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3760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循环传输装置,用于循环传输承载装置。循环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部、第二传输部、第一移动件以及第二移动件。第一传输部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二传输部位于第一传输部的一侧并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二端对应设置,第四端与第一端对应设置。第一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传输部的第四端,第一移动件用于在第四端与第一端之间移动以传输承载装置。第二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传输部的第二端,第二移动件用于在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移动以传输承载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循环传输装置实现了承载装置的自动回传,节省了作业人员来回运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传输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循环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流水生产线广泛地运用于当今的产品生产中。例如,在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 品被放置在承载装置上,再通过传输带将产品传送到各个加工点,以完成生产中的各个步 骤。当产品经过最后一个加工点后,作业人员将产品搬离承载装置,并将承载装置送回第一 个加工点以循环使用。然而,此种方法通常需要专门的作业人员来回运送,浪费人力,并且容易出现不稳 定因素,例如作业人员回收速度无法跟上或是运送装置不够用,从而导致流水生产线的生产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传输装置,可避免作业人员来回运送而浪费人 力,并可使流水线稳定地生产。。本技术提供一种循环传输装置,用于循环传输承载装置。循环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传输部、第二传输部、第一移动件以及第二移动件。第一传输部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 第一传输部用于将承载装置自第一端传输至第二端。第二传输部位于第一传输部的一侧并 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二端对应设置,第四端与第一端对应设置。第二传输部用 于将承载装置自第三端传输至第四端。第一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传输部的第四端, 第一移动件用于在第四端与第一端之间移动以传输承载装置。第二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 第一传输部的第二端,第二移动件用于在第二端与第三端之间移动以传输承载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循环传输装置,第一移动件将 承载装置由第二传输部的第四端传输至第一传输部的第一端,第二移动件将承载装置由第 一传输部的第二端传输至第二传输部的第三端。由此,第一传输部可用于流水生产线的正 常运作,而第二传输部即可用于回传承载装置。相较于先前技术,本技术的循环传输装 置实现了承载装置的自动回传,节省了作业人员来回运送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并 且,此循环传输装置可具有稳定的回传速率,从而确保了流水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 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其中图1所示为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循环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图2A至图2E所示为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循环传输装置的各工作状态 示意图。图3所示为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为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循环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循环传输装置1用于循环传输承载装置2。循环传输装置1包括第一传输部 10、第二传输部11、第一移动件12、第二移动件13、第一感应器14、第二感应器15、第三感应 器16、第四感应器17、第一气缸18、第二气缸19、回拉气缸20、指示件21、按钮22以及控制 单元(图1未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部11位于第一传输部10的一侧,例如第二传输部11可 位于第一传输部10的下方。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第一传输部10具有第 一端103与第二端104,第二传输部11具有第三端111与第四端112。第二传输部11的第 三端111与第一传输部10的第二端104对应设置,第二传输部11的第四端112与第一传 输部10的第一端103对应设置。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部10传输的承载装置2承载有物料3,第二传输部11传 输的承载装置2没有承载物料3。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在其它实施例中, 亦可为第一传输部10传输的承载装置2没有承载物料3,第二传输部11传输的承载装置2 承载有物料3。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件12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传输部11的第四端112,第二 移动件13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传输部10的第二端104。第一感应器14与第二感应器15 以预设距离间隔设置于第一传输部10的第一端103。第三感应器16与第四感应器17分别 设置于第一传输部10的第二端104。第一气缸18耦接第一移动件12,第二气缸19耦接于 第二移动件13。回拉气缸20设置于第二传输部11的第三端111。控制单元耦接第一感应 器14、第二感应器15、第三感应器16、第四感应器17、第一气缸18、第二气缸19、回拉气缸 20、指示件21以及按钮22。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部10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导轨101以及多个滚筒102。 多个滚筒102间隔设置于两条导轨101之间。于本实施例中,导轨101由多节轨道可拆卸地依次连接而成。导轨101可通过增 加或者减少连接的轨道数目以增加或者缩短其长度。由此,当流水生产在线加工点的数目 增加或者减少时,第一传输部10的长度可随之变化。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实施例中,多个滚筒102可为等间隔设置。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 定。并且,滚筒102可顺时针转动以将承载有物料3的承载装置2由第一传输部10的第一 端103传输至第一传输部10的第二端104。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在其它 实施例中,当需将承载有物料3的承载装置2由第一传输部10的第二端104传输至第一传 输部10的第一端103时,滚筒102亦可逆时针转动。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不设置滚 筒而采用皮带或其它等效物的形式。于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部11用于将没有承载物料3的承载装置2自第三端111 传输至第四端112。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实施例中,第二传输部11由多个流利条可拆卸地依次连接形成。由此,当流 水生产在线加工点的数目增加或者减少时,第二传输部11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连接的流 利条的数目来增加或者缩短其长度,以解决流水生产在线加工点增减时的改造问题,达到方便并降低成本的目的。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件12包括两根流利条。并且,这两根流利条间隔一定距 离,以平稳地传输承载装置2。第一移动件12用于在第二传输部11的第四端112与第一传 输部10的第一端103之间移动以将回收的承载装置2 (即,没有承载物料3的承载装置2) 由第四端112传输至第一端103。然而,本技术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气缸18可设置于第一移动件12的下方以控制第一移动件12 的移动。具体而言,第一气缸18可作动以推动第一移动件12向上移动至第一传输部10的 第一端103,以将第一移动件12上的承载装置2传输至第一传输部10的第一端103,供作 业人员在承载装置2上放置物料3。当第一气缸18下降时,亦可带动第一移动件12向下移 动至第二传输部11的第四端112,以等待接收回收的承载装置2。然而,本技术对此不 作任何限定。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14与第二感应器15沿承载装置2的传输方向以预设 距离设置于第一传输部10的第一端103,用于感应承载装置2并分别提供第一感应信号与 第二感应信号。具体而言,当承载装置2位于第一感应器14与第二感应器15的感应范围 内时,第一感应器14与第二感应器15提供至控制单元的第一感应信号与第二感应信号可 为高电平;当承载装置2移出第一感应器14与第二感应器15的感应范围内时,第一感应器 14与第二感应器15提供至控制单元的第一感应信号与第二感应信号可为低电平。然而,本 技术对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循环传输装置,用于循环传输承载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循环传输装置包括:第一传输部,其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上述第一传输部用于将上述承载装置自上述第一端传输至上述第二端;第二传输部,其位于上述第一传输部的一侧并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上述第三端与上述第二端对应设置,上述第四端与上述第一端对应设置,上述第二传输部用于将上述承载装置自上述第三端传输至上述第四端;第一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上述第二传输部的上述第四端,上述第一移动件用于在上述第四端与上述第一端之间移动以传输上述承载装置;以及第二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上述第一传输部的上述第二端,上述第二移动件用于在上述第二端与上述第三端之间移动以传输上述承载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勇曹文溪冯兵兵
申请(专利权)人: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永硕联合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