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256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将丙烯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选矿药剂
,具体是一种用于硫化矿浮选时的铜铅分离的铜铅分离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金属铜、铅是重要的基础原料,广泛在用在军工装备、航空航天、电子元件、远距离电缆与散热设备等领域,也可以组成众多种合金。在自然界中,铜元素主要赋存在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等矿物中。铅元素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其中黄铜矿在我国分布最广泛为主要提铜矿物。然而天然矿床中,黄铜矿与方铅矿等硫化矿紧密共生,难以分离,成为高效回收铜、铅资源的阻碍。
[0003]工业上,泡沫浮选法是目前分离黄铜矿和方铅矿最有效方法。长期生产实践表明,由于这两种矿物表面拥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浮选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可浮性,这种性质成为分离黄铜矿和方铅矿的一个难点。为了减少后续对铜冶炼的影响,通常在浮选过程中加入抑制剂,用于增加矿物之间的可浮性差异,从而将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
[0004]目前,对于铜铅混合精矿主要采用抑铅浮铜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抑制剂分为两种:1、无机抑制剂,主要为重铬酸钾、亚硫酸钠等。2、有机抑制剂,主要为腐植酸钠、糊精、羧甲基纤维素等。对于无机抑制剂,重铬酸钾为方铅矿最常见的抑制剂,然而在弱碱性条件下,重铬酸盐只对表面氧化的方铅矿有抑制作用,在使用重铬酸盐时,需要长时间搅拌,促使方铅矿表面氧化,作业条件要求较高,不利于提高处理量。虽然亚硫酸钠不需要长时间的调浆,但用作为抑制剂时,其抑制效果弱,药剂用量大,不利于环境保护。而有机抑制剂(例如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通过吸附矿物表面,并形成疏水性薄膜阻碍后续捕收剂的罩盖,使得矿物被抑制,具有反应时间快等优势。但目前天然有机类抑制剂主要依靠其中的羧基与羟基,与方铅矿表面的吸附作用弱,导致其在应用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抑制效果,此外,此类高分子有机抑制剂的添加会导致矿浆粘稠,导致矿物夹带现象加剧,且不利于精矿和尾矿的过滤和沉槽。
[0005]综上,现有的抑制剂在铜铅分离浮选过程中使用时,具有抑制效果弱、分离效果差、药剂毒性强、对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选择性好、抑制作用强、对环境污染小的铜铅分离抑制剂,对于提升我国铜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该抑制剂在铜铅浮选分离过程中在保证铜回收率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精矿产品中铅的含量,使铜精矿产品质量获得显著提升,具有分离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可以广泛的应用到浮选工艺中。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由以下原材料制备: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
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
[0009]其中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的质量比为5.5~6.5:1.2~2.2:0.8~1.5:0.8~1.5。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的质量比为6:2:1:1。
[0011]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0012]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按比例混合,然后进行乳化分散,得到均匀粘稠的悬浊液,即为铜铅分离抑制剂。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铜铅分离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在常温条件下,将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按比例混合,然后加入高剪切乳化机中进行乳化分散,得到均匀粘稠的悬浊液,即为铜铅分离抑制剂,其中高剪切乳化机的转速不低于6000rpm,乳化分散时间为20分钟。
[001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0015]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的应用方法,包括:
[0016]步骤1:向铜铅混合精矿中加入活性炭和硫化钠,搅拌,再加入铜铅分离抑制剂,搅拌,再依次加入捕收剂Z

200和起泡剂2号油进行铜铅分离浮选作业,粗选得到铜粗精矿和铅粗精矿;
[0017]步骤2:对得到的铜粗精矿进行3次精选,精选过程中,加入铜铅分离抑制剂;
[0018]步骤3:对得到的铅粗精矿进行3次扫选,扫选过程中,加入捕收剂Z

200和起泡剂2号油,扫选尾矿即为铅精矿;
[0019]步骤4:步骤2中精选和步骤3中扫选的中矿依次返回上一级,形成闭路循环。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1中,向铜铅混合精矿中加入活性炭和硫化钠,搅拌10~20分钟,再加入铜铅分离抑制剂,搅拌5分钟。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1中活性炭的用量为500~1200g/t,硫化钠的用量为500~1000g/t,铜铅分离抑制剂的用量为500~1200g/t,捕收剂Z

200的用量为50~100g/t、起泡剂2号油的用量为15~50g/t。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2中,每次精选中铜铅分离抑制剂添加量为步骤1中铜铅分离抑制剂添加量的0.1~0.9倍。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3中,每次扫选中捕收剂Z

200添加量为步骤1中捕收剂Z

200添加量的0.1~0.7倍,每次扫选中起泡剂2号油添加量为步骤1中起泡剂2号油添加量的0.1~0.5倍。
[0024]上述方案中,铜铅分离抑制剂主要成分为对方铅矿强烈抑制作用的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为主,还含有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进一步强化抑制作用与选择性,提高黄铜矿和方铅矿的分选效果。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26]本专利技术中的铜铅分离抑制剂的主要成分为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质量比为5.5~6.5,由于其富含羧基、磺酸基与羟基,可以与方铅矿表面的Pb(OH)
+
、Pb
2+
活性位点产生静电吸附、化学吸附与螯合作用,有效强化抑制剂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在
其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使得方铅矿被选择性抑制。本专利技术中的抑制剂拥有较强的络合铅离子的能力,可实现对方铅矿的强烈抑制,抑制性能要强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材料制备: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其中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的质量比为5.5~6.5:1.2~2.2:0.8~1.5:0.8~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铅分离抑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的质量比为6:2:1:1。3.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按比例混合,然后进行乳化分散,得到均匀粘稠的悬浊液,即为铜铅分离抑制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铅分离抑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在常温条件下,将丙烯酸
‑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共聚物、水解聚马来酸酐、硅酸钠和亚硫酸钠按比例混合,然后加入高剪切乳化机中进行乳化分散,得到均匀粘稠的悬浊液,即为铜铅分离抑制剂,其中高剪切乳化机的转速不低于6000rpm,乳化分散时间为20分钟。5.一种铜铅分离抑制剂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向铜铅混合精矿中加入活性炭和硫化钠,搅拌,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仙平缪建成唐学昆陈如凤杨思琦张永兵汤晴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