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5997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所述车载充电器具有外壳、电路板、透光圈体,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内具有扩充腔,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发光元件及充电头,所述透光圈体设于所述扩充腔上端敞口内边缘处,所述透光圈体具有相互衔接的第一光圈部、第二光圈部、每个光圈部分别具有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近光部和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远光部,至少一个光圈部具有导光束,所述导光束由对应光圈部的近光部向该光圈部的远光部延伸。所述发光元件发出光亮射至所述第一光圈部及所述第二光圈部,所述第一光圈部经所述导光束将光亮传递至所述第一远光部,使所述车载充电器整体光亮均匀。充电器整体光亮均匀。充电器整体光亮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车载电子产品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载充电器被广泛应用,呈现出多功能性、便携性、时尚性的特征。车载充电器是为了方便用车载电源随时随地为数码产品充电的配件,为节省电池的开销,确保安全使用。
[0003]夜间行车过程中易于快速准确地对充电头进行定位,通常会在车载充电器上设置光圈,然而针对单PCB板加USB母座的带光圈车载充电器来说,因为USB母座太高会挡住LED等光从透光圈而产生阴影区,出现局部亮度偏暗的现象,因此很难做到整个光圈的光亮度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携带、节省物料损耗成本低廉,能够使整个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
[0005]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所述车载充电器具有外壳、电路板、透光圈体,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内具有扩充腔,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发光元件及充电头,所述透光圈体设于所述扩充腔上端敞口内边缘处,所述透光圈体具有相互衔接的第一光圈部、第二光圈部,每个光圈部分别具有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近光部和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远光部,至少一个光圈部具有导光束,所述导光束由对应光圈部的近光部向该光圈部的远光部延伸。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圈部具有第一近光部和第一远光部,所述导光束具有两条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远光部两侧,所述导光束为光纤条。
[0007]进一步地,每条所述导光束两侧分别有内挡块和外挡块,所述内挡块位于所述近光部一侧并位于导光束内侧,所述外挡块设于所述光圈部内侧并位于导光束外侧,所述内挡块和外挡块之间设有放置导光束的定位槽,所述内挡块、外挡块和定位槽配合定位所述导光束。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圈和所述第二光圈之间具有限位槽,所述电路板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第一光圈部和所述第二光圈部在所述限位槽处相互衔接,所述第一光圈部和所述第二光圈部分别为半圆弧形。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圈部具有三角槽及第二远光部,所述三角槽设于所述限位槽的侧边,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射至所述第二远光部和/或由所述三角槽折射至所述第二远光部。
[0010]进一步地,所述透光圈体为上阔下窄的漏斗形结构,所述透光圈体上端具有凸圈,所述透光圈体放置于所述扩充腔时,所述凸圈抵在所述扩充腔开口处,所述透光圈体在远
离所述凸圈的背面具有多根向内延伸的插舌,所述插舌抵设于所述扩充腔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束为光纤束,所述导光束具有入光端朝向所述发光元件以接入光,所述导光束为弯曲状。
[0012]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头包括第一充电头和第二充电头,所述第一充电头和所述第二充电头分别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正面和背面,所述第一充电头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充电头,两条所述导光束设于所述第一充电头相对应两侧。
[0013]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元件具有多个,分别安装于每个所述第一充电头和所述第二充电头之间,两个光圈衔接处,也是电路板顶端正面和背面两侧。
[0014]进一步地,所述透光圈体装配有上盖,所述上盖具有多个充电孔,当所述上盖与所述透光圈体装配时,所述充电头分别穿设于所述充电孔。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具有数根限位柱、槽口及下端开口,所述限位柱设于所述外壳内侧壁面并与所述插舌相互配合使用,所述槽口设于所述外壳侧壁面,所述槽口嵌设有负极弹片,所述下端开口具有正极弹头,所述外壳插设于车辆点烟器,所述外壳为筒状,所述外壳与车辆点烟器直径和高度相符。
[0015]上述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所述发光元件发出光亮射至所述第一光圈部及所述第二光圈部,所述第一光圈部经所述导光束将光亮传递至所述第一远光部,使所述车载充电器整体光亮均匀,便于车辆在黑夜中行驶时能够快速准确寻找到车载充电器给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所述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结构简单、体型小巧、轻便、占据的空间小,不会影响驾驶操作。
附图说明
[00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去除上盖后局部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爆炸示意图。
[0020]其中,
[0021]100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
[0022]20外壳:21槽口、22上盖、25负极弹片;
[0023]23电路板:231第一充电头、232第二充电头、233发光元件;
[0024]24透光圈体、241第一光圈部、241a导光束、241b近光部、241c第一远光部、241d内挡块、241e外挡块;242第二光圈部、242a三角槽、242b第二远光部、243限位槽、244插舌、245定位槽、2410入光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0026]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7]请参阅图1、图2和图3,示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100,所述车载充电器具有外壳20、电路板23、透光圈体24,所述外壳20内部具有供所述电路板23、所述透光圈体24放置的扩充腔,所述电路板23上安装有发光元件233及充电头,所述透光圈体24设于所述扩充腔上端敞口内边缘处,所述透光圈体24具有相互衔接的第一光圈部241、第二光圈部242、靠近所述发光元件233的近光部241b和远离所述发光元件233的第一远光部241c,所述第一光圈部241内侧设有导光束241a,所述导光束241a由所述近光部241b向所述第一远光部241c延伸。所述发光元件233发出光亮射至所述第一光圈部241及所述第二光圈部242,所述第一光圈部241经所述导光束241a将光亮传递至所述第一远光部241c,使所述第一光圈部241的所述第一远光部241c也相当于有一个光源,从而照亮所述第一光圈部241的所述第一远光部241c,使得所述车载充电器整体光亮均匀,所述导光束241a由所述近光部241b向所述第一远光部241c延伸的结构设置不仅能够避让充电头还有利于节省空间,所述透光圈由导光材料制成,所述发光元件233优选为一种和/或多种相同或不同颜色的LED灯,当车充主体插接在点烟器时,发光元件233发出光亮。第一光圈部241、第二光圈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器具有外壳、电路板、透光圈体,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内具有扩充腔,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发光元件及充电头,所述透光圈体设于所述扩充腔上端敞口内边缘处,所述透光圈体具有相互衔接的第一光圈部、第二光圈部,每个光圈部分别具有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近光部和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远光部,至少一个光圈部内侧设有导光束,所述导光束由对应光圈部的近光部向该光圈部的远光部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圈部具有第一近光部和第一远光部,所述导光束具有两条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远光部两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导光束两侧分别有内挡块和外挡块,所述内挡块位于所述近光部一侧并位于导光束内侧,所述外挡块设于所述光圈部内侧并位于导光束外侧,所述内挡块和外挡块之间设有放置导光束的定位槽,所述内挡块、外挡块和定位槽配合定位所述导光束。4.如权利要求3所述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圈和所述第二光圈之间具有限位槽,所述电路板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第一光圈部和所述第二光圈部在所述限位槽处相互衔接,所述第一光圈部和所述第二光圈部分别为半圆弧形。5.如权利要求4所述光圈均匀发亮的车载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圈部具有三角槽及第二远光部,所述三角槽设于所述限位槽的侧边,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射至所述第二远光部和/或由所述三角槽折射至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军舒明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首诺信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