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防治用的诱捕灭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4975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白蚁防治技术领域,尤其为白蚁防治用的诱捕灭杀器,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由内而外依次固定设置有诱捕灯和电栅栏,壳体的底部通过螺纹柱螺纹连接有接收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伺服电机的转动,将带动绝缘毛刷在电栅栏的外壁进行刮刷,可将先前捕捉的白蚁进行刮除后掉落,避免原先捕捉到的白蚁影响性趋光性的同时降低诱捕的效果,从而配合诱捕灯进行后续的诱捕灭杀工作,通过诱捕后被灭杀的白蚁将会因重力作用落到承接斗内,然后可通过转动承接斗使得与承接斗连接的立柱与螺纹槽远离进行倾倒,避免使用药物进行灭杀,也避免了使用药物进行灭杀时的费时费力,可直接完成清理工作,省时省力。省时省力。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白蚁防治用的诱捕灭杀器


[0001]本技术涉及白蚁防治
,具体为白蚁防治用的诱捕灭杀器。

技术介绍

[0002]白蚁大都以木质纤维为食,繁殖快,会啃噬木质房屋,损坏家具,是常见的一种虫害,白蚁危害具有隐蔽性、普遍性、破坏性、长期的特点,它通过携带、分飞、蔓延等途径繁衍生息,发展种群。故需要使用到诱捕灭杀器进行防治。
[0003]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缺陷:
[0004]1、在进行灭杀时,原先灭杀过的白蚁会阻挡后续的灭杀,导致灭杀的效果较差;
[0005]2、在使用药物进行灭杀时不够环保,且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白蚁防治用的诱捕灭杀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白蚁防治用的诱捕灭杀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靠近底部的外壁均匀开设有防护窗口,所述壳体的内部由内而外依次固定设置有诱捕灯和电栅栏,所壳体靠近顶部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壳体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壳体的底部通过螺纹柱螺纹连接有接收机构,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通槽。
[0008]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贯穿隔板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固定设置有绝缘毛刷。
[0009]所述接收机构包括承接斗、立柱和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开设在立柱的顶部,所述螺纹柱与螺纹槽螺纹连接,所述立柱的底部与承接斗内部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通过绝缘毛刷和接收机构提高灭杀器的效果,使得使用时更加方便。
[0011]所述绝缘毛刷与电栅栏的外壁接触,所述绝缘毛刷与电栅栏平行,且高度相等。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通过绝缘毛刷在电栅栏的外壁进行活动,可便于将捕捉后未掉落的白蚁池体进行刮除,以免影响到后续的灭杀工作。
[0013]所述电栅栏的底部延伸至壳体的底部,所述通槽的一端与电栅栏的底部连接。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通过电栅栏捕捉的白蚁死亡后会掉落,将经由通槽落下。
[0015]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承接斗的内部,所述承接斗顶部的直径大于壳体底部的直径。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便于承接斗承接住从壳体上掉落的白蚁尸体。
[0017]所述诱捕灯、电栅栏和伺服电机的接线端均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通过外接电源更加能保证使用时电压电流等的稳定,
保证工作稳定进行。
[0019]所述壳体顶部的中部转动连接有挂钩。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通过挂钩可将整个灭杀器进行悬挂,利于多功能使用。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通过伺服电机的转动,可带动横杆进行转动,从而横杆的转动将带动连接杆进行转动,将带动绝缘毛刷在电栅栏的外壁进行刮刷,可将先前捕捉的白蚁进行刮除后掉落,避免原先捕捉到的白蚁影响性趋光性的同时降低诱捕的效果,可保持电栅栏上的洁净,从而配合诱捕灯进行后续的诱捕灭杀工作,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
