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4923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涉及鱼苗野化训练技术领域,包括环形水槽和投饵机构,环形水槽内为放流鱼苗的环形游道,环形游道内设置有水泵,水泵能够带动环形游道内的水体流动,以模拟自然水域中水体流动,环形游道内还设置有冲孔板,冲孔板的孔径与放流鱼苗的尺寸相匹配,冲孔板能够拦截环形游道内用于训练放流鱼苗躲避敌害能力的肉食性凶猛鱼类,环形游道内还设置有野外生境模拟机构,以模拟鱼类的野外生境对放流鱼苗进行野化训练;投饵机构安装于环形水槽的侧壁上,且投饵机构能够沿环形水槽的侧壁移动,并将放流鱼苗的饵料投放至环形游道的水体水面以下,以训练放流鱼苗在水下追逐摄食,提高放流鱼苗野外生存能力。野外生存能力。野外生存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鱼苗野化训练
,特别是涉及一种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增殖放流是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对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0003]虽然我国增殖放流的规模在逐年增大,但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放流效果,这主要与放流鱼苗缺少充分的野化训练有关。在鱼类增殖站中,放流鱼苗群体较为集中,缺少天敌,生存环境与复杂的野外环境具有较大差异,并且,长期的人工水面投饲造成了一些底栖鱼类形成在水面摄食的习惯。这些因素造成了放流鱼苗很难快速适应生境,并存在主动摄食能力、游泳能力较差,容易被捕食者掠食等问题。
[0004]目前,虽然已经有应用在鱼苗野化训练方向的装置,但是现有的鱼苗野化训练装置大多集中在对鱼苗的反捕食能力的训练上,而对于训练场所的生态性考虑较低,例如未考虑到水体中的流速、底质材料等是否接近鱼类的野外生境,并且,现有的鱼苗野化训练装置也往往选择人工在水面上撒饵,容易造成放流鱼苗无法改变在水面摄食的习惯,而在自然水域中,鱼苗的食物来源复杂,缺少主动摄食能力的鱼苗在野外复杂条件下很难生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模拟鱼类的野外生境对放流鱼苗进行野化训练,并且,能够训练放流鱼苗在水下追逐摄食,提高放流鱼苗野外生存能力。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包括环形水槽和投饵机构,所述环形水槽内为放流鱼苗的环形游道,所述环形游道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能够带动所述环形游道内的水体流动,所述环形游道内还设置有冲孔板,所述冲孔板的孔径与所述放流鱼苗的尺寸相匹配,所述冲孔板能够拦截所述环形游道内用于训练所述放流鱼苗躲避敌害能力的肉食性凶猛鱼类,所述环形游道内还设置有野外生境模拟机构;所述投饵机构安装于所述环形水槽的侧壁上,且所述投饵机构能够沿所述环形水槽的侧壁移动,并将所述放流鱼苗的饵料投放至所述环形游道的水体水面以下。
[0008]优选的,所述投饵机构包括滑轨、滑动平台、电机以及投饵机,所述滑轨环绕所述环形水槽的侧壁顶部设置,所述滑动平台水平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滑动平台的底部安装有滑轮,所述滑轮设置于所述滑轨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滑动平台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滑轮的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电机能够驱动所述滑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滑动平台沿所述滑轨移动;所述投饵机设置在所述滑动平台上,所述投饵机的底部设置有投料导
管,所述投料导管向下延伸,所述投料导管的底部设置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位于所述环形游道的水体水面以下。
[0009]优选的,所述电机为步进电机。
[0010]优选的,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环形游道的直道上,所述水泵的出水方向平行于所述环形游道的直道;所述水泵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水泵分别位于所述环形游道的两条直道上,两个所述水泵以所述环形游道的中心呈中心对称,且两个所述水泵的出水方向相反。
[0011]优选的,所述水泵为变频水泵。
[0012]优选的,所述水泵和所述投饵机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调节所述环形游道内的水体流速和投饵时间。
[0013]优选的,所述野外生境模拟机构包括底板、底质以及黑色遮光板,所述底板铺设在所述环形游道的底部,所述底板弯曲设置,用于模拟自然水域中的坡度区域,所述底质铺设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质用于模拟所述自然水域中的鱼巢、砂石以及水生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黑色遮光板设置在所述环形游道的顶部,用于遮住所述环形游道内的部分光照,以模拟所述自然水域中的遮光状态。
[0014]优选的,所述底板为聚碳酸酯耐力板,所述底质为人工鱼巢,所述人工鱼巢的材质为聚乙烯凹凸板。
[0015]优选的,所述环形游道的弯道处的外圈侧壁上和内圈侧壁上各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一卡槽,所述冲孔板的两侧能够分别插入两道所述卡槽中。
[0016]优选的,所述冲孔板设置有多个,不同所述冲孔板的孔径不同。
[0017]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8]本技术提供的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包括环形水槽和投饵机构,环形水槽内为放流鱼苗的环形游道,环形游道内设置有水泵,通过水泵带动环形游道内的水体流动,以模拟自然水域中水体流动,环形游道内还设置有冲孔板,冲孔板的孔径与放流鱼苗的尺寸相匹配,冲孔板能够拦截环形游道内用于训练放流鱼苗躲避敌害能力的肉食性凶猛鱼类,环形游道内还设置有野外生境模拟机构,以模拟鱼类的野外生境对放流鱼苗进行野化训练;投饵机构安装于环形水槽的侧壁上,通过投饵机构沿环形水槽的侧壁移动的同时,将放流鱼苗的饵料投放至环形游道的水体水面以下,以训练放流鱼苗在水下追逐摄食,提高放流鱼苗野外生存能力。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的俯视图。
[0022]图中:10

环形水槽、11

环形游道、12

水泵、13

冲孔板、14

底板、15

黑色遮光板、16

聚乙烯凹凸板、20

滑轨、21

滑动平台、22

投饵机、23

投料导管、30

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模拟鱼类的野外生境对放流鱼苗进行野化训练,并且,能够训练放流鱼苗在水下追逐摄食,提高放流鱼苗野外生存能力。
[002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如图1

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包括环形水槽10和投饵机构,环形水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水槽和投饵机构,所述环形水槽内为放流鱼苗的环形游道,所述环形游道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能够带动所述环形游道内的水体流动,所述环形游道内还设置有冲孔板,所述冲孔板的孔径与所述放流鱼苗的尺寸相匹配,所述冲孔板能够拦截所述环形游道内用于训练所述放流鱼苗躲避敌害能力的肉食性凶猛鱼类,所述环形游道内还设置有野外生境模拟机构;所述投饵机构安装于所述环形水槽的侧壁上,且所述投饵机构能够沿所述环形水槽的侧壁移动,并将所述放流鱼苗的饵料投放至所述环形游道的水体水面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饵机构包括滑轨、滑动平台、电机以及投饵机,所述滑轨环绕所述环形水槽的侧壁顶部设置,所述滑动平台水平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滑动平台的底部安装有滑轮,所述滑轮设置于所述滑轨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滑动平台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滑轮的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电机能够驱动所述滑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滑动平台沿所述滑轨移动;所述投饵机设置在所述滑动平台上,所述投饵机的底部设置有投料导管,所述投料导管向下延伸,所述投料导管的底部设置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位于所述环形游道的水体水面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步进电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殖放流鱼苗野化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环形游道的直道上,所述水泵的出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涛段明罗鸣钟鲍江辉张东旭冯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