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3037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打入工具。在通过气压使打入器前进来打入打入件且通过升降机构使打入器返回到上方的待机位置的气弹簧式打入工具中,对升降机构的轮部与打入器啮合时使轮部旋转的行星齿轮装置间接地施加气压。使弹性体(50)介于铝压铸件制成的第2壳体(47)与第3级行星齿轮系(43)的内齿轮(43d)之间。通过由弹性体(50)接受并缓冲经过升降机构(20)施加到第3级行星齿轮系(43)的旋转方向的力来提高第2壳体(47)的耐用性。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确保行星齿轮装置的紧凑性的同时提高齿轮壳体的耐用性。用性。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打入工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钉子、U型钉(staple)等打入件打入木材等的打入工具(driving tool)。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使用压缩气体的推力作为打击力的气弹簧式打入工具。气弹簧式打入工具具有活塞和打入器(driver),其中,所述活塞在气缸内上下运动;所述打入器与活塞相结合而一体向下运动来打击打入件。活塞和打入器在蓄压腔(蓄压室)的气压作用下沿打入方向向下运动。
[0003]活塞和打入器通过被配置在打入机头部的侧部的升降机构而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升降机构具有与打入器卡合的轮部。轮部被收容于与打入机头部一体设置的轮部壳体。轮部通过电动马达来旋转。电动马达的旋转输出通过行星齿轮装置传递给轮部。收容行星齿轮装置的齿轮壳体与轮部壳体相结合。通过电动马达使轮部旋转,据此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此时对打入器施加蓄压腔的气压。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结合结构,其用于提高齿轮壳体针对打入器返回时经过行星齿轮装置施加给齿轮壳体的力(气压的间接作用)的耐用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6627990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0005]在专利文献1的结合结构中,构成为在轮部壳体的结合部和齿轮壳体的结合部设置绕马达轴线的啮合部且使弹性体介于啮合部之间,因此难以实现行星齿轮装置在马达轴线方向上紧凑化。本专利技术在确保行星齿轮装置紧凑性的同时提高齿轮壳体的耐用性。[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1个方式,打入工具具有活塞和打入器,活塞例如通过气压向打入方向前进;打入器与活塞成一体并向前运动来打击打入件。打入工具具有轮部和电动马达,轮部例如与打入器卡合来使打入器后退;电动马达通过正转使轮部旋转来使所述打入器后退。打入工具具有行星齿轮装置和齿轮壳体,行星齿轮装置例如将电动马达的输出减速输出到轮部;齿轮壳体收容行星齿轮装置。打入工具具有弹性体,该弹性体例如被设置于行星齿轮装置的内齿轮与齿轮壳体之间,在电动马达正转时承受来自内齿轮的力。
[0007]因此,当通过电动马达正转而打入器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后退时,通过弹性体来承受被施加给内齿轮的力。据此,齿轮壳体相对于打入器后退时从内齿轮受到的力的耐用性提高。弹性体被设置于行星齿轮装置的内齿轮与齿轮壳体之间,因此,避免行星齿轮装置在中心轴线方向(马达轴线方向)上大型化。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第1实施例的打入工具的整体右视图。图2是图1中II

II剖面向视图,是工具主体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图1中III

III剖面向视图,是升降机构的横向剖视图。图4是图1中IV

IV剖面向视图,是行星齿轮装置的横向剖视图。图5是图3中V部放大图,是升降机构和行星齿轮装置的放大图。图6是图4中VI部放大图,是行星齿轮装置的放大图。本图相当于图5中VI

