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及其建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0125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5:5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及其建造方法,通过在坡面上横向修筑高于地表的宽底弧形埂带,可拦截地表径流,缩短坡长,减小水力冲刷,增加水入渗;本申请提供的坡面可耕作地埂是宽体埂,能降低两侧坎的坡度,使农业机械可以在埂上作业,实现了可耕作的目的,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坡面可耕作地埂能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实现水土流失防治,化解了梯形地埂植物带占地矛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宽底弧形埂带与上坡面相接处设置导水槽,并沿埂向留有0.5%~1%的比降,将暴雨时部分地表径流缓慢导出,起到减小冲刷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坡面可耕作地埂的防护能力。坡面可耕作地埂的防护能力。坡面可耕作地埂的防护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及其建造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农业耕地埂坎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东北黑土区的能够防治水土流失的坡面可耕作地埂,及其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0003][0004]东北黑土区约4亿亩旱作农田中,大于3
°
农田约有8000千万亩,需修筑地埂植物带和梯田工程防治水土流失。虽然上述举措有效遏止水土流失,但是,地埂植物带和梯田措施的布设是在田面上就近由土聚集而成,需占用农田面积的5

20%,即耕地面积减少5%以上,土地使用者难以接受,即使实施了,土埂也常被破坏、抚平。
[0005]为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既能够有效遏制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又能破解埂带占地、保证耕地面积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及其建造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为防治水土流失而建造埂带,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地使用者不愿意接受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所述坡面可耕作地埂是修筑在坡耕地的坡面上的宽底弧形埂带,所述宽底弧形埂带靠近上坡面的一侧形成上坎,所述宽底弧形埂带靠近下坡面的一侧形成下坎,所述上坎的起始端与上坡面相接,所述上坎的末端与所述下坎的起始端平滑过渡连接,所述下坎的末端与下坡面相接,所述上坎与下坎的过渡连接处位于所述宽底弧形埂带的顶部,所述坡面可耕作地埂上用以种植农作物。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宽底弧形埂带靠近上坡面的一侧设置导水槽,所述导水槽与所述上坎的起始端相接,所述导水槽的槽底与所述宽底弧形埂带的顶部的高度差不小于20cm。
[0010]进一步的,所述导水槽的槽底为水平槽底,或,所述导水槽的槽底平面与坡面平行。
[0011]进一步的,所述导水槽的槽底宽度不小于单垄宽,所述导水槽的深度为20cm。
[0012]进一步的,所述导水槽沿埂向设置0.5%~1.0%的比降。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上坎自起始端至末端的长度小于所述下坎自起始端至末端的长度;所述上坎的坡度大于所述下坎的坡度,所述上坎的坡度和下坎的坡度均不大于15
°

[0014]进一步的,所述宽底弧形埂带的埂带宽度等于8~10条垄的宽度;所述坡面上相邻两条所述坡面可耕作地埂的间距为20~40m。
[0015]进一步的,所述坡面的坡度范围为3
°
~10
°
,所述坡耕地的土层厚度不小于30cm。
[0016]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上述提供的坡面可耕作地埂的建造方法,包括如下
建造步骤:
[0017]S1:等高改垄:平整耕地后在坡面上确定第一条可耕作地埂线,并沿等高线起垄,向第一条可耕作地埂线的两侧外延起垄,沿垄向一侧或两侧留出0.5%~1%的比降;
[0018]S2:表土剥离:将选定的修筑坡面可耕作地埂的目标区域的表土剥离,堆放到一侧或两侧待用,表土剥离厚度为20cm;
[0019]S3:埂带整形:在选定埂带位,从上端取土,按目标规格和尺寸修筑可耕作地埂,预留出20cm表土回填空间;
[0020]S4:表层覆土:将堆放的表土重新覆盖于新修筑的可耕作地埂上。
[0021]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还包括沟槽整形,完成埂带整形后,选定导水槽位,按目标规格和尺寸修整出导水槽,并沿垄向留出0.5%~1%的比降,预留出20cm表土回填空间。
[0022]进一步的,还包括起垄作业,完成表层覆土后,从田块坡面的上端或下端,利用旋耕犁进行起垄作业。