[0023]2、通过诱捕后被灭杀的白蚁将会因重力作用落到承接斗内,然后可通过转动承接斗使得与承接斗连接的立柱与螺纹槽进行远离,以便拆卸下承接斗进行倾倒,避免使用药物进行灭杀,也避免了使用药物进行灭杀时的费时费力,可直接完成清理工作,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中的绝缘毛刷与电栅栏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中的接收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壳体;11、防护窗口;12、诱捕灯;13、电栅栏;14、隔板;15、横杆;16、连接杆;161、绝缘毛刷;17、接收机构;171、承接斗;172、立柱;173、螺纹槽;18、通槽;19、螺纹柱;2、挂钩;3、伺服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了白蚁防治用的诱捕灭杀器,包括壳体1,壳体1靠近底部的外壁均匀开设有防护窗口11,壳体1的内部由内而外依次固定设置有诱捕灯12和电栅栏13,所壳体1靠近顶部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14,隔板14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伺服电机3,伺服电机3的输出端贯穿隔板14固定连接有横杆15,横杆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6,连接杆16上固定设置有绝缘毛刷161,绝缘毛刷161与电栅栏13的外壁接触,绝缘毛刷161与电栅栏13平行,且高度相等,电栅栏13的底部延伸至壳体1的底部,通槽18的一端与电栅栏13的底部连接,壳体1顶部的中部转动连接有挂钩2。
[003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使用时,将灭杀器可通过挂钩2悬挂至合适位置,然后将灭杀器接通电源,诱捕灯12开启,成虫的白蚁将会因为趋光性,经过防护窗口11飞向诱捕灯12方向,接近诱捕灯12时,将会接触电栅栏13,通电的电栅栏13将会击毙虫体,大多将会因为重力作用直接掉落,少数未掉落的将通过伺服电机3的转动带动横杆15进行转动,从而横杆15的转动将带动连接杆16进行转动,再带动绝缘毛刷161在电栅栏13的外壁进行刮刷,可将先前捕捉的白蚁进行刮除后掉落,避免原先捕捉到的白蚁影响性趋光性的
同时降低诱捕的效果,可保持电栅栏13上的洁净,从而配合诱捕灯12进行后续的诱捕灭杀工作,使得灭杀工作可持续性,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提高灭杀器的实用性。
[0032]壳体1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柱19,壳体1的底部通过螺纹柱19螺纹连接有接收机构17,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通槽18,接收机构17包括承接斗171、立柱172和螺纹槽173,螺纹槽173开设在立柱172的顶部,螺纹柱19与螺纹槽173螺纹连接,立柱172的底部与承接斗171内部的底部固定连接,壳体1的底部延伸至承接斗171的内部,承接斗171顶部的直径大于壳体1底部的直径,诱捕灯12、电栅栏13和伺服电机3的接线端均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0033]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需要对灭杀器进行清理时,诱捕后被灭杀的白蚁将会因重力作用落到承接斗171内,然后可通过转动承接斗171,此时,将会使得与承接斗171连接的立柱172与螺纹槽173进行远离,使得壳体1与承接斗171远离,以便拆卸下承接斗171进行倾倒清理,避免使用药物进行灭杀,也避免了使用药物进行灭杀时的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白蚁防治用的诱捕灭杀器,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靠近底部的外壁均匀开设有防护窗口(11),所述壳体(1)的内部由内而外依次固定设置有诱捕灯(12)和电栅栏(13),所壳体(1)靠近顶部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14),所述隔板(14)的顶部固定设置有伺服电机(3),所述壳体(1)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柱(19),所述壳体(1)的底部通过螺纹柱(19)螺纹连接有接收机构(17),所述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通槽(18);所述伺服电机(3)的输出端贯穿隔板(14)固定连接有横杆(15),所述横杆(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6),所述连接杆(16)上固定设置有绝缘毛刷(161);所述接收机构(17)包括承接斗(171)、立柱(172)和螺纹槽(173),所述螺纹槽(173)开设在立柱(172)的顶部,所述螺纹柱(19)与螺纹槽(173)螺纹连接,所述立柱(17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晓芳林继全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惠华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