VI剖面向视图。图7是第3级行星齿轮系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3级行星齿轮系相对于第2壳体的收容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弹性体的立体图。图10是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行星齿轮装置的横向剖视图。图11是第2级行星齿轮系的行星齿轮架和第3级行星齿轮系的太阳齿轮的立体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W:被打入件;1:打入工具;N:打入件;2:打入机头部;2a:打入通路,2b:射出口;3:接触臂;4:握柄;5:扳机;6:电池安装部;7:电池组;8:钉匣;10:工具主体;11:主体壳体;11a:驱动部壳体;12:气缸;12a:下部壳体;13:活塞;14:蓄压腔;15:打入器;16:被卡合部;17:下移动端减振器;20:升降机构;21:旋转轴;21a:花键轴部;22:轮部;25:卡合部;26、27:轴承;29:轮部壳体;30:驱动部;31:电动马达;J:马达轴线;32:马达壳体;33:输出轴;33a:驱动齿轮;34、35:轴承;40:行星齿轮装置;41:第1级行星齿轮系;41a:行星齿轮;41b:行星齿轮架;41c:内齿轮;41d:支承轴;42:第2级行星齿轮系;42a:太阳齿轮;42b:行星齿轮;42c:行星齿轮架;42d:内齿轮;42e:支承轴;43:第3级行星齿轮系;43a:太阳齿轮;43b:行星齿轮;43c:行星齿轮架;43d:内齿轮;43e:支承轴;43f:外周凸部;43g:弹性体承受面;44:介装部件;45:齿轮壳体;46:第1壳体(树脂制);46a:后部;47:第2壳体(金属制);47a:内周凸部;47b:凸台部;48:垫片;49:介装部件;50:弹性体;50a、50b:侧面;51:纵向槽;52:横向槽;55:行星齿轮装置(第2实施例);56:第2级行星齿轮系;57:行星齿轮架;57a:凹部;57b:结合孔;58:第3级行星齿轮系;59:太阳齿轮;59a:凸缘部;59b:结合轴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例如行星齿轮装置具有串联配置的多个行星齿轮系。弹性体例如介于末级的行星齿轮系的内齿轮与齿轮壳体之间。因此,通过弹性体缓冲由末级的内齿轮对齿轮壳体施加的力,由此提高齿轮壳体的耐用性。
[0010]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内齿轮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外周凸部。例如齿轮壳体具有从内周面向内齿轮突出的多个内周凸部。弹性体例如分别介于外周凸部与内周凸部之间。例如通过弹性体来承受打入器后退时经过外周凸部施加的旋转方向的力。因此,通过弹性体可靠地缓冲绕内齿轮的中心轴线的力。
[0011]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外周凸部具有与弹性体相接触的弹性体承受面。弹性体承受面例如与内齿轮的外周面的切线正交而延伸。因此,能够对弹性体高效地
施加绕内齿轮的中心轴线的力。据此由弹性体高效地进行缓冲。另外,抑制弹性体向径向偏移。
[0012]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体例如为橡胶部件。例如在弹性体的表面延伸设置有槽部。因此,通过槽部使弹性体易于发生弹性变形。据此,在抑制弹性体向侧方膨出的同时通过弹性体的弹性变形来高效地进行缓冲。
[0013]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体例如为6面体。弹性体的槽部例如具有沿内齿轮的中心轴线方向的槽和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槽。因此,在弹性体的表面设置十字形的槽部。通过十字形的槽部,在抑制弹性体向侧方膨出的同时由弹性体高效地进行缓冲。
[0014]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例如齿轮壳体具有沿内齿轮的中心轴线彼此结合的树脂制的第1壳体和金属制的第2壳体。例如在第2壳体收容末级的行星齿轮系的内齿轮。因此,通过弹性体对第2壳体进行缓冲。据此,提高金属制的第2壳体的耐用性。
[0015]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例如第2壳体具有被插入第1壳体的内周侧的结合用的凸台部。例如在与凸台部相同的周向上配置弹性体。据此,一边避免第2壳体在径向上大型化一边在第2壳体与内齿轮之间配置弹性体。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活塞、打入器、轮部、电动马达、行星齿轮装置、齿轮壳体和弹性体,其中,所述活塞通过气压向打入方向前进;所述打入器与所述活塞成一体并向前运动来打击打入件;所述轮部与所述打入器卡合来使所述打入器后退;所述电动马达通过正转使所述轮部旋转来使所述打入器后退;所述行星齿轮装置将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减速输出到所述轮部;所述齿轮壳体收容所述行星齿轮装置;所述弹性体被设置于所述行星齿轮装置的内齿轮与所述齿轮壳体之间,在所述电动马达进行所述正转时承受来自所述内齿轮的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装置具有串联配置的多个行星齿轮系,所述弹性体介于末级的所述行星齿轮系的所述内齿轮与所述齿轮壳体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轮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外周凸部,所述齿轮壳体具有从内周面向所述内齿轮突出的多个内周凸部,所述弹性体分别介于所述外周凸部与所述内周凸部之间,通过所述弹性体来承受所述打入器后退时经过所述外周凸部施加的旋转方向的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凸部具有与所述弹性体相接触的弹性体承受面,所述弹性体承受面与所述内齿轮的外周面的切线正交而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橡胶部件,在所述弹性体的表面延伸设置有槽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六面体,作为所述槽部,具有沿所述内齿轮的中心轴线方向的槽和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槽。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尾雅也马场德和栗木骏福田一作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