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6345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5
一种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其安装于包括铆珠头及固定轴的铆珠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一移动模组,其包括一与固定轴平行设置的辅助轴、一设于辅助轴的一端的旋转单元及一设于辅助轴的另一端的驱动单元,驱动单元使辅助轴旋转与前后移动;一握持模组,其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设置于固定轴的外围,握持模组有一可张阖的握持单元,握持模组与旋转单元耦合;一连接件,其两端分别与旋转单元及握持模组连接,使旋转单元及握持模组同步前后移动;及一控制模组,其连接铆珠头、驱动单元及握持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自动旋转工件来进行铆珠作业,无须以人工对齐工件与铆珠。齐工件与铆珠。齐工件与铆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


[0001]本技术系有关于一种铆珠机,特别是一种自动旋转并移动工件以连续进行铆珠的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市面上有一种在套筒上的多个圆孔打入钢珠的轴承产品,此类产品的现有制作方式为以人工将套筒装到铆珠机的固定轴后,由人员将套筒上的圆孔对位到铆珠头的下方,然后启动铆珠头将钢珠打入圆孔中,再由人员手动旋转套筒至下一个圆孔的位置以重复铆珠的作业,属于一个劳力密集的作业,生产效率不易提升。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累积多年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及实务经验,特创作出一种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借以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能自动进行铆珠作业,大幅减少铆珠作业所需人力。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其安装于一铆珠机,铆珠机包括一铆珠头及一固定轴,智能铆珠机构包括一移动模组,其包括一与固定轴平行设置的辅助轴、一设于辅助轴的一端的旋转单元及一设于辅助轴的另一端的驱动单元,驱动单元使辅助轴旋转与前后移动;一握持模组,其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设置于固定轴的外围,握持模组有一可张阖的握持单元,握持模组与旋转单元耦合;一连接件,其两端分别与旋转单元及握持模组连接,使旋转单元及握持模组同步前后移动;及一控制模组,其连接铆珠头、驱动单元及握持单元。
[0006]人员将套筒装上固定轴的起始位置后,本技术可自动进行首次铆珠,控制模组再使握持单元抓握住套筒,驱动单元旋转辅助轴,辅助轴连带旋转旋转单元,旋转单元连带旋转握持单元,将套筒旋转到下一个欲铆珠圆孔的位置,握持单元复位后,继续进行铆珠,接着重复旋转与铆珠作业到结束。如此一来不需要人力旋转套筒及铆珠,可以大幅增加工作效率。铆珠机的固定轴可有一辅助定位珠,辅助定位珠可沉降地设于固定轴的表面,在套筒套上固定轴时,由圆孔下方卡入,帮助将圆孔正确定位于铆珠头的下方。
[0007]本技术的驱动单元包括多个马达以分别控制辅助轴的旋转与前后移动。
[0008]握持单元为电力驱动或空气驱动。握持模组还包括一握持驱动轮,握持驱动轮与旋转单元之间可用一皮带耦合。
[0009]为能明确且充分公开本技术,并予列举较佳实施的图例,以详细说明其实施方式如后述。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未绘出铆珠头);
[0011]图2为本技术的前视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未绘出铆珠头);
[0013]图4为本技术的左侧视图(未绘出铆珠头);
[0014]图5为本技术的连接架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
[0016]1ꢀꢀꢀꢀꢀꢀꢀꢀꢀ
移动模组
[0017]11
ꢀꢀꢀꢀꢀꢀꢀꢀ
辅助轴
[0018]12
ꢀꢀꢀꢀꢀꢀꢀꢀ
旋转单元
[0019]13
ꢀꢀꢀꢀꢀꢀꢀꢀ
驱动单元
[0020]131
ꢀꢀꢀꢀꢀꢀꢀ
马达
[0021]2ꢀꢀꢀꢀꢀꢀꢀꢀꢀ
握持模组
[0022]21
