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吊运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4257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吊运工具,吊运工具包括相互成“十”字形连接的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第一吊臂的两端的上部分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第一吊臂的两端的上部分位于两个第一通孔之间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第二吊臂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第二吊臂的两端上位于两个第三通孔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第四通孔,第二吊臂的两端的下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五通孔;吊运钢卷和钢管时,两个第一通孔和两个第三通孔分别用于与起升钢丝绳连接,两个第二通孔和两个第四通孔分别用于与开闭钢丝绳连接,钢卷和钢管通过钢丝绳固定到两个第五通孔上,利用起升钢丝绳和开闭钢丝绳与小车运行机构吊运钢卷和钢管。构吊运钢卷和钢管。构吊运钢卷和钢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吊运工具


[0001]本技术属于卸船机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吊运工具。

技术介绍

[0002]桥式抓斗卸船机,主要用于接卸煤炭、矿石两种物料,其采用四索双瓣抓斗,现有的抓斗结构采用四根钢丝绳操作升降和开闭斗,主要抓取粉、块、粒的物料。目前,在需要接卸的物料中包含有钢管(长10m~15m,直径1.5m,重5t~10t)、钢卷(最大宽度为1.5m~2m,直径为2m~3m,重量约为35t),针对这些较大的圆、方、立形状的钢件物件,四索双瓣抓斗无法进行抓取吊运。
[0003]图1是现有的桥式抓斗卸船机抓斗吊装钢卷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桥式抓斗卸船机的抓斗5抓取直径为3m的钢卷3时,抓斗5吊装钢卷3的整体高度为9.5m,此时,抓斗5与料斗6的距离只有2.3m,而抓斗5到钢卷3底部的距离为3.3m,钢卷3底部已经超过了料斗6的最低高度,致使钢卷3底部无法通过料斗6,因此,桥式抓斗卸船机的抓斗5抓取钢卷3后无法通过料斗6以至于不能完成钢卷3的卸载。并且,钢卷3的重量约35t,其中抓斗自重21t,总重量达到56t,已超过卸船机额定起重量52t。
[0004]图2是现有的桥式抓斗卸船机抓斗吊装钢管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当桥式抓斗卸船机的抓斗5抓取10m长以上的钢管4时,抓斗5吊装钢管4的整体高度为8.7m,此时,抓斗5与料斗6的距离只有2.2m,而抓斗5到钢管4底部的距离为2.5m,钢管4底部已经超过了此时料斗6的最低高度,致使钢管4底部无法通过料斗6,因此,桥式抓斗卸船机的抓斗5抓取钢管4后无法通过料斗6以至于不能完成钢管4的卸载。
[0005]因此,桥式抓斗卸船机的抓斗不适用钢卷和钢管的吊运任务,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汽车吊车完成,但因场地受限,需要汽车吊车频繁的移位,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吊运工具,以解决现有的桥式抓斗卸船机无法吊运较大尺寸或重量的钢卷和钢管的问题。
[0007]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吊运工具,所述卸船机上配置有起升钢丝绳和开闭钢丝绳,所述起升钢丝绳和所述开闭钢丝绳分别与小车运行机构连接,所述吊运工具包括相互成“十”字形连接的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所述第一吊臂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吊臂的两端的上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吊臂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吊臂的两端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三通孔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吊臂的两端的下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五通孔。
[0008]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和两个所述第三通孔分别用于与所述起升钢丝绳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和两个所述第四通孔分别用于与所述开闭钢丝绳连接,两个所述第五通
孔用于通过钢丝绳连接固定待吊运的物料。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吊臂包括第一吊板和第二吊板,所述第一吊板上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吊板的两端的上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四个所述第二吊板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具有空腔的方形结构,所述第一吊板上远离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穿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吊板伸入至所述空腔内部连接至另一个所述第二吊板以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暴露在所述第二吊板形成的空腔外部。
[0010]所述第一吊板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吊臂穿过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二吊板形成的空腔与所述第一吊臂成“十”字形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吊臂包括第三吊板和第四吊板,所述第三吊板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三吊板的两端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三通孔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第四通孔,所述第三吊板的两端的下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五通孔;四个所述第四吊板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具有空腔的方形结构,所述第三吊板穿过所述第四吊板形成的空腔使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第五通孔暴露在所述第四吊板形成的空腔外部。
[0012]所述第三吊板和第四吊板穿过所述第一吊臂与所述第一吊臂成“十”字形连接。
[00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吊运工具,所述吊运工具包括相互成“十”字形固定连接的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分别在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上开设多个通孔,当使用桥式抓斗卸船机吊运钢卷或者钢管时,先将钢卷或者钢管通过钢丝绳固定到第二吊臂上底部的通孔上,然后将桥式抓斗卸船机的起升钢丝绳连接到第一吊臂上的其中两个通孔上或者将桥式抓斗卸船机的起升钢丝绳连接到第二吊臂上的其中两个通孔上,利用起升钢丝绳将钢卷或者钢管起吊一定高度后,再使桥式抓斗卸船机的开闭钢丝绳受力配合起升钢丝绳一起起吊钢卷或者钢管至高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料斗彩钢板上方,随后运行小车运行机构的小车使钢卷或者钢管通过桥式抓斗卸船机的料斗,最后小车行走至船仓上方时同时放松起升钢丝绳和开闭钢丝绳,将钢卷或者钢管平放至舱内,完成钢卷或者钢管的吊运。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现有的桥式抓斗卸船机抓斗吊装钢卷的示意图;
[0015]图2是现有的桥式抓斗卸船机抓斗吊装钢管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运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图3的中吊运工具的主视图;
[001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运工具吊装钢卷的示意图;
[0019]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运工具吊装钢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这些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进行了例示。附图中所示和根据附图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技术并不限于这
些实施方式。
[0021]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技术,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技术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运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中吊运工具的主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吊运工具100包括相互成“十”字形连接的第一吊臂1和第二吊臂2,所述第一吊臂1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10,所述第一吊臂1的两端的上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0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11;所述第二吊臂2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20,所述第二吊臂2的两端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三通孔20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第四通孔21,所述第二吊臂2的两端的下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五通孔22。
[0023]其中,吊运钢卷和钢管时,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0和两个所述第三通孔20分别用于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起升钢丝绳7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通孔11和两个所述第四通孔21分别用于与桥式抓斗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桥式抓斗卸船机的吊运工具,所述卸船机上配置有起升钢丝绳(7)和开闭钢丝绳(8),所述起升钢丝绳(7)和所述开闭钢丝绳(8)分别与小车运行机构(9)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运工具(100)包括相互成“十”字形连接的第一吊臂(1)和第二吊臂(2),所述第一吊臂(1)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10),所述第一吊臂(1)的两端的上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0)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通孔(11);所述第二吊臂(2)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20),所述第二吊臂(2)的两端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三通孔(20)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第四通孔(21),所述第二吊臂(2)的两端的下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五通孔(22);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0)和两个所述第三通孔(20)分别用于与所述起升钢丝绳(7)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通孔(11)和两个所述第四通孔(21)分别用于与所述开闭钢丝绳(8)连接,两个所述第五通孔(22)用于通过钢丝绳连接固定待吊运的物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运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臂(1)包括第一吊板(12)和第二吊板(13),所述第一吊板(12)上的两端的上部分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0),所述第一吊板(12)的两端的上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0)之间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贤华张厚钗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华电储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