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2656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及其电转染方法,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检测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控芯片
,具体涉及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生物医学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该领域中的转化医学以及基因医学,而基因医学是突破医学壁垒的一个重要方式

尤其在细胞转染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用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治疗

纠正因异常基因导致的医学问题

[0003]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细胞转染的技术,比如病毒转染

流体动力转染和电转染等方法

目前,面向
CAR

T
细胞的细胞转染主要以病毒转染为主,存在以下问题:(1)病毒载体的生产更加复杂和昂贵,且存在很高的生物安全隐患;(2)
CAR
基因是随机插入到宿主基因组,影响正常基因的表达,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3)病毒载体难以递送大分子量的核酸,也难以同时递送不同的药物
r/>流体动力转染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检测板

中层液滴剪切板

底层电极板;所述中层液滴剪切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检测液入口二,以及与所述检测液入口二连接的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且所述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的一端连接有若干个中间层介质分流入口,所述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检测液出口二;所述上层检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检测液入口二对接的检测液入口一,以及与所述中间层介质分流入口连通的介质入口,和与所述检测液出口二连通的检测液出口一;所述底层电极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对应的双极性悬浮电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液滴剪切板上还设置有介质分流通道二,所述介质分流通道二与所述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
T
接连通;所述检测液入口二通过主通道连通位于下层的所述中层液滴剪切板的介质分流通道二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检测板上还设置有条形结构的介质分流通道一,所述介质分流通道一与所述介质入口连通,且所述介质分流通道一的下部与所述中间层介质分流入口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液入口二和所述检测液出口二分别位于所述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的两端,且所述中间层介质分流入口与所述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直接连通,且所述中间层介质分流入口位于所述检测液入口二和所述检测液出口二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电极板上设置有电极操纵区域,所述电极操纵区域内设置有若干个间隔排布的双极性悬浮电极;所述电极操纵区域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电极操纵区域连接的负电极接线区和正电极接线区;所述负电极接线区电连接有若干片延伸至所述电极操纵区域的负电极片,所述正电极接线区电连接有若干片延伸至所述电极操纵区域的正电极片,所述双极性悬浮电极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性悬浮电极的宽度是
80
μ
m
;所述双极性悬浮电极与两侧激电极的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的电气间隔间隙是
20
μ
m
;所述中间层介质分流入口与所述液滴操纵式介质分流通道的支接路段距离是
2mm。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电极极化效应的微液滴内细胞电转染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振吴永吉张芯杰邱伟杨浩陈涛孙立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