[0023]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1、本申请提供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通过在坡面上横向修筑高于地表的宽底弧形埂带,可拦截地表径流,缩短坡长,减小水力冲刷,增加水入渗;本申请提供的坡面可耕作地埂是宽体埂,能降低两侧坎的坡度,使农业机械可以在埂上作业,实现了可耕作的目的,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坡面可耕作地埂能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实现水土流失防治,化解了梯形地埂植物带占地矛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025]2、本申请提供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其与上坡面相接处设置导水槽,并沿埂向留有0.5%~1%的比降,将暴雨时部分地表径流缓慢导出,起到减小冲刷的作用,提高可耕作地埂的防护能力。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的具体形状、构造,通常不应视为实现本申请时的限定条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揭示的技术构思和示例性的附图,有能力对某些单元(部件)的增/减/归属划分、具体形状、位置关系、连接方式、尺寸比例关系等容易作出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优化。
[0027]图1为现有东北黑土区实施最为广泛的梯形地埂植物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一种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的坡面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坡面可耕作地埂的地形结构;
[0030]图4中(a)为验证例一中地埂1实施田块雨季后埂间、埂上与对照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统计图;(b)为验证例一中地埂2实施田块雨季后埂间、埂上与对照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统计图;(c)为验证例一中地埂3实施田块雨季后埂间、埂上与对照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统计图;(d)为验证例一中地埂1实施田块雨季后埂间、埂上与对照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统
计图,其中每张图中的不同字母表示田块不同部位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比如(a)中a、b两个不同字母表示田块不同部位养分含量差异显著;
[0031]图5中(a)为验证例一中地埂1实施田块雨季后埂间、埂上与对照处理间土壤入渗差异统计图;(b)为验证例一中地埂2实施田块雨季后埂间、埂上与对照处理间土壤入渗差异统计图;(c)为验证例一中地埂3实施田块雨季后埂间、埂上与对照处理间土壤入渗差异统计图;(d)为验证例一中地埂4实施田块雨季后埂间、埂上与对照处理间土壤入渗差异统计图,其中每张图中的不同字母表示田块不同部位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比如(b)中ab、a、b,三个不同字母表示田块不同部位养分含量差异显著;
[0032]图6中(a)为验证例一中地埂1田块不同部位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变化图;(b)为验证例一中地埂2田块不同部位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变化图;(c)为验证例一中地埂3田块不同部位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变化图;(d)为验证例一中地埂4田块不同部位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变化图,其中,每张图中的gj指代田块埂间部位,sk指代田块上坎部位,gs指代田块埂上部位,xk指代田块下坎部位,dz指代对照地块;
[00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面可耕作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可耕作地埂是修筑在坡耕地的坡面上的宽底弧形埂带,所述宽底弧形埂带靠近上坡面的一侧形成上坎,所述宽底弧形埂带靠近下坡面的一侧形成下坎,所述上坎的起始端与上坡面相接,所述上坎的末端与所述下坎的起始端平滑过渡连接,所述下坎的末端与下坡面相接,所述上坎与下坎的过渡连接处位于所述宽底弧形埂带的顶部,所述坡面可耕作地埂上用以种植农作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面可耕作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底弧形埂带靠近上坡面的一侧设置导水槽,所述导水槽与所述上坎的起始端相接,所述导水槽的槽底与所述宽底弧形埂带的顶部的高度差不小于20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面可耕作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的槽底为水平槽底,或,所述导水槽的槽底平面与坡面平行;所述导水槽的槽底宽度不小于单垄宽,所述导水槽的深度为20cm;所述导水槽沿埂向设置0.5%~1.0%的比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面可耕作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坎自起始端至末端的长度小于所述下坎自起始端至末端的长度;所述上坎的坡度大于所述下坎的坡度,所述上坎的坡度和下坎的坡度均不大于15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面可耕作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底弧形埂带的埂带宽度等于8~10条垄的宽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明明张继真赵松源张兴义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