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8388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房制冷的一种重力式热管机房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重力式热管;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设有变风量风机,以进行换热器内外的热量交换;重力式热管分别连接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冷热交换器组之间,以进行冷热交换器组之间的热量交换。使用时,在保证安装在室外的第一换热器高于安装在室内的第二换热器的前提下,根据重力式热管的热传递原理,将室内热量通过第二换热器和重力式热管传递到第一换热器并排出到室外,实现对室内进行降温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耗电量低、清洁、易于安装和维护,大大减少了空调的开启时间,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也延长了空调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机房制冷的一种重力式热管机房 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ICT (In-Circuit Test,在线测试)行业的炭排放量已经与 航空业相当,机房的节能减排工作迫在眉睫。由于机房内的设备对工作环境有恒温恒湿的要求,当前设备在工作时产生大量的 热量均采用空调进行强制制冷。通过调查发现,机房60%耗电的都来自于空调的耗电。因 此,采用一种节省电力的降温设备,在有效降温的同时,可以极大的节约电能,达到节能减 排的目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机房换热的装置,以远低于空调 的运行功耗的情况下,将机房内的热量置换到室外,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减少空调使用,延 长空调寿命的目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 第二换热器、重力式热管;其中,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壳体、变风量风机和至少一组 冷热交换器,变风量风机安装在第一换热器壳体上,用于排出第一换热器壳体内的空气,冷 热交换器安装于第一换热器壳体内,用于冷热交换器和周围空气的热量交换,冷热交换器 的一端与重力式热管的一端连接,重力式热管用于将外部热量导入到冷热交换器中;第二 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壳体、变风量风机和至少一组冷热交换器,变风量风机安装于第二 换热器壳体上,用于第二换热器壳体内外空气的交换,冷热交换器安装于第二换热器壳体 内,用于冷热交换器和周围空气的热量交换,冷热交换器的一端与重力式热管的另一端连 接,重力式热管用于将冷热交换器中的热量导出到外部;第一换热器的高度高于第二换热 器的高度,采用重力式热管的工作原理,实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热量交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重力式热管的工作,实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 器之间的热量交换,降低了机房散热系统的功耗,减少机房空调的开启时间,延长空调使用 寿命o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第一换热器中冷热交换器和第二换热器中冷热交换器通过重力式热管交叉连接, 即第一换热器中第一个冷热交换器和第二换热器中最后一个冷热交换器连接,第一换热器 中第二个冷热交换器和第二换热器中倒数第二个冷热交换器连接,以此类推。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这种交叉连接方式可以最大化提高换热 装置的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换热装置实施例一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重力式热管,101、第一换热器壳体,102、变风 量风机,103、冷热交换器组,201、第二换热器壳体,202、变风量风机,203、冷热交换器组, 10301、第一冷热交换器,10302、第二冷热交换器,10303、第三冷热交换器,20301、第一冷热 交换器,20302、第二冷热交换器,20303、第三冷热交换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 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技术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重力式热管 3 ;其中,第一换热器1包括第一换热器壳体101、变风量风机102和冷热交换器组103,变风 量风机102安装在第一换热器壳体101上,用于排出第一换热器1内的空气;冷热交换器组 103安装于第一换热器壳体101内,用于冷热交换器组103和周围空气的热量交换;冷热交 换器组103在第一换热器壳体101底部的一端与重力式热管3的一端连接;第二换热器2 包括第二换热器壳体201、变风量风机202和冷热交换器组203,变风量风机202安装于第 二换热器壳体201上,用于将第二换热器2外的空气吹入第二换热器2内;冷热交换器组 203安装在第二换热器壳体201内,用于冷热交换器组203和周围空气的热量交换;冷热交 换器组203在第二换热器壳体201顶部的一端与重力式热管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换热器 1的高度高于第二换热器2的高度;重力式热管3共有三根,在第一换热器1中的冷热交换 器组103和第二换热器2中的冷热交换器组203之间交叉连接,即分别连接冷热交换器组 103的第一冷热交换器10301和冷热交换器组203的第三冷热交换器20303,冷热交换器组 103的第二冷热交换器10302和冷热交换器组203的第二冷热交换器20302,冷热交换器组 103的第三冷热交换器10303和冷热交换器组203的第一冷热交换器20301,从而最高效的 实现冷热交换器组103和冷热交换器组203之间的热量交换。本技术中所使用的重力式热管3是将密闭的管壳内部抽成真空,并在此状态 下充入少量的工作液体。在重力式热管3与第二换热器2中的冷热交换器组203连接的一 端加热后,液体吸收冷热交换器组203的热量而汽化为蒸汽,在微小压差的作用下流向重 力式热管3与第一换热器1中的冷热交换器组103连接的一端,并向冷热交换器组103放 出热量且凝结为液体,依靠重力回到与第二换热器2中的冷热交换器组203连接的一端,并 且再次受热汽化。如此的反复循环,连续不断地将热量由第二换热器2传递给第一换热器 1。由于重力式热管3的热传递是依靠内部工作物质的相变进行的,因而热管的内部热阻很 小,可以以较小的温差获得较大的传热率,从而实现了减少消耗的目的,并且本技术更 清洁,方便安装和易维护等。使用时,将第一换热器1安装于室外,第二换热器2安装于机房室内,通过重力式 热管3连接两换热器,并保证第一换热器1的高度高于第二换热器2。在机房室内温度高于 室外温度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换热器2中变风量风机202,将热空气不断地输送给第二换热 器2中的冷热交换器组203,冷热交换器组203通过重力式热管3将热量传递给安装与室外的第一换热器1中的冷热交换器组103,再通过变风量风机102将第一换热器1中的冷热交 换器组103的热量传递到室外周围的空气中,从而实现了对机房降温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 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重力式热管;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壳体、变风量风机和至少一组冷热交换器,变风量风机安装在第一换热器壳体上,冷热交换器安装于第一换热器壳体内,冷热交换器的一端与重力式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壳体、变风量风机和至少一组冷热交换器,变风量风机安装在第二换热器壳体上,冷热交换器安装于第二换热器壳体内,冷热交换器的一端与重力式热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高度高于第二换热器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中冷热交换器和第 二换热器中冷热交换器通过重力式热管交叉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房制冷的一种重力式热管机房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重力式热管;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设有变风量风机,以进行换热器内外的热量交换;重力式热管分别连接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冷热交换器组之间,以进行冷热交换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重力式热管;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壳体、变风量风机和至少一组冷热交换器,变风量风机安装在第一换热器壳体上,冷热交换器安装于第一换热器壳体内,冷热交换器的一端与重力式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壳体、变风量风机和至少一组冷热交换器,变风量风机安装在第二换热器壳体上,冷热交换器安装于第二换热器壳体内,冷热交换器的一端与重力式热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高度高于第二换热器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如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万禾创新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