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6233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包括线束保护壳体、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中层卡壳、连接管壳、侧面延长板、内置垫和绑缚条,所述线束保护壳体为多壳体组合式安装,且线束保护壳体的外部一侧设置有第一外壳,所述线束保护壳体的外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内侧之间安装有中层卡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外壁一侧中部贯穿安装有连接管壳,所述中层卡壳设置有上下两个,且中层卡壳的两端均设置有侧面延长板,两个所述中层卡壳的内壁上安装有内置垫,所述线束保护壳体的外壁两侧均缠绕安装有绑缚条。该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具有组合拼接的特点和使用便于拆装的作用。件具有组合拼接的特点和使用便于拆装的作用。件具有组合拼接的特点和使用便于拆装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


[0001]本技术涉及微型逆变器线束
,具体涉及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

技术介绍

[0002]微型逆变器,一般指的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功率小于等于1000瓦、具组件级MPPT的逆变器,全称是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微型"是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式逆变器而言的。传统的光伏逆变方式是将所有的光伏电池在阳光照射下生成的直流电全部串并联在一起,再通过一个逆变器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接入电网;微型逆变器则对每块组件进行逆变。其优点是可以对每块组件进行独立的MPPT控制,能够大幅提高整体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集中式逆变器具有的直流高压、弱光效应差、木桶效应等。
[0003]现有的线束连接保护件在使用中对线束连接接口的防护性不够强,例如申请号为CN202121913435.7公开的一种线束保护件。线束的线端连接往往需要封闭在连接保护装置的内部,且避免与水接触,能要能保证线束连接有内部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现有的该类连接保护件在使用时接口防护性不够高,也不具有多处对接组合式安装,不便于进行更换,且使用不够便携,若保护件一处使用损坏就会导致将整个保护件更换,增加了材料消耗的负担。
[0004]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以解决技术中对线束连接接口的防护性不够强的问题,线束的线端连接往往需要封闭在连接保护装置的内部,且避免与水接触,能要能保证线束连接有内部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现有的该类连接保护件在使用时接口防护性不够高,也不具有多处对接组合式安装,不便于进行更换,且使用不够便携,若保护件一处使用损坏就会导致将整个保护件更换,增加了材料消耗的负担。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包括线束保护壳体、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中层卡壳、连接管壳、侧面延长板、内置垫和绑缚条,所述线束保护壳体为多壳体组合式安装,且线束保护壳体的外部一侧设置有第一外壳,所述线束保护壳体的外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内侧之间安装有中层卡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外壁一侧中部贯穿安装有连接管壳,所述中层卡壳设置有上下两个,且中层卡壳的两端均设置有侧面延长板,两个所述中层卡壳的内壁上安装有内置垫,所述线束保护壳体的外壁两侧均缠绕安装有绑缚条。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内部为空心设置,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均有一侧为开口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开口端与两个中层卡壳的外壁边缘连接,所
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规格大小均相同。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开口端边缘两侧均安装有对接插片,所述中层卡壳的外壁两侧边缘均开设有与对接插片对接卡箍尺寸匹配的对接插孔。
[0010]优选的,所述中层卡壳为两片式安装,且分为上下贴合固定安装,两个所述中层卡壳固定安装在一起之后其中部形成的空间形状与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内部空间形状大小相同。
[0011]优选的,所述中层卡壳两端的侧面延长板外表面中部均设置有钢珠,两个所述侧面延长板为一组分布在中层卡壳的两端,一组所述侧面延长板表面中部安装有暗扣,另一组所述侧面延长板表面中部开设有与暗扣卡箍尺寸匹配的凹槽。
[0012]优选的,所述内置垫为复合材料,所述内置垫包括主要隔层、耐腐蚀层和绝缘层,所述主要隔层为内置垫复合层的中部一层,所述主要隔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耐腐蚀层,所述主要隔层的内表面设置有绝缘层,所述主要隔层的材料为塑料,所述耐腐蚀层的材料为工业胶带,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橡胶。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内部均设置有填充件,所述填充件表面开设有内陷槽,且内陷槽的剖面直径与连接管壳内管直径相同。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5]该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通过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内部设置填充件,且填充件的中部开设有与连接管壳内管直径相同的内陷槽,线束穿入时经过内陷槽能够形成内部空间稳定,防止内部线束被压损坏;
[0016]该线束连接保护件通过多个壳体上下拼接,且设置多处对接卡箍和外部绑缚固定,能够有效的增强装置安装在线束连接处使更加紧密,且便于拆装,该装置所用到的零件成本较低,安装简便易操作,内部内置垫所用到的材料特性具有防腐和绝缘性可以增强线束连接保护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也提高了使用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炸开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炸开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内置垫隔层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线束保护壳体;2、第一外壳;3、第二外壳;301、对接插片;302、对接插孔;4、中层卡壳;5、连接管壳;6、侧面延长板;601、钢珠;602、暗扣;603、凹槽;7、内置垫;701、主要隔层;702、耐腐蚀层;703、绝缘层;8、绑缚条;9、填充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5]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包
括线束保护壳体1、第一外壳2、第二外壳3、中层卡壳4、连接管壳5、侧面延长板6、内置垫7和绑缚条8,线束保护壳体1为多壳体组合式安装,且线束保护壳体1的外部一侧设置有第一外壳2,线束保护壳体1的外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外壳3,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内部为空心设置,且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均有一侧为开口设置,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内侧之间安装有中层卡壳4,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开口端与两个中层卡壳4的外壁边缘连接,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规格大小均相同,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外壁一侧中部贯穿安装有连接管壳5,中层卡壳4为两片式安装,且分为上下贴合固定安装,两个中层卡壳4固定安装在一起之后其中部形成的空间形状与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内部空间形状大小相同,中层卡壳4设置有上下两个,且中层卡壳4的两端均设置有侧面延长板6,两个中层卡壳4的内壁上安装有内置垫7,线束保护壳体1的外壁两侧均缠绕安装有绑缚条8,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内部均设置有填充件9,填充件9表面开设有内陷槽,且内陷槽的剖面直径与连接管壳5内管直径相同。
[0026]实施例一:使用该连接保护件使是通过在线束接口进行组合安装来操作的,中部的中层卡壳4为线束连接接口的主要包覆保护零件,以上下两片式的组合安装,将两片中层卡壳4连带内置垫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包括线束保护壳体(1)、第一外壳(2)、第二外壳(3)、中层卡壳(4)、连接管壳(5)、侧面延长板(6)、内置垫(7)和绑缚条(8),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保护壳体(1)为多壳体组合式安装,且线束保护壳体(1)的外部一侧设置有第一外壳(2),所述线束保护壳体(1)的外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外壳(3),所述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内侧之间安装有中层卡壳(4),所述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外壁一侧中部贯穿安装有连接管壳(5),所述中层卡壳(4)设置有上下两个,且中层卡壳(4)的两端均设置有侧面延长板(6),两个所述中层卡壳(4)的内壁上安装有内置垫(7),所述线束保护壳体(1)的外壁两侧均缠绕安装有绑缚条(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内部为空心设置,且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均有一侧为开口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开口端与两个中层卡壳(4)的外壁边缘连接,所述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规格大小均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型逆变器防水直流线束连接保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3)的开口端边缘两侧均安装有对接插片(301),所述中层卡壳(4)的外壁两侧边缘均开设有与对接插片(301)对接卡箍尺寸匹配的对接插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拥红赵岩裴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信富盛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