其中,入口段为入口流体至流道入口截面;出口段为流道出口截面至流速恢复区域,内部流道根据流体连接器结构分为插头流道区域,连通重合区域,插座流道区域

[0009]步骤
12
,分段建立流阻模型

根据流体流动特征,确定各段流动阻力公式

[0010]步骤
121
,确定入口段流阻
P1:
[0011]根据入口段的流动特征,来流流体至流道入口截面的压力视为均匀,进入流道时,由于自由流动区域改变,流体产生收缩,造成压降,入口段流阻
P1通过以下方法确定:
[0012][0013]式中:
K
c
为入口压力损失系数,
σ
为最小流体面积和前端面积的比值,
G
为内部质量流速;
ρ1为流道入口截面处的流体密度;
g
c
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比例常数;
[0014]步骤
122
,确定内部流道流阻
P2:
[0015]流体连接器内部流道结构,分为三段计算流阻,第一段为插头流道区域,流阻为
P
21
,包括流体连接器插头衬套

阀芯

壳体内表面;第二段为连通重合区域,流阻为
P
22
,包括插头阀芯及插座阀芯外表面与插头

插座壳体内表面;第三段为为插座流道区域,流阻为
P
23
,包括插座阀芯;
[0016]P2=
P
21
+P
22
+P
23
ꢀꢀ
(3)
[0017]对流道流体微元体进行受力分析:
[0018][0019]式中:
τ
w
为流道内表面摩擦切应力,
C
是流道湿周,
ρ
是局部流体密度,
A0为流通面积,
x
为流体连接器流道轴向方向;
[0020]摩擦因子
f
为壁面切应力与单位体积动能的比值:
[0021][0022]流道流体流通水力半径:
[0023][0024]压力梯度:
[0025][0026]从入口到出口对压力梯度进行积分,得到内部流道流阻
P2:
[0027][0028]式中,
i
为下标,取值
1、2、3、4

L1、L2、L3分别为第一



三段流道特征长度;
r
h1
、r
h2
、r
h3
分别为第一



三段流道水力半径;
ρ
i

Ρ
i

i

1、2、3、4
分别为第一段流道入口

第二段流道入口

第三段流道入口

第三段流道出口截面流体平均密度

压力;对于不可压缩流体:流体密度
ρ1=
ρ2=
ρ3=
ρ4=
ρ
,则:
[0029][0030]步骤
123
,确定出口段流阻
P3:
[0031]出口流阻,包括因面积增大流速降低引起的压力升高,以及突然膨胀后自由膨胀,动量率变化的压降:
[0032][0033]式中,
K
e
出口损失系数;
[0034]步骤
124
,确定总流阻
P

[0035][0036]步骤
13
,简化分析模型:
[0037]内部压降占主要部分,忽略进口

出口压力损失;内部流道第一段包括流体连接器
插头衬套

阀芯

壳体内表面,
L1近似为插头阀芯长度加衬套长度;内部流道第二段包括插头阀芯及插座阀芯外表面与插头

插座壳体内表面形成流道的流阻,
L2近似为插头阀芯分流孔至插座阀芯汇流孔的距离;内部流道第三段包括插座阀芯构成,
L3近似为插座阀芯长度;
[0038]流阻近似表达成:
[0039][0040]流道水力半径:
[0041][0042]式中,
D
tf
为插头阀芯内径,
D
tf2
为插头阀芯外径,
D
tk
为插头壳体内径,
D
zf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流体连接器流阻优化及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建立变截面复杂流道流体连接器流阻模型:建立流体连接器插头

插座插合连通状态流道结构,进行流体流动特性分析,将流道结构分为多段,建立流阻数学模型;步骤2,进行流体连接器流阻仿真优化:以流阻技术要求

结构外形尺寸为约束条件,优化流道结构参数;对优化流道结构模型进行流体仿真计算,分析流体压力

速度云图,对流道结构进行再次优化,确定流体连接器最优结构;步骤3,进行流量流阻特性测试:根据流体连接器最优结构,对流体连接器的流量流阻特性进行验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流体连接器流阻优化及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变截面复杂流道流体连接器流阻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具体包括:步骤
1.1
,对流体连接器流道进行分段:根据流体连接器插头

插座插合状态流道通路结构特征及入口

出口流动特性,对流道进行分段,将流道分为入口段,内部流道段,出口段;其中,入口段为入口流体至流道入口截面;出口段为流道出口截面至流速恢复区域,内部流道根据流体连接器结构分为插头流道区域,连通重合区域,插座流道区域

步骤
12
,分段建立流阻模型

根据流体流动特征,确定各段流动阻力公式

步骤
121
,确定入口段流阻
P1:根据入口段的流动特征,来流流体至流道入口截面的压力视为均匀,进入流道时,由于自由流动区域改变,流体产生收缩,造成压降,入口段流阻
P1通过以下方法确定:式中:
K
c
为入口压力损失系数,
σ
为最小流体面积和前端面积的比值,
G
为内部质量流速;
ρ1为流道入口截面处的流体密度;
g
c
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比例常数;步骤
122
,确定内部流道流阻
P2:流体连接器内部流道结构,分为三段计算流阻,第一段为插头流道区域,流阻为
P
21
,包括流体连接器插头衬套

阀芯

壳体内表面;第二段为连通重合区域,流阻为
P
22
,包括插头阀芯及插座阀芯外表面与插头

插座壳体内表面;第三段为为插座流道区域,流阻为
P
23
,包括插座阀芯;
P2=
P
21
+P
22
+P
23
ꢀꢀꢀꢀ
(3)
对流道流体微元体进行受力分析:式中:
τ
w
为流道内表面摩擦切应力,
C
是流道湿周,
ρ
是局部流体密度,
A0为流通面积,
x
为流体连接器流道轴向方向;摩擦因子
f
为壁面切应力与单位体积动能的比值:流道流体流通水力半径:
压力梯度:从入口到出口对压力梯度进行积分,得到内部流道流阻
P2:式中,
i
为下标,取值
1、2、3、4

L1、L2、L3分别为第一



三段流道特征长度;
r
h1
、r
h2
、r
h3
分别为第一



三段流道水力半径;
ρ
i

Ρ
i

i

1、2、3、4
分别为第一段流道入口

第二段流道入口

第三段流道入口

第三段流道出口截面流体平均密度

压力;对于不可压缩流体:流体密度
ρ1=
ρ2=
ρ3=
ρ4=
ρ
,则:步骤
123
,确定出口段流阻
P3:出口流阻,包括因面积增大流速降低引起的压力升高,以及突然膨胀后自由膨胀,动量率变化的压降:式中,
K
e
出口损失系数;步骤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公礼常伟李龙张剑冰叶正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