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3815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梯度秸秆还田的种植方法,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为了解决大量病原微生物伴随秸秆还田留存与土壤中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在收割时将玉米秸秆经过粉碎后混合微生物菌肥的方式,实现抑制秸秆中病原菌的传播,同时促进秸秆的养分分解,此外,通过在作物种植季间调整在播种带和秸秆还田带的位置,创造出梯度秸秆还田耕层结构,为秸秆腐解提供了更多的时间,缓解了氮素竞争,有利于改善作物播种质量,减少出苗障碍,并且可以改善提让跟层环境,实现地力提升。实现地力提升。实现地力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种植
,具体是指一种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商业粮食基地,传统的浅耕耕地模式加重的土壤退化的趋势,降低土壤肥力,从而导致耕地粮食的生产能力降低;作物秸秆中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情况,提升土壤性质,促进土壤养分循环,降低农田化肥的投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对于传统上,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为将收获的玉米秸秆清理出农田或者就地焚烧,之后将农田进行翻耕打垄,继续播种,容易导致土壤肥力退化,同时焚烧秸秆还会造成空气污染、水系污染等环境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的主要模式分为两大类,直接还田方式和间接还田的方式,直接还田主要为翻埋还田、机械还田、地表覆盖,直接还田的方式最为简单,但是对于土地肥力改善的情况较差,往往在下次播种时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对留存于田间的秸秆进行处理,或者进行深度处理,此外,未经处理的秸秆是病原菌过冬的场所,存在农业疾病爆发的隐患;间接还田方式包括废渣还田、对沤还田、炭化还田等,将秸秆进行收集,经过处理后在返回田中进行对土壤的改良,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供改良土壤的有效成分,但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工成分,不利于大规模推广。
[0003]目前现有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直接秸秆还田处理为病原菌微生物提供了过冬的场所,在次年作物生长周期中容易爆发农业疾病;第二,间接秸秆还田的处理方式耗费成本。
专利技术内容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为了解决大量病原微生物伴随秸秆还田留存与土壤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在收割时将玉米秸秆经过粉碎后混合微生物菌肥的方式,实现了抑制秸秆中病原菌的传播,促进秸秆养分的分解,同时在作物种植季间调整播种带和秸秆还田带的位置,创造梯度秸秆还田耕层构造,缓解氮素紧张,有利于改善作物播种质,减少出苗障碍,改善土壤耕层环境,地力提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将上一季作物收割后,作物秸秆进行原地粉碎处理和灭茬处理;S2、将微生物菌肥均匀喷洒于粉碎后的作物秸秆上,经过发酵后,得到微生物菌肥混合秸秆;S3、按照播种带和秸秆还田带相间的排列方式,将播种带中的微生物菌肥混合秸秆清理至相邻的秸秆还田带中;S4、播种前将播种带土层和秸秆还田带土层同时进行翻耕,将秸秆还田带上的微
生物菌肥混合秸秆翻埋入土层下25

35cm深度;S5、下一季作物收割后,按照步骤S1、S2对作物秸秆进行原地处理;S6、按照播种带和秸秆还田带相间的排列方式,与步骤S3区别为,本步骤所述的播种带对应S3的秸秆还田带,本步骤所述的秸秆还田带对应步骤S3的播种带,将播种带进行清理,将微生物菌肥混合秸秆覆盖于秸秆还田带上;S7、按照步骤S4进行深耕翻地,进行下一季作物的种植。
[0006]优选地,在S1中,作物秸秆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中的至少一种。
[0007]优选地,在S1中,作物秸秆粉碎处理后,粉碎秸秆的长度为5

20cm。
[0008]优选地,在S2中,所述微生物菌肥具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固氮微生物菌液1

