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立体相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6767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7
多立体相机设备包括:第一相机,具有第一焦距;第二相机,具有不同于第一焦距的第二焦距;以及第三相机,具有可调节的第三焦距,其中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一距离,或者与第二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不同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离的第二距离。离的第二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立体相机设备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10月13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

2021

0135594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上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以用于所有目的。


[0003]本公开涉及多立体相机设备。

技术介绍

[0004]通常,考虑到驾驶员的便利性,已经针对车辆研究和开发了涉及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的技术。
[0005]这种ADAS可以单独使用车辆检测传感器(例如相机、激光雷达、雷达、超声波)或组合几个传感器提供驾驶员友好的功能,例如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前方碰撞预警系统(FCWS)以及盲点检测(BSD)。
[0006]在车辆自主驾驶的自主驾驶系统中,为了稳定驾驶,精确地测量到周围物体的距离可能是重要的。
[0007]近来,关于汽车的正面碰撞,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S)等可能已经商业化,并且在将来,可以预期自主车辆将具有新的功能,例如公路并入道路自动驾驶系统、交叉路口自主通道系统和自动交叉路口通过。
[0008]仅利用使用窄角度的常规前向相机可能不足以覆盖这些新近需要的功能。可能需要使用广角度来看见诸如在行进方向上的左右区域的广角视图,可能需要能够通过感测来预测碰撞,以及可能需要保持或扩大常规的前向感测距离。
[0009]单基前置相机系统已经在常规车辆中用于测量距离,但是这种常规的单基前置相机系统可能具有这样的问题,即在高速行驶时可能不能精确地测量长距离上的距离。
[0010]此外,对用于在车辆行驶时更精确地测量距离的立体相机装置的关注已经增加,但是即使在这种立体相机系统中,由于固定焦距的限制,可能难以同时精确地测量诸如长距离和短距离的距离。
[0011]上述信息仅作为背景信息来呈现,以帮助理解本公开。关于以上中的任何内容是否可以用作关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没有做出确定,也没有做出断言。

技术实现思路

[0012]提供本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旨在以简要的形式介绍对专利技术构思的选择,而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将进一步描述这些专利技术构思。本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目的不在于确认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籍此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0013]在一个总的方面,多立体相机设备包括:第一相机,具有第一焦距;第二相机,具有不同于第一焦距的第二焦距;以及第三相机,包括可移动的透镜模块并且具有可调节的第
三焦距,其中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一距离,或者与第二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不同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0014]当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一距离时,第三相机的可调节的第三焦距可被调节为对应于第一相机的第一焦距。
[0015]当第三相机与第二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二距离时,第三相机的可调节的第三焦距可被调节为对应于第二相机的第二焦距。
[0016]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可以包括焦距调节装置,焦距调节装置配置成调节第三相机的可调节的第三焦距。
[0017]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可以包括基线调节装置,基线调节装置配置成与焦距调节装置的操作相关联地调节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之间的第一基线以及第三相机与第二相机之间的第二基线。
[0018]第三相机可以设置在第一相机与第二相机之间。
[0019]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可以包括基线调节装置,基线调节装置配置成调节第三相机的位置以调节第一基线和第二基线,其中第一基线可以是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之间的距离,并且第二基线可以是第三相机与第二相机之间的距离。
[0020]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可以包括焦距调节装置,焦距调节装置配置成根据基线调节装置的操作调节第三相机的可调节的第三焦距。
[0021]在另一个总的方面,多立体相机设备包括:第一相机,具有第一焦距;第二相机,具有不同于第一焦距的第二焦距;第三相机,包括可移动的透镜模块并且具有可调节的第三焦距;以及控制装置,配置成控制第三相机,其中控制装置控制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彼此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一距离,或者控制第三相机与第二相机彼此成对操作以测量不同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0022]当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一距离时,控制装置可以将第三相机的第三焦距调节为对应于第一相机的第一焦距。
[0023]当第三相机与第二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二距离时,控制装置可以将第三相机的第三焦距调节为对应于第二相机的第二焦距。
[0024]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可以包括焦距调节装置,焦距调节装置配置成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调节第三相机的第三焦距。
[0025]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可以包括基线调节装置,基线调节装置配置成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与焦距调节装置的操作相关联地调节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之间的第一基线以及第三相机与第二相机之间的第二基线。
[0026]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可以包括基线调节装置,基线调节装置配置成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调节第三相机的位置以调节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之间的第一基线以及第三相机与第二相机之间的第二基线。
[0027]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可以包括焦距调节装置,焦距调节装置配置成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与基线调节装置的操作相关联地调节第三相机的第三焦距。
[0028]在另一个总的方面,多立体相机设备包括第一相机、第二相机和第三相机,第三相机设置在第一相机与第二相机之间并且具有可变焦距,其中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之间的距离可以不同于第三相机与第二相机之间的距离。
[0029]第三相机可以是可移动的,使得第一相机与第三相机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相机与第三相机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可调节的。
[0030]第一相机可以具有第一焦距,第二相机可以具有不同于第一焦距的第二焦距。
[0031]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可以包括控制装置,其中第三相机可以是可移动的,使得第一相机与第三相机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相机与第三相机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可调节的,以及其中控制装置控制第三相机的可变焦距和第三相机的移动,使得第三相机与第一相机彼此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一距离,并且使得第三相机与第二相机彼此成对操作以测量与第一距离不同的第二距离。
[0032]根据所附权利要求、附图和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立体相机设备的图。
[0034]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立体相机设备中的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图。
[0035]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立体相机设备的图。
[0036]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立体相机设备的图。
[0037]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立体相机设备的图。
[0038]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改变相机的焦距的可变焦距装置的图。
[0039]图7是示出根据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立体相机设备包括:第一相机,具有第一焦距;第二相机,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焦距的第二焦距;以及第三相机,具有能够调节的第三焦距,其中,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一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一距离,或者与所述第二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不同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一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所述第一距离时,所述第三相机的所述能够调节的第三焦距被调节为对应于所述第一相机的所述第一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二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所述第二距离时,所述第三相机的所述能够调节的第三焦距被调节为对应于所述第二相机的所述第二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包括:焦距调节装置,配置成调节所述第三相机的所述能够调节的第三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包括:基线调节装置,配置成与所述焦距调节装置的操作相关联地调节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一相机之间的第一基线以及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二相机之间的第二基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相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相机与所述第二相机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包括:基线调节装置,配置成调节所述第三相机的位置以调节第一基线和第二基线,其中,所述第一基线是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一相机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第二基线是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二相机之间的距离。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立体相机设备还包括:焦距调节装置,配置成根据所述基线调节装置的操作调节所述第三相机的所述能够调节的第三焦距。9.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立体相机设备包括:第一相机,具有第一焦距;第二相机,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焦距的第二焦距;第三相机,具有能够调节的第三焦距;以及控制装置,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三相机,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一相机彼此成对操作以测量第一距离,或者控制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二相机彼此成对操作以测量不同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立体相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相机与所述第一相机成对操作以测量所述第一距离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三相机的所述第三焦距调节为对应于所述第一相机的所述第一焦距。11.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在粲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