ꢀꢀꢀꢀꢀꢀꢀꢀ
握持单元
[0023]22
ꢀꢀꢀꢀꢀꢀꢀꢀ
握持驱动轮
[0024]23
ꢀꢀꢀꢀꢀꢀꢀꢀ
L型铁架
[0025]3ꢀꢀꢀꢀꢀꢀꢀꢀꢀ
连接件
[0026]4ꢀꢀꢀꢀꢀꢀꢀꢀꢀ
控制模组
[0027]5ꢀꢀꢀꢀꢀꢀꢀꢀꢀ
皮带
[0028]A1
ꢀꢀꢀꢀꢀꢀꢀꢀ
铆珠头
[0029]A2
ꢀꢀꢀꢀꢀꢀꢀꢀ
固定轴
[0030]B
ꢀꢀꢀꢀꢀꢀꢀꢀꢀ
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31]请参阅图1至图4,公开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附图,由上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其安装于一铆珠机,铆珠机包括一铆珠头A1及一固定轴A2,铆珠头A1包括压头以及钢珠的进料管,此部分为现有技术不在此赘述,智能铆珠机构包括一移动模组1,其包括一与固定轴A2平行设置的辅助轴11、一设于辅助轴11的一端的旋转单元12及一设于辅助轴11的另一端的驱动单元13,驱动单元13使辅助轴11旋转与前后移动;一握持模组2,其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设置于固定轴A2的外围,握持模组2有一可张阖的握持单元21,握持模组2与旋转单元12耦合;一连接件3,其两端分别与旋转单元12及握持模组2连接,使旋转单元12及握持模组2同步前后移动;及一控制模组4,其连接铆珠头A1、驱动单元13及握持单元21。
[0032]本实施例中驱动单元13包括多个马达131以分别控制辅助轴11的旋转与前后移动,一个马达131控制旋转,一个马达131控制前后移动。各马达131与辅助轴11之间可用皮带或是齿轮耦合,以将各马达131的动作转换成辅助轴11的旋转或前后移动。控制模组4可包括一控制晶片组及其他类型的控制元件,用以记录加工参数与控制铆珠头A1、驱动单元13及握持单元21的动作。
[0033]图3中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人员由机台的右侧将套筒B进料,故握持模组2是设在铆珠头A1的左侧,旋转单元12也设在辅助轴11的左侧,而驱动单元13则设在辅助轴11的右侧。
[0034]本实施例中握持模组2进一步包括一握持驱动轮22,握持驱动轮22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设置于固定轴A2的外围,握持驱动轮22与旋转单元12之间以一皮带耦合,使握持模组2随旋转单元12旋转,连接件3可分别连接于旋转单元12及握持驱动轮22的转动轴承的外部,故旋转单元12及握持驱动轮22虽然同步前后移动,依然可以自由旋转。而本实施例中握持单元21以一L型铁架23连接于握持驱动轮22,故握持驱动轮22随旋转单元12旋转时一并旋转握持单元21。
[0035]图5为本技术的连接架构示意图,本技术的握持单元21可为电力驱动或空气驱动,本实施例中为空气驱动,故控制模组4控制通往握持单元21的空气来使握持单元21进行开阖,控制模组4可视各零件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例如电性连接、液压连接与气动连接等等)。
[0036]要使用本技术时,人员先将套筒B装上固定轴A2的起始位置后,再启动控制模组4,控制模组4可使铆珠头A1自动进行首次铆珠作业,然后使握持单元21夹持住套筒B,驱动单元13旋转辅助轴11,辅助轴11连带旋转旋转单元12,旋转单元12连带旋转握持单元21,握持单元21便可旋转套筒B至下一个欲铆珠的位置,握持单元21放开套筒并复位使铆珠头A1进行铆珠;若有需要驱动单元13可前后移动辅助轴11,连接件3使握持模组2同步前后移动,移动握持模组2所夹持的套筒B至下一个欲铆珠的位置。重复的移动与铆珠作业便能自动地完成套筒的全部铆珠作业。
[0037]控制模组4可以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其特征在于,安装于一铆珠机,该铆珠机包括一铆珠头及一固定轴,该全自动化铆珠改良机构包括:一移动模组,其包括一与该固定轴平行设置的辅助轴、一设于该辅助轴的一端的旋转单元及一设于该辅助轴的另一端的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使该辅助轴旋转与前后移动;一握持模组,其可旋转且可滑动地设置于该固定轴的外围,该握持模组有一可张阖的握持单元,该握持模组与该旋转单元耦合;一连接件,其两端分别与该旋转单元及该握持模组连接,使该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崇
申请(专利权)人:兴中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