3份、秸秆分解菌液1

3份、尿素3

5份、氯化钾3

5份、磷酸铵1

5份、水25

40份。
[0009]优选地,所述固氮微生物菌液为巨大芽孢杆菌液、地衣芽孢杆菌液、圆褐固氮菌液按照体积比2:1:1组成,其中巨大芽孢杆菌液浓度为4.5
×
107个/mL,地衣芽孢杆菌液浓度为6.5
×
107个/mL,圆褐固氮菌液浓度为7.5
×
107个/mL。
[0010]优选地,所述秸秆分解菌液为假单胞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解木聚糖梭菌液、黑曲霉液和拟康氏木霉液按照体积比2:2:2:1:1组成,其中假单胞菌菌液浓度为5.3
×
107个/mL,所述枯草芽孢杆菌液浓度为4.9
×
107个/mL,所述解木聚糖梭菌液浓度为3.2
×
107个/mL,所述黑曲霉液浓度为8.2
×
107个/mL,所述拟康氏木霉液浓度为7.5
×
107个/mL。
[0011]优选地,在S3中,播种带宽度与秸秆还田带宽度相同,为180

220cm。
[0012]优选地,所述播种带和秸秆还田带进行季间轮换。
[0013]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通过秸秆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相结合的方式对作物秸秆进行处理,能够将田间秸秆迅速分解,避免病原菌微生物在秸秆中过冬,同时,分解后的作物秸秆能够转化为田间土壤需要的肥料,对土壤进行滋养改良;本专利技术中将作物秸秆进行原地粉碎和灭茬处理,通过喷洒微生物菌肥,其中不仅含有有助于秸秆发酵的微生物,还包括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分解的微生物,能够将秸秆进行快速分解得到有机物质,有机物能够提供发酵菌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将作物秸秆转化为改良土壤的肥料;本专利技术发酵液中含有大量固氮微生物,能够将分解后的秸秆转化为富氮养料,提高土壤含氮量,缓解土壤氮源紧张;本专利技术将农田分为播种带和秸秆还田带,使农田形成梯度秸秆还田的模式,能够使秸秆还田带的腐解提供跟多时间,使上一季的作物秸秆充分转化为有机物质,改善播种质量,保证作物的高产和稳产。
附图说明
[0014]图1本实施例1所示的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示意图;图2为按照本实施例1

3所述的种植方法播种带、秸秆还田带、对照区中土壤试样中速效氮的含量;图3为按照本实施例1所述的种植方法在农田中施行两年种植后各区域土壤中速效氮含量。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除非另行定义,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专利技术中。文中所述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但不能限制本申请的内容。
[0018]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及试验菌株,如无特殊说明,均为从商业渠道购买得到的。
[0019]实施例1一种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将上一季作物收割后,作物秸秆进行原地粉碎处理和灭茬处理;S2、将微生物菌肥均匀喷洒于粉碎后的作物秸秆上,经过发酵后,得到微生物菌肥混合秸秆;S3、按照播种带和秸秆还田带相间的排列方式,将播种带中的微生物菌肥混合秸秆清理至相邻的秸秆还田带中;S4、播种前将播种带土层和秸秆还田带土层同时进行翻耕,将秸秆还田带上的微生物菌肥混合秸秆翻埋入土层下25

35cm深度;S5、下一季作物收割后,按照步骤S1、S2对作物秸秆进行原地处理;S6、按照播种带和秸秆还田带相间的排列方式,与步骤S3区别为,本步骤所述的播种带对应S3的秸秆还田带,本步骤所述的秸秆还田带对应步骤S3的播种带,将播种带进行清理,将微生物菌肥混合秸秆覆盖于秸秆还田带上;S7、按照步骤S4进行深耕翻地,进行下一季作物的种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作物秸秆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作物秸秆粉碎处理后,粉碎秸秆的长度为5

20c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梯度秸秆还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所述微生物菌肥具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固氮微生物菌液1

3份、秸秆分解菌液1

3份、尿素3

5份、氯化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根林李玉梅段衍时研刘峥宇王译阳魏丹王伟邱广伟于洪久刘沣漫翟玉江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